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中国比较文学已走向世界,并引起国际同仁的瞩目;世界比较文学走向中国,那是新文化运动到三十年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于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成,同时,国际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上篇:中国比较文学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面对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化的重组与更新,中国比较文学又面临新的定位和选择。在今天全球性的文化转型时期,“文化对话”的话语和范式被普遍认同,其价值更具有方法论变革的意义。作者认为,我们对“文化对话”的理论范畴、内涵范畴、话语形成等把握清楚,无疑有利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跨文化文学阐释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以港台比较文学学者所倡导的“阐发研究”最为突出,其特.点是运用西方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文学进行再审视和再阐释,在此过程中,对西方的理论又进行检验、调整与改造。阐发研究在理论上的渊源,来自传统阐释学向现代阐释学的转变。目前,海内外学者的阐发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1)模式演绎;(2)圆览旁通;(3)中西文论的比照与体系的重建;(1)误读。阐发研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对我国旧的治学方法,尤其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是一个冲击;其次,阐发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在世界范围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方面军;再次,阐发研究将与现代阐释学相互促进,使各自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与印度文化、印度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既是我国近代最早的较为系统地研究印度文化的学者 ,也是最早进行中印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他的许多研究成果 ,对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提出的翻译文学的概念 ,对比较文学中翻译文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本文从比较文化、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了他对印度文化、印度文学的研究成就。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是我国比较文学获得关键性进展的时期。在这10年里,这一文学研究分支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70年代末,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几乎面临一片废墟——尽管二三十年代曾有过一批人才,进行过一些初步尝试,但到70年代,其间已横列着30多年空白的历史,当年的鸿儒大多告别人世,当年的学子也垂垂老矣。白手起家,重新构建起一门新的学科大厦,自有一番幸苦。也正因如此,10年之后,在比较文学成为全国重点文科院校与大批高等院校里不可或缺的一课程,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际问的学术交流十分频繁,而为其他学科刮目相看时,关于它的价值与地位也就无须论证了。  相似文献   

6.
东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室的古田岛洋介先生,1991年6月在日本《比较文学研究》杂志第59期的书评栏,发表一篇题为《淡江评论杂志》的文章,介绍和评论了台湾的比较文学。作者从介绍《淡江评论》谈起。他说:《淡江评论》是台湾私立淡江大学发行的英文的比较文学研究杂志,系该校外国语文学研究所编辑的。它创刊于1970年4月,原为半年刊,从  相似文献   

7.
《学习与探索》2012,(3):161
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经过萧艾、彭燕郊、曹让庭、张铁夫、季水河、吴岳添等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得到了蓬勃发展,学科总体水平在湖南省处于领先地位,部分研究领域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有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湘潭大学于1979年在湖南省最先招收世  相似文献   

8.
王向远 《南亚研究》2009,(1):149-156
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的因缘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立场上的跨文化研究。从这一角度对上千年来中国涉及印度的有关作家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述,可以打通文史界限,打破虚构性作品与非虚构性作品的界限,揭示中国作家对印度的客观的研究记述与主观的情感想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中国文学中的印度形象,进一步确认印度文化对中国作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古已有之。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互补和融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渊源。南北文学的交流具有突出特点。南北文学比较,是一种普遍的和有意识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文学经典的"文化权力"问题首先起于比较文学,涉及种族、地域、性别、殖民、古今等诸多领域."文化权力"给出了考察文学、文学经典、文学史等问题全新的角度,以之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众多与经典相关的文学史事件、文学现象,就会产生很多文化研究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晓平所谓日中比较文学,是指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为出发点、以日中两国文学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这自然属于日本学术的范畴。它与中国学者以中国文学为出发点的相同对象的中日比较文学相比,由于立场、出发点、视角、方法的差...  相似文献   

12.
“五四”以来,围绕着文化问题的讨论,国内学术界和思想界曾几度掀起巨波大澜。伴随着每一次文化论争的兴起、展开和走向深入,也总是有一批文化研究的成果出现。这些成果往往是一方面反映了作者本人参加文化论争的主观感受,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把我们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境遇中所遭遇和提出的问题放在一个广阔的的文化背景下和历史进程中加以思考的结果。郭齐勇同志的近著《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版),就是在近年来的文化讨论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自二十年代始,国内从事于文化研究的学者不为不多,要而言之,有黄文山、陈序经、吴文藻、阎焕文,孙本文等人的文化学研究;梁启超,柳诒徵、陈登原等人的文化史研究;梁漱溟、朱谦之、张东荪、冯友兰、贺麟等人的文化哲学研究,等等。五十年代后,港台更有钱穆等人的文化学和文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与跨文化研究万明钢科学心理学产生于西方,100多年来,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心理学始终代表着心理学的主流,东西方的学者们很少怀疑产生于单一文化的心理学,是否也能够解释西方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中人们的心理。80年代以来,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使许多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百余年来太史研究的历程,划分时期,作了全面的回顾。认为三、四十年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步成为指导思想,才产生了真正的太平天国史学。着重记述解放后至1966年间太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并对港台学者的劳绩给予肯定的评价,企盼大陆和港台学人通力合作,以利于中国太平天国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曹晖 《求是学刊》2012,(5):161-162
由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黑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求是学刊》编辑部等协办的"外国文论的当代形态:实绩与问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于2012年8月15~18日在哈尔滨伏尔加庄园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黑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一直是中外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在文学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文学必定要通过"相互依存"的前提来达到"共同发展"之目的是考虑这一问题的前提。此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传统的继承和扬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研究视角;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互补关系;多重跨越,尤其是跨文化与跨学科是比较文学的显著特征;中西比较文学的对话是新世纪比较文学的热点。将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予以考虑,可以得出定论:比较文学是当今文学研究中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一门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17.
事物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鉴别。这个原理目前正在西方一些文化较发达国家的文学界得到充分的承认和重视。比较文学已在西方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文学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西方文化较发达的国家都有了比较文学学会。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的著名大学均有比较文学的系科和研究生班。1956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之后,先后在意大利、美国、匈牙利、南斯拉夫、法国、加拿大等国召开了每三年一次的有关比较文学的国际学术会议。今年8月,将在美国召开第十届国际比较文学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围绕"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主题,在主要涉及比较文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一些新的研究视野和跨文明区域的文明对话方面以及学科建设领域等16个议题,展开自由而广泛的讨论,使跨学科和跨文化这一比较文学的显著特征,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幕末的“宇内混同说”与明治时代的“大东合邦论”——近代日本的“国家主义”思潮研究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严绍国家主义(nationalism)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一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近代日本的国家发展的道路,并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国民的心态。...  相似文献   

20.
比较哲学是一门年轻的人文学科,它的正式出现至今不过几十年时间。它以不同的文化系统中的哲学观念及其体系为研究的对象,重点在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寻找可以相互补充的可能途径。比较哲学起初依附于一般的比较文化研究(如比较民俗学、比较文学、比较宗教学等),在这种研究日益深入发展的前提下,比较哲学才得以从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哲学学科。西方的比较哲学萌生于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但它却在年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