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4):F0004-F0004
线装书局是以出版社科类图书为主的国家出皈机构。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史、志、鉴类图书的开发出版力度。2005年,在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许家康会长的倡导下,成立了以中国版协于友先主席为主任的“中国特色年鉴出版工作委员会”,开始致力于中国特色年鉴的出版。现已出版《中国-东盟年鉴》、《长江三角洲年鉴》、《浦东生活年鉴》等较有影响的年鉴多种。  相似文献   

2.
在2008年11月的第十一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暨2008中国年鉴论坛上,笔者与年鉴同行交流讨论了如何围绕科学发展观探索中国特色年鉴创新发展之路、提升年鉴学术研究能力以构建年鉴学学科体系等问题。其中,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主任许家康撰写的大会论文《努力构建年鉴学的学科体系》,让笔者认识到构建年鉴学学科体系的重要性,故撰写此文,与年鉴界同仁共同探讨年鉴学学科体系构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年鉴网正式开通之际,网站记者邀访了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许家康会长。以下是这次访谈的纪录。  相似文献   

4.
年鉴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年鉴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一文在分析与总结2001年以来全国年鉴事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年鉴创新必须要在年鉴性质和读者定位、年鉴出版管理和经营机制、年鉴内容选择和编排等3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促进年鉴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在颁奖大会上的讲话对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奖活动进行了总结,从年鉴框架雷同化现象开始改观,年鉴内容普遍得到充实,以及年鉴体例臻于完善等3个方面,概括了5年来中国年鉴界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指出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豪华和编校质量方面的两大问题。许家康会长希望大家一定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在编纂业务方面继续苦下功夫,把年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年鉴的实用性、读者定位及创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版协年鉴会会长许家康《年鉴的实用性、读者定位及创新方向》一文指出:对年鉴的实用性问题要有全面的理解;对年鉴的读者定位不应该单一化,而应该是雅俗共赏的;关于年鉴创新问题提出了特色化、风格化、多样化、系列化、数字化、网络化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特色是事物独特性的表现,特色是事物创新的标志。地方年鉴应当具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年鉴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武汉公安年鉴》经过8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充分认识和研究这些特色,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分析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年鉴  相似文献   

8.
一文认为,《中国儒学年鉴》是具有学术性、专业性、资料性、综合性的人文年鉴,必须有其独特的追求和思考:要在年鉴框架设计、组稿乃至稿件取合、编辑的过程中,有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雅量和气度;儒学本身具有与时俱进,应时趋变的特性,儒学年鉴的编辑工作与时俱进,应时趋变是理所当然的;注重发挥人文年鉴的优势和长处,突出特点,务实创新。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鉴学术研究为推进年鉴事业的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年鉴学术研究要进一步繁荣发展,为年鉴事业指明创新发展的方向,提供创新发展的动力,解决创新发展的疑难。年鉴界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年鉴学科建设,明确发展思路,突出研究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立足创新,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年鉴学学科体系,为年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年鉴界近些年来面临的艰巨任务。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在2001年时就以创新为号召,提出希望通过创新出版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调整品种结构,增加特色品种,促进年鉴事业持续发展和繁荣。年鉴界不少有识之士在解析我国年鉴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宏观布局和发展取向时,常常提及年鉴的“多样化”问题,认为“‘多样化’是年鉴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出版改革与年鉴创新》一文,围绕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鉴界对年鉴创新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作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强调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年鉴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将进一步凸现,出版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推动年鉴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年鉴的创新之路—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中国年鉴的创新之路——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一文,提出年鉴事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应走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道路,目标是构建大规模的中国年鉴资源数据库,从利用年鉴、生产年鉴的角度,从网络化年鉴资源的潜在市场和中国社会信息化工程的客观环境,以及如何构建大规模中国年鉴资源数据库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论年鉴创新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副会长房德胜《论年鉴创新的三个问题》一文,在对关于年鉴创新的动力、创新年鉴的信息渠道、创新与年鉴学研究等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后,强调指出:创新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年鉴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年鉴获取信息的渠道应该由政府单一型渠道转变为以政府为主辅之以其他渠道的复合型渠道;加强年鉴学研究也是推进年鉴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编纂年鉴贵在创新,而年鉴创新又贵在坚持个性化,即正确把握和准确体现特色。对于县市级年鉴而言,如何遴选、突显地方特色,从而赋予它强烈的个性化特质,这是年鉴工作者在年鉴创新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编纂2003年卷《靖江年鉴》的过程中,我们就此作了初步尝试,现将具体做法归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伟大工程中,年鉴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年鉴工作者和其他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同志一样,同样肩负着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企业年鉴是伴随着地方性综合年鉴和行业年鉴的产生而催生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年鉴事业发展的一个特色。在年鉴这个大家庭中,企业年鉴异军突起,并迅速随行业聚合成一  相似文献   

17.
上海《宝山年鉴》副主编胡新力《试论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特色的认识误区》一文认为,特色并不是年鉴框架表现形式的基本要求,目前创新年鉴框架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尚未实现突破,强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应是地方综合年鉴框架创新的规范轨道。简言之,年鉴框架的创新要从资料检索途径和框架分类的科学性上寻找突破口,使年鉴框架设计更加人性化,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一、年鉴条目创新的主体 要实现年鉴条目的创新,需要从编辑部和撰稿人两方面入手。编辑部要研究读者需求,研究市场变化,使自己成为市情地情的资料库,年鉴编辑要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特别对当地的地方特色、人文景观和当年度的工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年鉴界同仁一个关注的焦点是:年鉴如何背靠政府、面向市场,逐步走产业化之路,实施年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问题,实际上也牵涉到中国年鉴和世界年鉴接轨的问题。随着国家机构改革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此事牵动同行中越来越多人的心。  相似文献   

20.
地方综合年鉴的雷同化,一直为年鉴界所诟病;而寻求综合年鉴的特色化,也一直为年鉴工作者所企盼。近年来,笔者研究一些综合年鉴在特色化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深切感到:影响综合年鉴特色化最深层的障碍,是思想观念问题。显而易见,传统的思想理念,惯性的思维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束缚了思想,禁锢了创新。要打造综合年鉴的地方特色,最根本的是要冲破传统思想理念的樊篱,突破惯性思维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