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林颖 《南方论刊》2008,(12):90-90,87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就已初步形成,如:交际礼仪意识、古代交际礼仪规则、古代交际礼仪培养等这些都对中国礼仪形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之争对 1 7、 1 8世纪中国典籍西传的影响 ,首先反映在对研究和译介文献的选择上 ,其次反映在礼仪之争的阶段性变化对译介和出版作品的数量有影响。礼仪之争之所以会影响知识传播活动 ,一是因为礼仪之争归根到底是耶稣会士的宗教立场和传教政策所引起 ,而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播也是由其思想倾向所决定 ,因此礼仪之争与知识传播间具有内在联系 ;二是当礼仪之争演化为权力冲突后 ,权力当局通过给出版环境施压而影响知识传播的内容和规模  相似文献   

3.
方位礼仪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在礼仪形式中有一种注重方向和位置的礼节,我们不妨称之为“方位礼仪”。方位礼仪在中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产生于古人对方位的尊卑观念。古人对上下、前后、中左右、南北东西,都附加有特定的尊卑含义,明显地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伦理思想。方位礼仪一经形成,又为儒家思想所规范,载入经典,成了一种重要而严格的礼节要求,故而逐代沿袭、久久不衰。任何现代文化都是在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研究并发展现代的方位礼仪,就应对古代的方位礼仪有所了解,以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美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表现形态有修身:行己有耻,慎独自省,谦恭礼让,中庸之道;德教:德教为先,劝学育才,身教言传,移风易俗;为学:博学慎思,尊师重教,求学攻坚,开拓创新;公忠:鞠躬尽瘁,忧国忧民,大义灭亲,顾全大局;礼仪:容恭毕敬,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社交礼仪等等。 现代礼仪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其表现形态有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公务礼仪、旅游礼仪、国际交际礼仪等等。 传统美德与现代礼仪在当今市场经济、高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年人不…  相似文献   

5.
多明我会是明末入华传教的主要欧洲天主教修会,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多明我会的早期入华历程,不仅与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殖民势力在亚洲的扩张活动纠葛一处,而且直接影响到明末天主教在华格局的演变以及著名的中国礼仪之争事件的发展。1632年,该会传教士从台湾渡海进入中国东南大陆传教,打破了此前半个世纪耶稣会独享中国传教区的局面。其后,多明我会传教士第一次在福建传教区针对现实中的礼仪问题展开系统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提交罗马教廷,终使礼仪问题演变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牵动东西方、延续数世纪的大事件。  相似文献   

6.
在敦煌藏经洞中发掘出的吐蕃文书《礼仪问答写卷》主要劝导、规范人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所必备的礼仪道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及其所反映出的孔子仁学思想则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至今仍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调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公元7-8世纪,吐蕃政权与唐朝皇室政治联姻,随之而来的是藏汉人民的友好交往,《礼仪问答写卷》正是在这种密切交往中应时而生,将之与《论语》比较解读,可以非常清晰地探寻出汉藏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4,(3)
中国古代"礼"概念包括礼节仪式、伦理道德、政治等级三层含义,三者虽有联系但各有特定的内容。作为中国礼制史研究的对象,礼仪、礼制都是特指"礼"的礼节仪式层次。礼仪包括民间礼仪与国家礼仪,后者即通常所说的"礼制",亦即礼仪中具有国家背景和政治强制力的部分。礼仪制度有别于其他典章制度的本质属性在于其表演性、象征性和程式化、标准化。表演性、象征性使礼仪具有高于日常生活的特殊意义和广而告之的公示功能,程式化、标准化使礼仪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规范性以及维护和强化社会政治等级的功能。中国古代礼制的发达使礼仪的两种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给中国文化烙下极度重视表演和程式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教育。“形于外而诚于中”是礼仪和道德的关系。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显示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礼仪可以使人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良好的礼仪是高尚美德秀出的绚丽彩虹。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良好的礼仪,高尚的道德修养不能朝发夕至,它需要系统的规范教育方法。这就需要不断学习,日积月累,日常潜心培养和训练,从点滴做起,从小处着眼,于细微处见精神。许多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中也充分重视礼仪规范教育的作用,也尝试用好礼仪这个德育的法宝,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礼仪教育的事业之中。为探索最佳的礼仪规范教育途径和方法苦苦追寻。文章从礼仪规范教育应用于德育多年实践的经验中总结提炼,本着从小处着手,潜移默化,让礼仪无处不在原则,形成了意识引导、创设情境、结合教学、档案跟踪、形象督察、教师示范、活动激励、实践检验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良才 《齐鲁学刊》2000,(4):100-103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 ,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演变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周公“制礼作乐” ,对“礼”做出了创造性发展。由于礼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礼仪教育受到历代当政者和教育家的重视。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可以作为当代新礼仪建设的思想资料。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所谓“外销画”,是中国画师采用西方绘画技法和材料绘制的专门销往外国的画作,盛行于18~19世纪。外销画题材包括了当时外国人最感兴趣的中国建筑、人物、风景、礼仪、花卉、鸟兽以及生产行当、民间信仰、市井风情等等。这些画现多保存在欧美各国的艺术馆、博物馆,是研究当时中国历史风貌的珍贵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视野的公民礼仪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礼仪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公民礼仪素质,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公民礼仪素质是礼仪认知、情感、品质、行为等因素构成的系统结构,应该将公民礼仪教育纳入道德建设的基本系统,将"明礼"作为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握和谐社会公民礼仪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重点,将公民礼仪素质教育抓实抓好。  相似文献   

12.
礼仪变迁与传统工匠的现代转型——以永康手艺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礼仪变迁的角度出发,以永康手艺人的礼仪及其变迁为例,论述传统手工业与工匠的现代转型。礼仪变迁对手工业与工匠现代转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手艺人的称呼礼仪与手艺人身份地位的提高;二是乡土礼仪的行业化对行业集群化的影响;三是手艺人礼仪的淡化与现代工厂制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3.
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前夜回顾与展望,人们惊异地察觉:本世纪工业化迅猛发展,创造出已往数个世纪相加都无法比拟的物质文明,然而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却在枯萎,甚至出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衰退。于是,道德重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诸课题成为东、西方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共同理论焦点。有趣的是,蓦然回首,中国儒家的心性伦理被摆到世界文化的宏观背景中——尤其是那些所谓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国度——成为重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文化资源或思想资料。 中、西有别。祖国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是好事,值得庆幸、自豪。然则,这时更需要的是保持清醒,人家的重视、研究、选择,那是人家的事,我们自当清楚:中国的传统文化渊源博大,远不是儒家一脉所能独自涵盖的。作为文化资源,除儒家外,尚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因此,强调立足实地,冷静而细致地数一数“家珍”是十分必要的。努力耕耘,共建精神文明家园,此乃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 礼仪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礼节仪式。行为礼仪是与制度礼仪相对而言,专指人们日常生  相似文献   

14.
向柏松 《中州学刊》2023,(12):150-157
中国神话仪式叙事经历了由巫术仪式叙事到祭礼仪式叙事、民俗仪式叙事的三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社会理性化程度日益提升的结果。中国神话巫术仪式叙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促进了中国歌乐舞合一的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催生了道教的形成。中国神话祭礼仪式叙事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对于中华礼仪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随着官方的礼仪不断融入民间生活,神话的仪式叙事逐渐演变为能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民俗仪式叙事,人民大众成为神话民俗仪式叙事的主体,对中国节日民俗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院教师张力凤、赵胜启合著的《在西藏学礼仪》一书已于2006年11月由中国藏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在西藏学礼仪》一书共分十四章,分别为称呼礼仪、介绍与握手礼仪、交谈礼仪、服饰礼仪、聚会礼仪、馈赠礼仪、接待与拜访礼仪、商务交往礼仪涉外礼仪、通讯礼仪、出行与乘车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大学校园礼仪和西藏旅游礼仪。在系统介绍祖国内地和国际通用的礼仪习俗文化的同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西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约定俗称的礼节、礼俗、行为习惯,在西藏地区从事各类活动必须遵守的礼仪行为规范。这些内容,有的穿插在公共礼仪文化的介绍之中…  相似文献   

16.
黄春雨 《理论界》2014,(7):136-140
牛河梁红山文化大型礼仪建筑群作为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实证,证实了当时"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存在。它在建筑群选址规划、材料选择运用、坛庙冢单体礼仪建筑特征等方面,都为之后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都和建城提供了参考范本。为当今专家学者研究当时的社会礼仪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天主教传入山西时与主流文化结合在一起,其本土化的主要趋向是儒教化.清禁教时期,山西教徒把民问信仰的观念、方式渗入天主教,使其民间化.他们用放鞭炮、贴对联、叩拜神父等中国传统方式庆祝天主教的节日;过中国传统节日时,也没有完全放弃传统习俗,甚至外国传教士也用中国传统方式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山西教徒的婚礼、葬礼等人生礼仪继承了大部分山西地方传统礼仪.这些都体现出教徒信仰的礼仪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蔡纪风 《学术月刊》2022,(4):197-209
随着外使入觐问题引起争议,“西礼”成为同治朝野普遍关心的议题。有关西礼形制与规模的种种知识使儒家觐礼的政治意涵被普遍化,引发士林重新看待中西礼仪之争,也为清廷在被迫接受外使以西礼入觐时留有一定的思想回旋余地。光绪初年,清廷对外派驻使团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觐见礼仪呈现在清代士人面前,西礼概念开始出现分化,不同的觐见仪式被出使者的旅行书写记录下来。郭嵩焘使团的翻译张德彝利用英国礼仪手册和官方文书译为《朝眷会规》,成为晚清士人首次译介的西方礼仪文献。借由还原这一文本的英文文献来源和翻译过程,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西礼由知识、体验转化为文本的具体历程,也可以考察晚清士人对西方政教的接受尺度。对西礼的体验与译介不仅为国人提供了重新看待中西关系的思想契机,也开启了近代中国西礼东渐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家庭: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王明美在20世纪行将过去、21世纪即将来临的世纪之交,对中国家庭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巨大演进来一个回顾,对其在未来世纪中的发展趋势作一个预测,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20世纪:中国家庭发生巨大变革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礼制建设在中国礼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作为礼制建设顶层设计的汉代皇帝施政礼仪,更是在汉代政治家的治国理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一书全面详实地展示了汉代皇帝施政礼仪建设的成就,为我们借鉴汉代礼制建设的经验和智慧,以及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秦汉礼制史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户。以此书为镜,我们亦可比较清晰地看到汉代皇帝施政礼仪中的儒家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