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杨度(1875—1931),字晳子,湖南湘潭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声名颇著的政治人物。他两次留学日本,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有所接触和理解。但从现在结集的约六十万字的杨度著作看,他很少有象《论中国厘金税之可否》这样专门探索经济问题的论著。他对经济问题的见解,散见于探讨现实政治问题的一些论著之中,不免给我们一种零碎、驳杂,甚至缺乏理论深度的感觉。本文拟通过对杨度有关经济问题的论著的爬梳整理,评述其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2.
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正在编审的《杨度传》,是一部较为系统介绍杨度同志事迹的专著。作者何汉文过去和刘成禺、沈尹默、高一涵诸先生往来谈论中,了解到一些杨度晚年思想转变和参加革命的情况,解放后又和湖南文史馆员方叔章往来,方、杨是帝制运动的密友,对杨度  相似文献   

3.
杨度基于对西方世界的了解,指出西方国家文明与野蛮并存的两面性。他立足于当时弱肉强食的国际形势,提出富民强国的现代国家设想,主张一方面要提高国民能力和政治责任心,另一方面要开国会,改造责任政府,以实现其“金铁主义”的目标,建立“经济战争国”。杨度的国家理想兼具文明与富强的特征,相比于同时代思想家的国家观,杨度的国家观是比较系统全面的,既是对西方现代性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双重挑战的有力回应,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现代国家思想,在中国近代国家转型发展中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江轶 《船山学刊》2010,(1):180-184
早年杨度研习传统的帝王之学,后力主君主立宪,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实行帝制,失败后又一度热心张勋复辟,随后又毅然追随孙中山,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而奔走,而晚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杨度一生中的政治思想变化是较大的.但这也是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不能简单地以投机论之。本文拟对扬度政治思想做一简单评析,并试图揭示其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许寿裳关于国民性的讨论,以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可能是由嘉纳和杨度的讨论所引发的。于清末留日的鲁迅,与杨度等人虽因学科不同而班次相违,但在入学当初,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六个多月,彼此互有往来,鲁迅对嘉纳与杨度的讨论不会一无所知。在鲁迅托友人带给周作人的衣箱中,还有两本《新民丛报》,亦可作为住证。且鲁迅和许寿裳谈到国民性是在嘉纳和杨度讨论之后。最主要的是,两组讨论在内容上也有明显的相接点。  相似文献   

6.
在中共党内,能冲破“左”倾错误的樊篱,从而走上正确路线的道路,张闻天要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长期以来,对张闻天政治思想的转变,研究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肯定他在遵义会议上的作用。但是,对于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其具体背景如何,突破口在哪里,研究往往竟告溯如。本文认为,张闻天的思想转变,主要是在中央苏区时期,特别是他参与了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工作后,最直接接触了现实的实践斗争,引发了重新认识中国革命的思想,开始了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因而,本文旨在通过简述张闻天关于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理论,以说明张闻…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我看到杨度为其门生董健吾写的一副对联,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且从联文内容、书写年代等来看,对研究杨度晚年的思想与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无参考价值。这副对联上联是“但哦松树当公事”,下联是“愿与梅花结后缘”。落款除“杨度”外,复有篆刻印章“湘潭杨度”。虽无书写年月与地点,但经考证应是一九三一年在上海杨度家中所写。因上款题:“兰芳女士正之为董生健吾书也”,据董健吾生前回忆,那是一九三一年他与郑兰芳婚后不久,杨度邀他俩去吃饭时,于饭后当场挥毫(当时杨正患重病,仍写得刚劲有力)。一九三一年,上海正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下,党的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一个政治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也反映了他在这急剧转变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而且随着他思想发展的逐步提高,对于这一时代的反映也就更加深入。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最大的转折点,杜甫的中年正跨在安史之乱前后这个转折点上,他的作品才成了划时代的诗篇。可是处在这一时期的诗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只有他的诗才被称为“诗史”?这是和他的生活与思想的发展分不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年时期”,是指他  相似文献   

9.
与其说“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不如说“民本”与“人本”的相互结合才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真正特色,因为“人本思想”不仅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出发点,而且是“民本思想”的思想基础之一,两汉时期的社会实践与汉魏之际的思想转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早期政治思想,是指毛泽东从少年时期。至1920年底基本实现马克思主义转变以前的思想。青年毛泽东博学多思、涉猎广泛,但对他早期政治思想影响最深的则是在历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本文力图从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政治忧患意识、政治平等思想三个方面,来较为深入地探讨儒家文化时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邹奕 《船山学刊》2012,(3):54-61
杨度晚年的立宪思想内容丰富,但囿于史料文献的不足,学界尚未对此展开系统深入的探究。评析杨度晚年的立宪思想,不能单纯以其政治上的进步或倒退为标准,还必须回归到其晚年的相关论著中进行解读。以其史学专论《杨氏史例》为分析范本可知:及至晚年,杨度依然没有否弃立宪之于社会发展、国家构建以及权利保障的现实意义,尽管具体主张有所改变,其内心深处甚至没有全然放下君主立宪的理念。在他看来,一方面,宪法在起源上是由家礼进化而成的伦理,在本质上是国人意愿的总表达;另一方面,中国在春秋战国之世已经基本具备了立宪的条件,其迟迟未能进行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机关干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刘德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随着党政机关职能的转变,机关干部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新的形势下,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这种转变,是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机关干部队伍思...  相似文献   

13.
高秀昌 《中州学刊》2006,(2):143-146
政治思想是墨子学说的中心。墨子身处社会大转变的时代,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墨子深深地关注着人世间的利害、福祸、贫富、安危,特别是国家的治乱和兴亡。他以其艰苦卓绝的积极的人道主义精神,探索治国安天下之道,提出了一套政治学说。这一套政治学说,因其建立在独具特色的宗教思想即“天志”、“明鬼”的基础上,从而使他的政治学说有了一个宗教的基础。墨子关于政治与宗教关系的论说,对于今人解决政治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开启了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14.
郭秀文 《学术研究》2005,1(9):117-122
陈独秀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对于他在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的演变,论者大多从政治、哲学思想的角度予以探讨.本文则尝试从另一角度对这一转变做出概括,即认为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在五四时期经历了一个从专注个人到重在社会的演变过程.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二是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三是与新文化运动的转向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日本外务省档案,分析陈天华在日本的革命活动及其思想发展脉络,首次刊布了陈天华<要求救亡意见书>、日本警视厅关于陈天华蹈海死亡的报告、以及杨度在枥木县的<供词>等重要历史文献,分析了陈天华与革命派的思想分歧及其与杨度的关系.并揭示出陈天华在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国学生入学公私立学校规程>运动中,反对采取罢校归国等过激行动,在他舍身取义前曾要求实行"开明专制"等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6.
来教仁与杨度,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同样受到近代湖湘文化的浸淫,并在求学时代有着相类似的生活阅历。据来教仁在其日记中记载,1904年12月6日,在离沪赴日的船上,“晤得杨笃生(毓麟),杨晰子(度),一即启华译书局之八,一则万福华案被嫌疑,皆赴东者也”。在日期间,杨度参加留日学生会和湖南同乡会的活动,并创办《中国新报》,主张君主立宪,参与了与《民报》的论争,其思想发展的轨迹与来教仁是迎乎不同的。在政党内阁问题上,据考证,是杨度在中国首倡“政党内阁制”,但他在黄兴邀其加入国民党时,却表示“度不…  相似文献   

17.
试论马君武青年时期革命思想的转变廖杨马君武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爱国诗人和教育家。他青年时期的革命活动大致经历了结识康梁、改良维新到追随孙文、走向革命再到退居上海、弃政从教的过程,这一转变反映了他的革命思想大体呈抛物线状态运动.一、...  相似文献   

18.
政治批判是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从坚持普遍理性的立场转变为坚持人本主义的立场,从主张抽象的理性自由转变为从人的感性存在来定位国家与市民社会、公民与市民的关系,以及从主张单纯的政治革命转变为追求彻底的人类解放.在政治批判中,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的人学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政治批判本身以及其后的学术道路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是一个杰出的反满宣传家,他发表的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文章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有震声起瞆的作用。不少知识分子读了他的文章之后,思想发生变化,由忠于清廷转变为反对清廷,由改良主义走向革命道路。他的《与康有为论革命书》狠狠地击中了君主立宪派的要害,沉重地打击了康有为在知识分子中的威信,也是他自己与君主立宪派公开划清敌我界限的鲜明标志。在此以前,章太炎常与君主立宪派来往,常在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其政治态度动摇于革命与改良之间。到1903年才坚定了他的反满立场,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合作。以后参加了各阶级反满的统一战线——同盟会,并且是同盟会领导层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他不是完全赞成同盟会纲领,他不是三民主义者,只是一个积极反满的民族主义者。他的思想很复杂,虽然有民主主义的倾向,但封建意识仍然很浓厚;成为他的主导思想,这与他的学术思想政治思想均有关系。本文拟从这方面试予分析。  相似文献   

20.
陈科嘉 《理论界》2014,(5):118-121
1943年前后,闻一多从诗人,学者、再到民主斗士的重要转折与他爱人民的政治思想密不可分。从倾心文化爱国和崇尚"国家至上"转变为深信"人民至上"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从对国民党的拥护转变为对共产党的向往。他变的是政治立场和信仰体系,不变的是挚诚的爱国情怀。分析他政治思想变化的原因,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