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琴文化的当代发展是一种新的文化建构过程,资本转换成为历史记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形成新的文化表征之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行为规范的维护与利用、文化主体社会角色分化而产生的不同需求等外在社会因素对传统古琴文化内涵的冲击,导致了人们对古琴传统边界当代消解和古琴现代文化表征多样化的疑问.结合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从公共文化视角对古琴文化“资本化”发展的当下局面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全面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土壤,中国社会组织得以迅速发展,并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活力。活跃在民族地区的各类社会组织,正在以它们独有的方式推动着当地的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五个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重新建构我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以实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并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形成自己的历史存在。文化的自觉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文化的精神是社会发展的深厚动力之一,应该让自觉的文化意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尺度。20世纪末中国文化呈现的种种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所导致的文化裂变。中国现实文化的蜕变可能成为新文化的生长点,但如果放弃理想目标的引导和实际规范,也可能成为市场的附庸。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处在“三重文化”冲突的氛围之中,缺乏文化理性批判和选择能力,造成中国现代化发展理性文化动力资源的匮乏和价值观念的混乱。21世纪的中国,应以新的理性反思和超越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文化发展的跨世纪转型,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整合形态参与世界文化争鸣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又一个社会变革时期,作为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化同样面临着转型问题.如何遵循文化自身的演进和发展规律,建构与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体系,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邓小平以前人探索的经验和实践产生的智慧为基础,就思想文化这一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关乎其宏观走向的重要命题.他的观点和主张,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根本性原则,具有深刻的现实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兴盛,中国的社会文化出现转型,具备了一定的“后现代”文化特点。知识分子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理论方法加以解决,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便应时而起,逐渐成为世纪之交国内研究当代文化现象的一门显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90年代,作为一个兼具文学性与商业性,隐喻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过渡性作家或文化商人——王朔,其文化姿态始终依随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而彰显。“文革”的终结及社会结构的重新调整,使王朔及其笔下“干部子弟”在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失落中成为了沦落在文化边缘的“末路英雄”。边缘化的文化处境造成了其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的焦虑与危机,“末路英雄”也因此面对边缘性的文化困境作出自身的文化反应。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化多元论与文化一体论并存的状况下 ,中国比较文学面临着新的危机。在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 ,中国学派渐渐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当前 ,中国学派应在“对话”的基础上 ,在“文化折射”理论的影响下 ,建立新的相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审美文化中当代情结的提出与表现审美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项。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型,如果从文化转型的过程来看审美文化这一子项,那么它不过是转型过程的一个方面,然而当我们从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接受等状况来审视,则当前审美文化的转型就不只是以一种变化可以说明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经历了一次革命,以至于当人们要言说它时,已不能简单地以审美文化中的当代状况来描述,而必须称之为当代审美文化了。在启用“当代”这一术语时,它的涵义是指当前的时代,当下的、现时的状况之义,那么,审美文化必冠以“当代…  相似文献   

9.
在界定“中国历史文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等概念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等特征,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试图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求能够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新发展阶段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是,以内需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扩大消费政策。针对一些学者提出中国新发展阶段要向“消费社会”转型的观点,指出西方消费社会模式具有两面性,发展到当代体现的是资本垄断逻辑,奉行的是“经济人”假说,遵从的是“物本”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道路为在西方“消费社会”模式之外创新“生活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模式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遵循。“生活型社会”将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良性运行从发展理念向实践形态转化提供操作平台,预示着人类社会发展将从“物”的最大化追求向人的生活幸福美好最大化的文明形态转型,并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美好生活的实现激发出新的社会动能。在“生活型社会”政策导向上强调,实施扩大消费政策要明确同西方消费社会模式划清界限;重新审视和再建构“蛋糕”理论;防止无度资本追求把中等收入群体视为狩猎对象;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奉行包容性发展,从而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发展任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回溯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其实质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在根本上得益于整个社会向常识与理性的回归,而其间隐寓着民族民间文化认同与传统文化价值建构的深刻逻辑。尊重差异、多元共生,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也是40年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最普遍的思想共识。也正因此,民间信仰实现了从“封建迷信”到“民俗活动”再到“文化资源”以及“文化遗产”的多元次替换演进,并逐步进入了主流话语体系之中,成为40年来最引人关注的社会文化事象之一。民间信仰的“新生”,撬动了乡村社会的内在原动力,在大转型时代建立了主流社会与草根群体之间关系的缓冲地带,也拓展了关于中华农耕文明未来的想象空间。在中国改革进入新时代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的历史阶段,传承民间信仰优秀基因和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势在必行,并且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代学人理论探索和学术思考的应然使命,要着力活化民间信仰价值观,在积极推进民间信仰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现代化国家价值观的融会贯通中,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培育、塑造及弘扬。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过程本质上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在城市社区层面,随着单位制逐渐解体,城市社区进入了后单位制时期,并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治理形态从“管治”到“自治”、邻里关系从“解体”到“重构”、社会阶层结构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分异与隔离。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上,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对当代农民的命运以一种新的关系(视角)即农民与城市及由此生成所谓的农民工的尴尬身份进行原生态写真,及时还原了当代农民在传统身份(及其内涵文化)没落之后生存处境的尴尬、艰难和精神困境。《高兴》是贾平凹继《废都》《秦腔》之后再次对时代情绪深度把脉并给与准确传送的“社会记录”的写实之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重返八十年代”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题域.但是,由于缺少“转型研究”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使之成为一种学院化、知识化的叙事话语或时髦标签,遮蔽了“新时期社会文化转型研究”的历史深度及其当代价值,暴露出中国当代思想史研究的浅表化倾向.如何在重返历史现场的过程中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并阐释其“正在进行时”的当代史意义,需要“转型研究”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以同源性的关联方式促成了文学的分流和变化,使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在类型范式和价值形态上都有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本文立足于文化转型与文学变化的同源性关系,从“文学的类型分化与作家群落的变化”、“回到日常经验与个人化写作”、“叙事空间的转移与物质话语的膨胀”、“大众传媒对文学的改写”、“文学生产与流通的商业化倾向”等五个层面,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重要特征,并对上述特征已经或可能给中国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作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以及这个流派的代表性作家拉斯普京,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梳理拉斯普京以及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在当代中国的影响与阐释,对于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在探究民族文化传统、重塑民族精神方面对当代俄罗斯作家的借鉴与吸收,具有典型的意义。历史的相似性使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当代“乡村散文”产生了浓厚兴趣。道德问题和民族性格问题始终是中国作家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对民族意识的自觉追寻是当代中国作家关注俄罗斯“乡村散文”和拉斯普京创作的根本动力。拉斯普京对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与冲突的思考,给当代中国作家和读者带来不小的启发。由此,相同的文化观念掀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研究俄罗斯“乡村散文”的热潮。当代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乡村散文”及拉斯普京创作的关注融入了当代中国作家和学者对民族、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全面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土壤,中国社会组织得以迅速发展,并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活力。活跃在民族地区的各类社会组织,正在以它们独有的方式推动着当地的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五个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重新建构我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以实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并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转型与人生转型的交叉点上,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认为当代大学生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为坐标,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理念(idea of civilsociety)在西方社会中孕生并发育起来,并长期为西方学术界所重视。在近十年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新的拓深。近年来,公民社会理念也引起了国内政治学界的浓厚兴趣,一些学者相应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概念,用以解说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进程。本文在简要介绍公民社会理念演进脉络的基础上,解释其独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指出此理念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学城”建设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杭州大学城位于江南风格鲜明、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余杭仓前镇,大学城的建设必将造就新的文化内涵,并推进区域社会的发展。现实的问题是如何以大学城建设为契机,通过与区域社会传统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培育一种新的创新文化,形成一个新型的现代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