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鉴于宗教对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内外学术界近十几年来越来越注重反思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以发掘有助于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本文所评论的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学者所做的相关理论探索,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关于中国宗教文化历史特点的重新认识;二是关于中国宗教文化优良传统的概括总结;三是中国文化传统可为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提供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到科尼尔所言宗教对话之不可能性,都显示了一种宗教在人们身上的根深蒂固性.然而,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一系列事物对于信仰者的意义并非单纯,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话较易展开,而在其他方面却相对较难.人们对意义世界确定性的依赖和追求构成宗教对话的核心阻碍.但当代全球化形势下的宗教转型、信仰者的多元认同交叉和各种宗教对话理论的建构,为宗教对话障碍的消解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别介绍了巴赫金以“言谈”为核心的语言哲学与以“对话”为核心的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为巴赫金的文化理论在入手处 ,在核心内容上 ,在方法论上都与他的语言哲学观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认为巴氏文化理论在语言哲学时期已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关系密切。一方面,宗教的巨大影响涵括了通俗文化的各种形态,另一方面,宗教借助通俗文化扩大影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宗教中的通俗文化成分淡化了宗教的神学理论,使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广泛而不深刻,虔敬与世俗并存依然是美国宗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犹太—基督教是美国的主流宗教信仰,是美国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源泉,通俗文化中被神化的偶像是美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宗教与通俗文化间的冲突和对话折射出美国社会固有的种族和宗教矛盾。  相似文献   

5.
基督宗教在中国社会处境中究竟应该如何适应和发展,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中仍然存有分歧的问题。基督宗教在华应不应该"中国化"以及如何实现其"中国化"的议题看似容易实则不易。基督宗教在中国处境的复杂性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文化因素,由此使之在中西政治对话和文化沟通上赋有特殊使命。在过往历史中,基督教会顺应西方政治势力的东扩而在中国留下了种种阴影和遗憾,但这种整体氛围中的缺陷也并没有完全掩盖相关地域或地方教会及其宣教人员努力践行的服务和奉献。因此,这种双重图景使基督宗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获得了新的机遇,可以弥补过去的不足,开创未来的业绩。在仍旧延续的中西政治纷争和文化隔膜中,基督宗教信徒若以"超越东西方"的境界来在中国社会处境中积极适应和忘我奉献,则有可能重新构建真正沟通中西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化资源渗透在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之中,因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性质是宗教文化.云南宗教文化资源具有完整性、原发性和层次性,并以原始宗教文化资源为根本.因此,认识和定位云南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性质,对云南保护、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理论植根于具有国教传统的欧洲宗教实践,宗教市场论脱胎于政教分离传统下的美国社会,它们构成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范式。从以世俗化理论为主导到宗教市场论的繁荣,宗教社会学研究发生了范式转换。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宗教经验与实践出发,在对话中延展了两大理论范式,其中也包含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宗教对话理论模式当中,希克的宗教多元主义理论首先在宗教哲学层面把诸宗教传统置于同一地位,并试图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推动宗教间对话之真实实现,这无异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理论模型。然而,希克的宗教多元主义理论始终在理论和现实的张力中游弋,多元主义自身包含的或然性在场投射到宗教哲学中必然映照出来自其内部和外部的众多困难。  相似文献   

9.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时髦话题,这个话题原本是在基督宗教的主导下提出来的,但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响应.不过,"宗教对话"本身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印度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时便主张"宗教对话",而以大乘佛教为基础的中国佛教在"宗教对话"的思想和实践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分析了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宗教对话"思想以及依据<法华经>而成立的天台宗调和大小乘以及会通儒佛的"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基督宗教的"宗教对话"思想是应景的、外置的,因为<圣经>中并没有什么"宗教对话"思想,而大乘佛教的"宗教对话"思想则是内在于佛经因而就是佛教教义本身.  相似文献   

10.
论宗教对话、世界和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和平需要宗教之间加强对话。宗教对话应重视借鉴“东方模式”的经验,那就是各种宗教之间长期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相促进。这种“东方模式”有着深厚的文化支撑、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家的法律保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对于促进世界宗教对话、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并没有抛弃黑格尔的辩证法 ,而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话辩证法。在费尔巴哈看来 ,辩证法是“我与你”的对话 ;“我与你”的对话是人自身的原初活动 ,表现为爱的宗教 ;通过“我与你”的对话、通过爱实现人之为人的本质。所以 ,费尔巴哈的对话辩证法、爱的宗教与人本主义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12.
奥尼尔成长在虔诚的天主教家庭,自幼深受宗教思想熏陶和感染,宗教信仰深入其骨髓;其生平遭遇和他内心的自然主义情结却驱使他去排斥宗教,这种对于宗教欲罢而不能的态度导致他毕生陷于宗教迷茫与彷徨中。针对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及他的生平的研究,挖掘其内心世界对于宗教的彷徨和迷茫及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复调理论是西方著名哲学家、文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它为解读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提供了新的批评视角。该剧本的语言和结构呈现出鲜明多样的复调叙事特征,共时对话的双声性、人物意识的多声部性、对话的狂欢化性贯穿作品始终。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重新诠释这部戏剧,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戏剧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认为,对文本的理解其实就是一场对话,而真正的对话是具有前提的:积极意义的前见和双方平等的关系。在对话过程中,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对话呈现出问答式的逻辑结构。虽然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十分精巧,但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并不那么简单。因此,他的对话理论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里,唐君毅最具有宗教情怀。在他的宗教思想中,曾系统地表达了对基督教、佛教和儒家里终极存在或上帝的看法。唐先生认为,虽然三教分别走着通达形上实在的不同道路,然而在道路的终点却可以达成共识,即神心、佛心、本心具有同质性。唐先生这一观点,是站在儒家心性论的基础上关于三教对话的理论洞见。  相似文献   

16.
王岱舆在构建回回宗教体系时将回回宗教的“数一”与理学的“太极”进行沟通,形成了与儒家相近或相通的宇宙生成论。在宗教思想基础上,他批评了儒学心性论上的分歧和理善气恶的观点。王岱舆对于儒家心(性)体气用的批评不一定都能成立,可是对于儒家“气禀”论中的偶然论、命定论色彩与其修养论相矛盾的观点却很有见地。从回儒交流的历史来看,在王岱舆以前回儒在哲学层面并没有进行过正面的碰撞或系统对话,之后两种文化的对话、融合不断展开并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对宗教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这些论述 ,是做好新时期宗教工作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当务之急。必须牢牢把握党的有关宗教政策 ,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宗教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贫民院集市》是厄普代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小说,虽然写作技巧上不如以后的作品成熟,但它却奠定了厄普代克以后的宗教创作主题。本文从分析《贫民院集市》里两个层面的矛盾入手,揭示这些矛盾实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和世俗主义及物质主义的对立冲突。身为基督徒的厄普代克在目睹宗教所处的发展困境时,不可抑制地发出了悲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母语教育没有"语文"的说法,但有诗教"文教"之说.其涵义与现代语文教育基本相近.孔子是"诗教"的创始人,建构了一个美丽的诗教理论系统,建筑了一条宇宙感悟式审美路径,设计了一个以人为本的诗教过程,提倡不言式、对话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孟子是诗教理论的发展者和践行者.建构了具有实践价值的诗教释义学,设计了回归学习者主体的"知言养气"范式.  相似文献   

20.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结构主义的叙事结构与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相结合。小说采用后结构主义、对话性与内结构、反复叙事等独特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很强的修辞性表达效果,对于小说“存在”这一主题起到深刻的揭示作用。对话性与内结构将作者对“存在”的哲学思考渗透于小说之中,结构上的反复叙事进一步深化了“存在”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