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现代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最早是1900年普朗克推导黑体辐尉公式时以辐尉量子不可区别性的形式引入的。1909年爱因斯坦在德国自然科学家协会第81次大会上所作的《关于辐射的本质》的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把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设看成是最早引入波粒二象性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1913年N.玻尔为了说明氢原子的线状光谱规律和并和原则,进而为解释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将普朗克的量子和爱因斯坦的光子的能量不连续性概念运用到卢瑟福所提出的原子模型上,建立了关于氢原子内能量子化理论。玻尔理论不仅成功的说明了当时已发现的氢原子光谱巴尔末、帕邢线系的规律,而且预言了赖曼线系存在的可能性,不久,赖曼线系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狄拉克和海森堡,前者治学大胆,后者治学严谨,两者各有千秋,相得益彰。本人仅从治学方法的角度,做一点辩证的思索。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是科学史上的大革命时代,物理学晴空上的两片云朵,骤然化为漫天乌云,卷起一场急风暴雨。爱因斯坦、玻尔迎看科学的雷鸣闪电而抉摇直上,成为这一时代的两位巨人。时代造就巨人,普朗克·德布罗依,卢瑟福、玛丽居里、海森堡、薛定谔、泡利、费米、狄拉克,在爱因斯坦、玻尔的指挥下,演奏了一曲现代物理学的英雄交响乐,创造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这里,不仅留  相似文献   

4.
1905年,是科学史上翻天覆地的一年, 名不见经传的爱因斯坦发表的5篇论文彻底改变了传 统的物理学,也为造福后世的诸多技术奠定了基础。 "什么时候有过另一个人,曾经有过这么大的贡献? 在爱因斯坦以前,在爱因斯坦以后,从来也没有人这 样深入地探索、研究过我们关于空间、时间、因果性 这样一些人类最本能的观念。"百年之际,德国宣布 2005年为"爱因斯坦年"的时候,联合国大会决议, 2005年为第一个"世界物理年",以示纪念这位"二 十世纪的哥白尼"--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5.
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在1919年就已经传播到中国,蔡元培于1921年赴德国多次与爱因斯坦接触,希望他可以到北京大学讲学,爱因斯坦终于于1922年答应在日本讲学之后,顺便来北京讲学。可是蹊跷的是,1922年12月30日,爱因斯坦经日本抵达上海,但是,他在上海仅仅停留了两天,就离开上海去了新加坡,没有北上北京见蔡元培。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位满头华发的慈祥老人、发现相对论的天才科学家、教小朋友们解答各种数学难题的好先生。但是,新近发现的数十封爱因斯坦的情书显示,他原是一位飞扬跋扈的丈夫,对待前妻犹如下人。他在强迫与前妻离婚后。又与其表妹结婚。 爱因斯坦的这批书信是于1986年在洛杉矶银行的保险箱里发现的,共有430封书信,其中有53封情书。这批被封存几十年的情书去年11月初在耶路撒冷和纽约展出。从这些情书中可以看出他与前妻米蕾娃关系的起伏。米蕾娃原是塞尔维亚人后裔,两人本世纪初在瑞士求学时相遇。1900年爱因斯坦才21岁,两人都偏爱物理学,共同的爱好使他们一见钟情。米蕾娃对爱因斯坦在物理领域表现的天才深表钦佩,爱因斯坦对米蕾娃也很倾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相对论”诞生100周年,同时也是其创始人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因此,德国将今年定为“爱因斯坦年”。从年初起,各类纪念活动已在爱因斯坦的出生地——德国全面启动。随着一场“爱因斯坦热”的兴起,这位科学伟人的“国籍”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8.
提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字,相信小朋友们都很熟悉。可是大家知道吗,今年既是爱因斯坦发表关于“相对论”100周年,也是他逝世50周年。当德国宣布2005年为“爱因斯坦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通过决议,把2005年确定为第一个“世界物理年”。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能够成功?仅仅是因为他的聪明吗?是不是更多要归功于他勤思爱问的学习习惯呢?  相似文献   

9.
李泽骘、陈军民合著的《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研究》(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文中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该书。)一书,填补了国内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空缺,尤其在创造性地研究科学家的哲学思想方面值得称道。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对爱因斯坦的自然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论体系等进行了创造性地研究,对有关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的观点进行了反思和  相似文献   

10.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是天才的化身。他在数学和高等物理两个领域出类拨萃,是什么原因呢?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研究人员在他死后瞒着他的家人,取下他的大脑。但研究23年徒劳无功。最近,关于爱因斯坦大脑  相似文献   

11.
陈亦权 《可乐》2010,(4):49-49
大学毕业后,爱因斯坦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都没找到一份哪怕是仅供糊口的工作。想想自己已经成年,年迈的父亲还在为生计奔波劳累,爱因斯坦几乎绝望了!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哈维(homas Harvey)博士是对爱因斯坦进行尸体解剖的病理学家。他出于自己的“科学目的”,把爱因斯坦的大脑保存了下来。近半个世纪后,他开始进行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奔波之一——把爱因斯坦的大脑归还给爱因斯坦的孙女。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代金平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富有特色的哲学思想对其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爱因斯坦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爱因斯坦开始登上科学舞台之际,自然科学界有以下特点:其一,整个...  相似文献   

14.
(一) 如果没有读过卡尔·鲍波尔(K.popper)的著作,对于“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这个题目难免会摸不着头脑。阿米巴(amoeba)是英语“变形虫”一词的音译,而爱因斯坦在鲍波尔眼里是现代两个最伟大人物中的一个(另一个是温斯顿·邱吉尔)。然而,鲍波尔在其著作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爱因斯坦”和“阿米巴”两个词连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原来,鲍波尔谈到“爱因斯坦和阿米巴”或者“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时,既是作隐喻,也是写实。他以进化论的态度看待知识,用达尔文主义描述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在物种进化的图式中,高明的人类沿着时间的流程可以追溯到最低级的生命机体。鲍波尔由此认为,进化这一长链也把爱因斯坦的理性探索与阿米巴的本能适应和自然选择连在一起了。很显然,鲍波尔是从知识论的构架里看爱因斯坦和阿米巴的。在这个范围内,他要表达的主要哲学观点有:(一)爱因斯坦和阿米巴都使用尝试和消除错误的方法;(二) 爱因斯坦和阿米巴在方法上有着重大区别;(三)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只有一步。  相似文献   

15.
在对时间的理解方面,爱因斯坦与柏格森存在本质分歧.分歧主要体现为:柏格森认为存在基于直觉的哲学时间,爱因斯坦则认为并不存在此种时间.以1922年4月6日爱因斯坦在巴黎做学术报告为契机,柏格森与爱因斯坦展开了影响深远的"时间之争".这场争论在柏格森方面吸引了包括梅洛-庞蒂和德勒兹在内的一大批支持者,在爱因斯坦方面吸引了包括卡西尔和罗素在内的一大批支持者,双方围绕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延续、深化了这次争论.进一步来看,"时间之争"引发的问题中最为根本的乃是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时间之争"不仅是哲学与物理学的时间观之争,也是理性与直觉这两种根本的认知方式之争,甚至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16.
沈铭贤同志在《爱因斯坦式的唯物论》(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一文中集中论述了两个问题: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爱因斯坦式唯物论的主要内容。读后很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现提出来继续向沈铭贤同志及其他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7.
陈亦权 《社区》2010,(29):46-47
爱因斯坦从大学毕业后,在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没有找到一份哪怕是仅供糊口的工作。想想自己已经成年.而年迈的父亲却还在为他的生计而奔波劳累,爱因斯坦几乎绝望了!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不能谈论的东西, 人必须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 EPR 佯谬是爱因斯坦(A.Einstein)与波多尔斯基(B.Podolsky)、罗森(N.Rosen)合写的一篇论文《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否完备》中提出的。该文发表在1935年5月15日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上是爱因斯坦与玻尔(Niels Bohr,1885—1962)两位科学巨人在长达半世纪的关于量子力学哲学诠释论战中的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它不仅涉及到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也涉及到关于哲学基本出发点等根本问题。50年后的今天,虽然爱因斯坦与玻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 A·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年生于德国乌尔姆城,1955年去世于美国。他曾在瑞士苏黎世技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于1900年在伯尔尼瑞士专利检查局任检查员。此期间内,他写了有关光电效应、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等三篇著名的论文,发表在1905年的物理年鉴上。此后他先后在伯尔尼、苏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德国伟大物理学家普朗克是如何从熵和几率的关系出发,提出能量子假说,最终建立起黑体辐射理论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