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律制度具有不断发展与持续完善的特殊性,导致学制教育无法为在校学生提供完整的课程内容,而高校法学院作为拥有最多师资资源与最为了解法律教育规律的组织,应当开设与发展继续教育课程,为法律从业者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开设继续教育课程能够弥补法学院学制教育的不足、应对法律制度不断更新与变化以及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要求,是再学习机制与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隐性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生主体性错位、教师能动性弱化、高校认识定位模糊、保障机制缺乏等。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师专业发展应该由学科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教师专业的内涵发展包括提炼个人教育思想,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凝练个人课程哲学,生成个体课程意识;反思个体知识理解,建构教育学立场的知识观。关注内涵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将教师专业发展由教师的知识养成、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到教师个人哲学的形成、课程意识的生成及教育学立场知识观的建构,期待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当代教师专业发展应该由学科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教师专业的内涵发展包括提炼个人教育思想,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凝练个人课程哲学,生成个体课程意识;反思个体知识理解,建构教育学立场的知识观.关注内涵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将教师专业发展由教师的知识养成、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到教师个人哲学的形成、课程意识的生成及教育学立场知识观的建构,期待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一体化与继续教育课程创新理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纪华 《阴山学刊》2002,15(5):76-79
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并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宏观背景和课程改革原则基础上重构继续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已成为必然。而来自于教师个人需要和培训院校系统需要的驱动 ,使建立教师与课程内容同步发展的机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蒋涛 《学术探索》2012,(6):186-188
"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提出包括"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素质"的课程设计模式、"专业团队+专业教师"的教学团队塑造、"职业能力+企业EAP"使学生提前"上岗"、"课程+干预"创新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等课程改革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儿童心理卫生与行为障碍是当前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医学界乃至广大家长与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为学前教育专业函授生开设《儿童行为障碍》(以下简称《儿》)这一课程,正是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丰富函授生的理论知识结构,训练他们在儿童教养实践中的基本技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水平都不无裨益。现就课程教与学两方面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函授生学习参考。一、《儿》课程的教学思路1、课程性质:《儿》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属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的后期专业必修课。它的前期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儿童…  相似文献   

8.
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经验论,其基本内容是教育本质观、教学论以及对儿童与教师的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课程改革有四大启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加强课程与学生实际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开创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设置汉英整合课程是我国语言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现代系统科学、思想库模式理论和绿色教育理念为我们探索复杂性问题和双语发展能力奠定了基础。通过将上述理论运用于汉英整合课程的教学机制,从理论上论证本土儿童在通过汉英整合课程促进母语学习的同时也可获得较高的英语学习效率,并对我国未来中小学语言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构想。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在教育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具有诚实、自信、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究礼貌、遵守纪律等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幼儿教育水平的高低同幼儿教育课程安排有密切关系:课程安排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就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幼教水平就高;反之,课程安排得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就会阻碍幼儿身心发展,幼教水平就低。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课程存在如下弊端:①重教育轻保育;②…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个性教育是相对划一性教育而言的。划一性教育是一种工厂化“批量生产”式的教育 ,它表现为无视受教育者的特点 ,无视时代发展对人才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以僵化、一统的方式“生产”人才。而个性教育则是人性化、个人化 (考虑个人的身心特点 ,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志向等 )、特色化 (有个性特色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 )、和谐化 (个性与共性的融合 )的教育。这种教育顺应了人的内在发展需求 ,顺应了教育的内在规律 ,顺应了时代对人、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个性教育的目的是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 ,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  相似文献   

12.
老子"无为"思想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 ,不能以外在的意志去制约它 ,更不应强作妄为 ,这样才能大有作为。这是教育的思想和方法 ,更是教育的艺术和境界。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富有鲜明时代感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只有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育主体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发展创造性 ,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发展是人民对教育的美好期待,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定位和时代精神,而德育无疑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高校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这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本文以课程思政为背景,对"税法"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按重点章节进行提取,并从融入思政元素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完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及促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保障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课程思政进一步改革与实践、进而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关怀取向的课程伦理作为正义伦理的补充,以充满女性气质的感性与柔性特质促进教育实践中各种关系的相互联系与协调组织,在崇尚工具理性、科学理性的课程世界里找寻失落已久的道德关怀。关怀伦理注重道德,强调关系,呼吁共享,试图将人从异化的教育世界中解放出来,寻求教育"求知"与"育德"价值功能的实现。关怀取向的课程伦理通过从理性到感性视角的转换、从价值到事实的实践关照,表达了人对于自我、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注、关照和关心。关怀取向的课程思想直接指向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等,能够有效改观正义思想主导下课程中人与人疏离的现状,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新的CDIO教学模式下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以使培养的人才更好适应未来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中心是以构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理论基础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本土化、特色化为宗旨,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对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文化与计算思维基础》进行了建设性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影响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依据目标分类理论、概念图理论和精细加工理论,结合<教育技术学>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从知识点划分、知识点组织和知识点的超文本呈现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和探讨了网络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以期对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学前课程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之前的课程,是由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组织有机构成的系统。学前课程作为课程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具有课程共性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性。进入本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学前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讨论已成为我国幼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广大研究者们介绍或提出了各种课程理论和课程模式,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幼儿教育的理论,促进了幼儿园的科研与教研的热情,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然而,透视当前我国幼教领域课程改革运动的基本走势,却不难发现许多原则性及策略性的疑点和困境。1.理论上的迷惘与实践上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在组织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内容包括课程规划或设计、实施与评价、课程研制或开发过程的维度等多项指标,对课程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化改革迫切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加强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师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时代 《云梦学刊》2006,27(3):115-118
地方院校社会实践课程是根据高等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的特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侧重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习得,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形态。从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意义、特点、目标定位、课程类型、组织实施、效果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推进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德育课程存在着各自为政,缺乏衔接和合力,效果上大打折扣,失真、失信、失效。这既有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取向的问题,也有教师水平和教材编写问题。解决的着力点是加强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发挥教师主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