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术、风俗、宗教等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原汉文化对高句丽文化的影响,说明了高句丽文化中有诸多汉文化因素,从而证明了高句丽文化是华夏文化中的一支,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汉代以前中原汉文化就已传入西域。此后通过屯田、贸易等多种方式,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域与西域各民族文化互动交融并逐渐形成"以内地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为母体"的屯垦文化。它不仅丰富了新疆地域文化,成为新疆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为推动新疆文化进步,促进新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谐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朝统一西域后,设立伊、西、庭三州,由于汉语文的普及、兴办学校和科举,儒学和儒家文化在这里有了较大的发展,汉文学的也有广泛传播。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对西域文化和中原的汉文化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数以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共有112次(详拙著《汉唐和亲研究》附录一),而这些和亲的某一方绝大部分在西域地区,有的其政治中心虽不在西域,但其统治区域的相当一部分仍在西域。本文就汉唐和亲如何影响西域文明以及汉唐和亲在哪些方面对西域文明产生了影响,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5.
随着汉代大一统政权的稳固,中原汉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融。在北方草原地区,对汉朝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匈奴,但是在外贝加尔地区的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以及在宁夏同心县倒墩子墓地、陕西神木县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葬群,可以看到汉匈文化融合的踪迹。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和林格尔画像墓展现了一个汉族护乌桓校尉的仕途经历,以及他在民族地区进行管理时,不同民族杂居和文化交融的基本情况。西域大漠中的尼雅遗址和楼兰遗址则反映了两汉时期西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情况,尤其是在大漠古墓中出土的带有吉祥语的锦和各种丝织品,反映了汉朝丝绸之路上文化交融的盛况。当然从乌孙墓出土的情况看,汉文化影响的痕迹较为微弱,说明汉文化对西域各国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南方,南越王墓、罗泊湾汉墓、古滇国遗址的发掘,让我们认识到岭南百越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以及不同民族部落与汉文化交融的基本情况,并对两汉时期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结构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从狭义的华夏文化(中原文化)来看,东夷族曾创造出比中原华夏文化先进的史前文化,并积极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形成;商朝以后,中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以及其它文化发达起来以后,开始反转过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的影响;西周时期,东夷人的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逐渐被融合到齐鲁文化中去。从广义的华夏文化来看,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并列,属于组成华夏文化的一个子文化。  相似文献   

7.
自秦汉以来,伴随着中原汉人践迹新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就以多种方式接触和碰撞,这种频繁的文化互动强化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以下简称民汉)的文化认同,密切了民汉关系,促进了新疆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主要从语言的角度探讨民汉文化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历时互动,加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西域同内地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汉文化在西域传播,自先秦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唐达到高潮,丰富和发展了西域文化.本文运用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对先秦至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晋唐时期是西域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历史阶段.本文依据文献及新疆出土的简牍、文书资料,就晋唐时期西域的立法、婚姻家庭、民事诉讼以及晋唐西域法律体系这四个问题展开论述。从而得出晋唐西域法律体系是包括了中原汉法、北方少数民族习惯法及当地部分民族习俗法在内的多元联合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唐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很多商队、僧人、使者等来到中原,其中有些人在长安开设酒肆,酒肆中有许多歌舞侍酒的城外女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胡姬酒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新疆罗布淖尔地区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营盘遗址为目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5号墓,通过对该墓葬俗葬具,随葬器物,墓主人身份、人种及衣着特征的解读和分析,在与内地汉文化、中亚文化、波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如下结论:西域文明既不是西方文明的翻版,也不是纯粹传统汉民族文化的"克隆",而是融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经典。人们从中能够体察到"和而不同"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厚内涵和她凝聚、吸纳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为一体的博大胸怀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2.
李白与西域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他的诗歌中存在着不少西域意象。对李白诗中西域意象分析,可以看出西域作为一个文化的他者存在于中原文化的集体想象中。对西域的想象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果,西域与中原既是地理的政治的关系也是文化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唐代,西域与中原联系紧密,体现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唐代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文章以元稹诗歌为例,将其诗歌中的西域名目分为西域动植物、西域人物、西域乐舞、西域地理4类加以探究.元稹诗歌中的西域名目是西域文化融入唐人生活的具体体现,虽然诗人对社会风俗的胡化感到忧虑,但也由衷赞美、欣赏西域文化之美.这些西域名目使其作品更贴近现实,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原华夏文化在全国的核心地位,其后的商周王朝对四方的扩张和征伐加快了四裔各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与同化,强化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致使中原华夏文化圈如同滚雪球般不断扩大。共同的经济生活与文化认同促进了中国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文化融合,为秦汉的国家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本文利用文献与考古资料,从夏商时期中原王朝的向外扩张、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两个方面,探讨当时中原文化圈向四方的扩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党项民族和西夏人受到唐宋中原"三教合一"思潮的重要影响,形成了以佛儒融合为特点的道德伦理观,并在继承和综合中原佛教和儒家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自身的文化个性。这种伦理道德观既是党项民族学习中原汉文化并融合创新的成果,也是党项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交融和认同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党项民族和西夏人综合了中原佛儒二家的思想文化,形成了气本论与缘起说并存的"二元论"宇宙论与人性论,在宇宙论方面吸收综合了儒家的元气生化论、天道观及佛教的"四大说";而在人类起源和人性论方面则吸收综合了儒家元气论、佛教五蕴说和如来藏缘起说。这种"佛儒融合"的哲学思想既是党项民族学习中原汉文化并融合创新的成果,也是党项与汉民族文化认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8.
束发椎髻不是岭南越族之俗 ,最早盛行这种风俗的是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先民。岭南越族的发式有断发和被发两种。自商周以降 ,由于中原华夏文化的南传 ,束发椎髻也流行于岭南。秦汉以后 ,随着汉文化的传播 ,束发椎髻被更多地区和民族所接受 ,而且盛行于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19.
"贯"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货币量词,但其用法很少有人关注。本文通过对唐代西域地区出土胡语、汉文文书中相关例证的分析,考察了"贯"的用法。文章指出,尽管"贯"的意思是1000文,但西域地区发现的唐代文书表明,通常情况下只有钱数大于等于10000文时才会用"贯"。文章还从"贯"的使用初步考察了中原货币文化在西域地区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环塔里木地区是西域文明的重要分布地。尤其是汉唐时期,环塔里木成为中原政权屯垦戍边与佛教向东传播的重地。至今,环塔里丝绸古道沿线仍有大量城址、烽燧、石窟、寺院和墓葬遗存,其文化底蕴深厚,研究价值重要。为此,"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对其予以调查整理,并阐释了其蕴含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