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凝视是一种携带着欲望与权力投射的观看方式,反凝视或曰对抗性凝视,是来自于客体的他者的注视。对残雪的《五香街》进行文本细读,可以读解出小说蕴涵的多重凝视,包括男性凝视、女性凝视、隐含作者/潜在读者的凝视,这些目光将对象“他者”化,并企图对“他者”身体进行规训,也饱含对“他者”身体的欲望。借助凝视理论来阐释《五香街》的反讽叙事策略及表达的主旨意蕴,可以深化对残雪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黛茜.密勒》是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小说的一篇早期代表作,也是一部具有"漫游小说"性质的作品。笔者拟用"凝视"理论,阐释小说人物之间复杂的凝视关系及其有趣的凝视游戏。这一凝视游戏中,凝视者与被凝视者的身份悄然发生转换。黛茜在这场凝视游戏中有效地进行对抗性凝视,由凝视客体转而成为凝视主体,温特伯恩及欧洲文化则成为凝视客体,形成另一种"他者的景观"。亨利.詹姆斯在这一凝视游戏中完成了美国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帝国都市的边缘空间——论多丽丝·莱辛的《四门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丽丝·莱辛(1919-)是战后英国文坛最具风格的杰出女作家之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四门城》是莱辛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城市建构了互为他者的关系,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伦敦与非洲互为镜像.同时,莱辛在对都市边缘空间的书写中,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消极影响,对技术现代性提出拷问和质疑.本文通过对《四门城》的文本分析,分别从"凝视的去中心化"、"结构的视觉化"和"废墟的符号化"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阐述教育问题的“洞喻”可以拓展为凝视问题研究的经典文本。在“洞喻”学说里,他通过话语描述了一个特殊的室内环境,并认为这个空间环境内充满复杂的凝视关系。笔者试图通过柏拉图的“洞喻”学说,建立起凝视理论和室内环境设计的关系。这既丰富了柏拉图“洞喻”学说以及凝视理论研究的文本,又有助于室内环境设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从作者与主角、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对话中建构起他的主体性理论,认为在审美活动或事件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的关系,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互相观照和呼应、互相对话和交流中使个体得以存在的。这为当下我们研究期刊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启示。运用对话理论研究文化转型期期刊与文化语境、文化思潮的关系,进而确立期刊的主体性,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7.
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死亡景观和死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死欲的纠结、对死亡的凝视和深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死亡叙事,"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其小说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支点。  相似文献   

8.
他者理论是后殖民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德国、日本两国为背景,对小说《舞姬》中主人公的他者建构行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探讨了精神他者和物质他者是怎样被建构和反抗建构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人,有一个叙述人在读者和故事之间发挥作用,这是叙事作品的文类特征.传统上叙述人往往被等同于作者,建构论意义观确立之后,文学语言本身的建构或读者对文学对象的建构受到重视,文本同作者的关系便分离开来.文本内的叙述人不等于文本外的历史作者,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是,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德语叙事批评界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出现了"小说精神"、"叙述功能"等概念.本文旨在对德语叙事批评中的叙述人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0.
"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建构其艺术生命.在小说阅读中,一方面,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着眼于文本的整体语境,通过辨识叙述者的可靠性而完成对隐合作者的审美建构.另一方面,由于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读者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11.
《初遇常州》是外文出版社"中国城记"系列丛书(英文版)中的一本,作者美国人阿丽娜·托马斯在中国工作、游历、生活多年。文章从旅游凝视视角入手,通过细读文本,从游客凝视、当地人凝视、游客间凝视、专家凝视和隐形凝视五个方面分析作者对常州的书写,以把握外籍人士眼中的常州城市形象,进而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城市。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寻求自我认同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关切,自我认同的建立必须借助他者的参与,而两性关系无疑提供了最基本的他者单元。20世纪后半叶男性叙事文本中的社会性别想像,尤其是对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表述,正是表征男性自我认同建构抑或焦虑的重要符码。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香港的"双城"背景下,以"他者凝视"和"自我探寻"为视角,亦舒与张爱玲的都市文本构成了某种对话,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传奇"与"世俗"交相变换的双城故事.  相似文献   

15.
尤多拉·韦尔蒂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备受瞩目。韦尔蒂在其多部短篇小说中描写了社区边缘人物"他者"。文章拟从韦尔蒂的两个名篇《六月演奏会》和《月亮湖》入手探讨韦尔蒂如何通过"他者"叙事建构群体身份和个体身份。一方面,群体中的主体通过排挤、驱逐他者,将他者消声,实现其群体身份的维护与建构。另一方面,"他者"也可以反作用于群体中的个体,进而瓦解"他者"与主体的边界与壁垒,使个体突破社区文化的羁绊,建构独立自主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6.
集商品交换与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海南东乡渔港的"黄昏市场"作为真实的空间,是被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建构的,其反过来又建构了一定的社会性别关系.通过对商品市场与观光场域的重叠——"黄昏市场"中的性别分工、凝视中的社会性别关系建构——看与被看中的性别图景、照片中的人文之美——影像中的"黄昏市场"所塑造的性别形象等三个层面的分析,发现"黄昏市场"图景所折射出的黎族渔民的社会性别关系是在特定时空中被典型化、简约化建构的结果.但关于"黄昏市场"中的性别图景与当地真实性别关系的互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麦尔维尔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边缘人形象。对《白鲸》中魁魁格这一边缘人形象的解读目前还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在以往的研究中魁魁格形象内涵常常被文本中主要人物亚哈或叙述者以实玛利的光芒遮蔽。事实上,魁魁格这一被忽视的边缘人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文本的层面来看,他是一个急切渴望文明的朝圣者;从文化的层面来看,他是一个没有归依感的"属下"者;从作者创作意图的层面来看,他是一个帮助白人完善自我、建构自我的他者。魁魁格形象所具有的这些内涵都源自于麦尔维尔无意识的帝国书写,这是他无法跨越的文化藩篱。  相似文献   

18.
隐含作者是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不可靠叙述的判断和文本的阐释都具有重 要影响。对 《洛丽塔》中隐含作者的建构不仅依赖于对叙述者可靠性的判断,也依赖于作者本人的 说明。这进一步表明,隐含作者不仅仅是读者从文本中推导出来的,也是作者隐藏在文本之内的一个 化身,对小说的阐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兄弟”语义指向丰富,异父异母关系的限定,为夸张建构修辞主体的修辞身份提供了可能.固有修辞身份/对应修辞身份作为修辞元素,参与文本建构.在小说《兄弟》人物系统中,对应修辞身份认证推动叙事进程,规约文本结构,凸显复杂人物关系,升华人物内涵,丰满固有修辞身份类聚系统,实现修辞意图:兄弟俩互为镜像;兄弟俩与林红互为镜像;兄弟俩成为一女两个自我的他者化镜像.印证修辞预设:“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  相似文献   

20.
《吉姆老爷》中的吉姆是一个帝国主义话语操纵下的文本人物。帝国主义话语为他编织了自我理想。吉姆在“帕特那”跳船事件中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这种理想的脆弱性。帝国叙事者又借助话语的力量为他创造了一个文本境界,在那里他的帝国主义想象变成了“现实”。但是,小说中有意识的文本性又让读者体会到叙事背后的欲望与强权,从而对文本的虚构性产生警惕。从这个意义上讲,康拉德在参与建构帝国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批判,对帝国的未来建设者所受的文化教育表现出深刻的怀疑和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