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理查德·加纳和布纳德·罗森将元伦理学一般性问题称为元伦理学的三个难题:(1)道德术语或道德判断的意义是什么?(2)道德判断的本性或性质是什么?(3)道德判断如何可能得到支持或辩护?在这三个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主义与非认识主义、自然主义与直觉主义、实在主义与反实在主义、中心主义与非中心主义,以及普遍主义、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等种种分歧.这些不同观点虽然大多有其合理内容,但都没有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正确的或令人满意的回答.道德语言既具有评价意义又具有规范意义.存在着各自适用范围不同的两类道德标准.基本道德标准的终极依据是社会根本的和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杜杰 《理论界》2006,(11):167-168
文章提出,孟子是儒学“仁”本体论之完成者;“仁”本体论的理论实质即是先验道德主义,从而规定了孟子(儒家)之人格修养的先验主义工夫论;由此确立了儒家内圣外王之“内圣”路径,即所谓的儒学“道统”。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的英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热烈而持久的论争中,加拿大教授凯·尼尔森坚持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相兼容的立场,在考察两派观点及其学理依据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个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切入,以道德公理为依据,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衔接,最终导向一个以语境主义为核心的客观主义的逻辑框架。该研究虽然拓展了马克思道德观的学理基础,但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理论标准衡量,他所谓超历史超文化的道德公理与语境主义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兼容的论证还是可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预设了经典理论与实在之间的镜像关系.这种关系蕴含了两个基本假设:其一,科学理论的可靠性与实在性假设;其二,科学方法与科学仪器的有效性与客观性假设.这种观点曾受到马赫、彭加勒和迪昂等人的质疑,却得到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的支持.相对论力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关系.量子力学的产生对此提出的挑战是颠覆性的和空前的.量子理论是依赖于测量条件的理论,它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性的模拟关系.模拟的过程是主客观统一的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不再是对实在的直接描述,而是在特定的模型框架内谈论实在或理解实在.谈论实在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实在的认知内容的表达,对实在机理的间接模拟,不是对实在本身的直接断言,也不是对实在行为变化的镜像表达.这种观点不需要我们放弃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有可能使我们认识实在的直觉与追求,而是承认,科学认知过程中存在的辩护等修辞因素也是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辩明与阐释.这是一种介于僵化的经典实在论与多元的相对主义视野之间的一种中间领域的语境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正>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当前理论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明一系列有关人权的理论问题,确立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本文试从几个基本问题着眼,剖析人权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对立,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根本观点,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性质和根本特征.一、人权是先验的存在,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人权问题上,“天赋人权”的观点有着广泛和重大的影响.这一观点集中地体现了视人权为先验的存在的观念,究竟人权是先验的存在,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这是人权观上的根本问题,表现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人的存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道德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总是逻辑地面临着"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后者并不仅仅是一个狭义的伦理学问题,惟有从人的存在这一本体论的角度入手,才能理解其真正内涵并给予理论上的阐释.作为人存在的方式及生活实践过程中的本体论规定,道德同时也为存在所以可能及回归具体、真实的存在提供了担保,正是在这里,道德获得了自身存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冯昊青  郑祥福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06-111,118,160
"共产主义者不需要道德说教"的命题是符合马克思理论的内在逻辑的,因而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这一必然结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具有独立性,它受制于现实社会存在。因此道德问题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现实社会存在的冲突。故以道德说教和道德要求的方式不能彻底解决道德问题,彻底解决道德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变革其根源,即现实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变革的可能限度又最终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彻底解决道德问题的最终途径要靠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道德问题会随着社会冲突的消失而彻底解决,因此不再需要提出道德要求与道德说教。但命题的证成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及其理论是"非道德主义"的,也不意味着对道德说教和规训的否弃,相反,马克思有自己的道德理论,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训亦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从"发生"概念出发去解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德里达指出,胡塞尔的现象学存在着一个心理学主义与逻辑主义的平行性观念,由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立场,使其无法解决这一根本性矛盾.德里达为发生与结构找到了一个共源,这种源初的统一性是作为一种奠基性事实存在的.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握意识的历史产物的这一先验本源,即重新激活发生.  相似文献   

9.
希腊理智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思考是对生命本体论的思考,在理智主义那里,本体论的视野也是生命的视野,本源问题的维向是生命存在之维向;理性关注的是人生的态势,而人生的态势是理想的使然,理想的价值在于创造;存在本身就是天命,天命的人格构成道德意义的进路.  相似文献   

10.
唐铁惠 《江汉论坛》2001,1(7):82-86
"再现说"是一种艺术宇宙一元论,也即实际生活本体论.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它包括了曾经盛行和当下仍有影响的诸如"现实摹仿论"、"形象真理论"、"第二自然论"、"审美反映论"等各种各样的"客体性理论".所谓"艺术宇宙"是指以艺术、实际生活(感性事物)、艺术家(心灵)、艺术欣赏者(内外感觉)来概括、类分、界定、标示自然社会、物质精神、主观客观、感性理性之所有事物的有机统一体,它不在其它任何总体性宇宙之外或之内,与一切包罗万象的总体性宇宙大小等同."本体"则是指在知识论上为(投影性)现象事物的实在和来源,从而在价值论上必然是高于或优于现象事物的存在."再现说"肯定实际生活是艺术的惟一本体和艺术宇宙的最后实在,即是相应确认了艺术不具有自身的实在性和独立性,只是实际生活的观念性假象或投影,和价值论上不及实际生活的低级事物.以"假"论艺术,正是一元论的"再现说"之理论核心、认识起点或全部秘密所在.然而,根据辩证法我们不难发现和证明,将艺术宇宙一元化,归艺术于实际生活的假像范畴,这不仅根本否定了艺术存在及艺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最终虚无化了实际生活本身,勾消了整个艺术宇宙.  相似文献   

11.
论康德的实在性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实在性概念是现代许多重大哲学讨论的起点。从先验感性论始 ,经概念分析 ,到理性定位 ,康德对实在性概念的阐述就隐蔽地为这些讨论设置了分歧点。现代认识论和本体论都因包含在这一概念中的双重含义而取得了走向极端的可能性。科学实在论与现象学的哲思趣向都隐喻性地深藏于康德的实在性概念中  相似文献   

12.
逻辑与本体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形而上学思想的基本动机就是力图为各种事物和理论提供一种统一的图景或综合的框架,使我们经验中的事物多样性和观念中的理论复杂性能够在这个框架内依据某些普遍原理得到解释.一种本体论的逻辑观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考.按照这种观点,对逻辑对象的适当追寻应达至对存在对象的适当追寻,对逻辑性质的适当考察应达至对存在性质的适当考察,因此本体论是逻辑的基本预设,而逻辑则阐明了一种本体论模式,它描绘实在最一般的面貌.在本文看来这种逻辑哲学观是难以成立的,它在几个主要论点上都与现代逻辑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而且这种观点也不能产生有关本体论的实质性理论.现代逻辑是一种形式本体论而不是事实本体论.本文将对本体论的逻辑观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逻辑中的心理主义与发生学作简要评述,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一种形式本体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体论亦称形而上学,是关于宇宙最高存在的理论形态。道德本体论则回答道德存在的最高形式,关注道德的终极价值和最高范畴的规定,即对道德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回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在先秦至明清的宏阔时空跨度中,道德本体论的建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理论主线。从先秦孔、孟、荀对最高道德范畴进行规定始,到两汉儒家建构神学目的论的道德体系,经魏晋至隋唐儒、道、释兼综互补,最终在宋明道学的理论体系中,道德本体卓然而立。儒家传统道德本体论的建构过程展示了其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把握传统文化的主旨。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学尺度问题中,尺度的内涵及其本体论地位问题具有基础的重要性。生态学尺度的内涵兼具多义性和统一性。在忽视统一性的情况下,尺度概念的指称可能会发生错位。进一步地,生态学尺度的本体论承诺会遭到质疑。由此,尺度之指称处在实在性和建构性的张力中。从尺度实在论的立场看,生态学尺度是存在的,尺度的实在性相对于尺度的建构性而言具有本体论的优先地位,尺度的建构性受限于实在的语境。尺度实在论是推进生态学尺度理论发展的合理前提。  相似文献   

15.
杜威在政治观点上是属于自由主义还是社群主义阵营,当前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绝大多数学者,即使是很多西方学者,均把其划到社群主义阵营.从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逻辑来看,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是西方政治哲学信仰的主流.从杜威政治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内在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来看,杜威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可以被划归社群主义阵营,但把其定性在自由主义阵营似乎更符合其理论的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哲学本体论众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不同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本体论”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因为“本体论”有二个根本错误:第一,它认为关于世界的理论是最终的,为世界找到了最后的根据;第二,本体论是一种脱离认识论的独立理论。本体论认为它可以作为任何一门科学的基础。而世界上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根本没有什么最后的本原,任何一代人都不能建立起什么最终的本体论,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过本体论来称呼他们的哲学,而总是以世界观来称谓。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的说法不能成立。其理由:第一,马克思很少提到“本体论”这一概念,但决不等于马克思的哲学没有本体论基础,任何哲学体系都有自己的“本体论承  相似文献   

17.
原旨主义方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原旨主义解释方法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双方各持已见,论战激烈.事实上,传统原旨主义者所持的理由无法掩饰该方法所存在的困境,即关于宪法权威性来源的问题和立足点上的问题.尽管如此,这些困境并不意味着原旨主义方法失去了合理性通道.宪法核心的首要价值理论不仅可以澄清对原旨主义方法的误解,而且只要传统原旨主义者认识到这一宪法核心理论,并对其观点进行必要修正,就能在自己编造的梦幻迷宫中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8.
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论既基于固有价值假设来论证所有生活主体(尤其是动物)的固有价值都要得到尊重,又通过只有理性人才能承担道德义务(从而使道德权利的存在成为可能)的理性人标准确立了其理论的核心内容———生活主体(特别是动物)享有得到理性人尊重对待的道德权利,动物之间则不存在权利和义务。故此,雷根的理论运用双重标准完成了论证。然而,雷根遮蔽了其理论对理性人标准的贯彻与依赖,从而片面地得出只需具有生物学上的种种精神活动能力即可成为道德(权利)主体的结论。这就消解了康德主义道德理论所蕴含的能负担义务者才有价值的伦理意义,而导致道德主体理论在价值取向上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9.
李志 《东岳论丛》2023,(9):125-130
迄今为止,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规范性基础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分裂为道德主义与非道德主义两大阵营。马克思否定道德的独立性以及从意识形态维度所作的伦理学批判,使得从伦理学角度寻求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面临着巨大的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这一困境并不相反地意味着马克思政治哲学以非规范的事实为基础。从元伦理学而非规范伦理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对道德原则的批判以及围绕着资本批判所形成的各类政治哲学讨论,展现了事实维度与规范性维度的相互缠绕,呼应了元伦理学对“是”与“应当”关系问题的探索。不仅如此,由于马克思借助实践原则超出了事实与规范的二元论,所以,其政治哲学不是建立在道德实在论或道德非实在论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超越事实与规范二分的元伦理学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信息主义或信息主义本体论是以信息为基石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本体论,在本体论上坚持信息主义的哲学主张有多种表现,其中语言主义是其原初表现,另外三种最主要的表现有:一是在本源论意义上坚持信息主义,以"万物源于比特"为最典型的代表;二是认为信息比物质更实在;三是将信息作为解释事物变化的终极原因.本体论信息主义是哲学本体论的一种新形式,但迄今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