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的 ,其中悲剧创作尤为突出。人文主义原则虽然遭到现实的挫折 ,但莎士比亚始终未能放弃 ,一直把它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只是把人类前途寄托在道德改善上而无力变革现实 ,因此 ,往往使自己陷入无法解决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这样的心理矛盾产生了莎士比亚的抑郁愤懑的悲剧创作。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是16~17世纪伟大艺术家。他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功名卓著,而且在经营理财和管理思想方面亦颇有建树。本文总结和概述了莎士比亚著作中体现的艺术化的、人文主义的早期管理思想,论证了研究莎士比亚管理思想对了解西方管理理论萌芽的社会背景,提高现代管理者的管理艺术水平以及丰富管理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梦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18-124
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为非洲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素有"非洲的莎士比亚"的美称.他在戏剧创作上时常以莎士比亚为师,推出了《狮子与宝石》《森林之舞》《裘罗教士的磨难》《死亡与国王的侍从》《巴阿布国王》等一系列颇具莎士比亚艺术风格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出现的五幕结构、五步韵律等结构特点,而且借鉴了莎士比亚的死亡描写、预言描写、狂欢仪式、丑角编排、内心独白、词汇表达等创作技巧.索因卡对莎士比亚创作艺术的借鉴既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价值体现,也反映了索因卡融会贯通和开辟创新的戏剧才能.  相似文献   

5.
肖四新 《学术研究》2007,(10):130-133
莎士比亚戏剧并不像西方有的学者所说是基督教戏剧,它所体现的是人的主体力量与自由意志。但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确又具有基督教意识,我们无视它也是不客观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基督教意识具体体现为对原罪和上帝意志一定程度的认可,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强调,对超验——超越现世存在意义的宽恕、仁慈、博爱等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以及主体精神与基督教信仰的冲突与对峙。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既是英国文学史上忧郁主题的集大成者,亦是不可超越的丰碑。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忧郁主题并不像浪漫主义诗人将个人精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而是对时代思潮、自然灾难和历史记忆等社会生活的深层思考。忧郁,就像英国阴霾而又冷淡的空气一样,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无处不在,无论高低贵贱男女老幼无一豁免。莎士比亚融会了费奇诺天才忧郁论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塑造了文学史上最典型的忧郁王子哈姆雷特的文学形象,并以小冰期、瘟疫、旷野、海难等作为内心沉思的工具,用独白和对话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最为重要的是将战争、政教矛盾和世俗忧患交织在一起,在气势恢宏、史诗般的历史剧中,铺开了忧郁时代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7.
仅仅用思想性来分析莎士比亚的剧作是不够的,甚至有可能陷入图解戏剧人物的误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以思想性来代替艺术性,导致对作品分析的简单化。从《哈姆雷特》的戏剧情节及人物塑造我们可以看到莎翁悲剧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第二,巧妙的多线索组织。第三,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悲剧作品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冷酷客观现实产生的剧烈冲突.他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深受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他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将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中,并且以莎士比亚式的诗化语言,抒发着人文主义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国内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可分为初期、爆发期、平稳发展期三个时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某些偏见和误解,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它的独特的形式、在莎士比亚整个戏剧创作中的比例和其中蕴含的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应该进一步对其深入研究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史晓丽 《人文杂志》2007,4(3):117-121
本文分析和概括了17和18世纪英国莎士比亚戏剧评论,揭示了评论家笔下的莎士比亚的成长历程:从一位不遵循新古典规范的戏剧诗人,变成一位崭露头角的天才,最终被誉为开辟英国戏剧新天地的戏剧大师。当时评论界对莎士比亚的戏剧颇有争议,到了18世纪后期,英国评论界家取得了共识,认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成就不是当时已知的任何剧作能与之相比的。  相似文献   

11.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人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的先锋,他的思想无不渗透在他一生的作品中。本文以时间为经,以创作思想的变化为纬,按照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阶段,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找出隐现其间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袁昌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女作家,她青年时期留学国外,广泛接触西方文化并吸收其精髓。在戏剧创作中,她成功地运用和融合西方现代派艺术方法,选择与接受西方文化观念,借鉴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体现了独特的现代意识,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创造第一时期的十六世纪九十年代,是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统治的盛期.当时,封建统治正在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得到迅速发展,英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文学也进入了繁荣昌盛的阶段.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满怀反封建的战斗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全力投入到写作中.在这一时期创造的历史剧中,莎士比亚称颂了集中统一的王权对封建割据势力的胜利;在喜剧中则满腔热情地描绘了青年男女争取自由恋爱权利的斗争.他深信人文主义的道德理想可以战胜封建的道德偏见.因此,他的作品洋溢着战胜禁欲主义以后生活的幸福和欢乐.《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威人》和《第十二夜》是人们所公认的莎氏第一时期最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喜剧代表作.在这几部艺术珍品中,莎士比亚以大量的笔墨塑造了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妇女形象.赫米娅、海丽娜、鲍西娅和薇奥拉这些理想化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形象,之所以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她们不仅出身高贵,温柔美丽,而且聪明机警,敢作敢为.她们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新女性.一、赫米娅、海丽娜赫米娅身材娇小,肤色浅黑,口齿伶俐,活泼可爱.她爱情专一,性格直爽,倔强而又泼辣.为了争取婚姻自主,她敢于对簿公堂,违抗父  相似文献   

14.
肖先明 《兰州学刊》2014,(12):93-96
理性至上的戏剧精神是莎士比亚巨作《哈姆雷特》经典戏剧魅力所在。《哈姆雷特》的戏剧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至上的戏剧精神,娱乐大众的戏剧功能和自然演技的戏剧表演,其核心是自然演技的戏剧表演,理性精神是时代的印记,娱乐大众是其艺术的魅力。凭借这三方面的成功组合,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成为了戏剧舞台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5.
1924年秋梁实秋进入哈佛大学,选修了契特雷治教授的“莎士比亚”、韦伯斯特教授的“培根与密尔顿”、默道契教授的“美国早期文学批评”和白璧德教授的“16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其中白璧德宣扬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梁实秋……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在《汉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中,曾经赞美人,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里,“宇宙的精华”一句,原文是:“the beauty of the world”。意译是对的,但直译应为“世界的美”。这是说,在莎士比亚看来,人是“世界的美”。或者说,有了人,世界才有美。世界的美是人创造的,离开了人,世界再没有美。这一讲法,固然反映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在莎士比亚伦理思想研究中,有人认为莎翁是男权主义者或厌女主义者,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其伦理思想指向个性解放,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希罗性别伦理身份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莎士比亚的伦理取向并非指向解放,而是回归传统,是对传统婚恋伦理观念的维护。要求女性回归传统是莎翁对文艺复兴时期情欲泛滥现象的理性反思,不能简单地把莎士比亚看作男权主义者或厌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戚田莉 《理论界》2009,(2):136-137
<威尼斯商人>作为一部著名的喜剧,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在整个戏剧的发展过程中,数字"三"屡次出现,贯穿整个戏剧.其中,莎士比亚安排了三个匣子的选亲过程作为该剧的线索之一,成功地展示给读者一个心理上的测试,使读者从三个匣子的选择过程中了解三个求婚者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早期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这部剧虽然不同于他中期创作的那些著名的悲剧,但同样是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本性当中的必然性悲剧因素的思考。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剧中,是一系列偶然性的情节导致了最终必然的毁灭。罗密欧与朱丽叶注定的命运,在整部剧中人物的对话中都有预兆。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和研究的成绩与问题后,针对目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存在的文本功能与语言表达研究薄弱等问题,本文从语言结构和主客体认知心理过程两方面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意义和情感跨文化传达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