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拟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的角度看,拟人也是一种隐喻。拟人隐喻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往往是将人的各种属性如动机、特性、活动等等映射到客体上,使之人格化。因此,拟人隐喻表现为赋予各种"物"以人的言行和思想情感,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隐喻一样,拟人已超越了词汇、句子层面的修饰功能,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在重塑人类经验重构社会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拟人在英汉语言中应用的对比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拟人的理解,而且也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梅尧臣诗歌风格多样,但总体尚可以“平淡”概括.从诗歌创作看,梅尧臣诗歌多写秽恶琐屑之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美感.梅尧臣推崇杜诗,在诗歌内容上关注国事和民生,使用杜诗典故,注重诗句锤炼,也使用杜诗中常用的句法.他的诗歌总体上并不学杜,但明显受到了杜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词中运用拟人化手法十分广泛,大大超越了唐五代词与宋诗.几乎所有杰出词人都是擅用拟人的艺术高手,拟人之作在词人作品中所占比例很高,用以拟人的景物种类丰富,不管是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都能赋予其生命和性情.从北宋到南宋,拟人手法的运用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人与物分写到物人合一、从修辞到造象、从写实到象征的变化发展过程.拟人的作品也由单纯表现词人自我的幽隐情思而拓展、提升到抒写家国情怀、民族气节与理想人格.拟人化手法运用得灵活多样,以各种花尤其是梅花为主的拟人化形象愈益新奇独创,有血有肉,富于灵性,情思深远,诗意浓郁,显示了宋词高超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拟人与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拟人也是一种隐喻,我们可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拟人。这一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语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本文揭示了拟人隐喻的两域之间的映射往往是将人的各种属性(动机、特性、活动)等等映射到客体上,使之人格化。因此,拟人隐喻表现为赋予各种"物"以人的言行和思想情感,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隐喻一样,拟人已超越了词汇、句子层面的修饰功能,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在重塑人类经验重构社会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还通过对英汉拟人方面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拟人的理解,也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杜甫,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他的诗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真挚的情感,精辟的修辞为大家所知.近年来.研究学者不仅着手于杜诗的内容,更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杜诗中特殊的修辞.本文从杜诗修辞中的藏词艺术着手,一改前人对其修辞手法的批判,提出藏词的正面艺术效果,以杜诗为例,说明藏词的艺术特色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许多中学生作文,总觉笔下之物枯燥乏味,缺少生气和灵气;不但觉察不出写作的美感和乐趣,反而日久生厌了。其实,只要我们打破思维常规,换一种角度观察和描写,给予笔下之物以情感和生命,就可以化静为动,把本来静止的事物写“动”、写“活”,使文章平添无限生色。  相似文献   

7.
道之两种状态与物之两种形态——兼及道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红取之于金而红于金"。凡物俗则不足观,有灵性则格外可人,《金瓶梅》则突出人之俗,而《红楼梦》突显人之灵性;作为生命之始的性是纯洁而美幻的,以恶念待之则见淫滥,以纯情待之则现诗意,《金瓶梅》写其淫滥,而《红楼梦》写其纯洁美幻;肉身之享乐是容易满足而生厌的,往往以空为结,而情感会给生命诗意的栖居感,《金瓶梅》写肉欲,而《红楼梦》写情感。宗教精神是人性之高贵处,是美丽生命不可缺的,缺则难免生命下滑于浊臭之泥坑,《金瓶梅》则写腐臭之行尸,而《红楼梦》突显宗教信念。从俗不可耐到超尘脱俗,是《红楼梦》在人物形象上对《金瓶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杜甫写雨诗的分析、对比,文章认为由于雨的特点、居住地的气候、中国古典诗歌中写雨诗的传统和自身的心理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雨成为杜甫经常描写的对象;写雨诗则表现了杜甫丰富而敏锐的情感,显示了杜甫生命的境界.其特点为在描绘雨时,杜诗体物工妙;在用雨来营造意境时,杜诗造境浑融;在用雨来象征暗示时,杜诗比兴深微;而李商隐的写雨诗作为个案,则深刻地反映了杜甫写雨诗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拟人与移情的分野问题,我在《杜诗拟人与诗人心态》一文中有过简单的论述:“拟人可以包含移情,但不等于移情”。由于论述重点不在二者的分野,故未能详述。本文打算深入讨论这一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一、本文只讨论移情现象与拟人手法的关系,即移情的表达形式问题,不讨论移情在美感心理研究中居何地位;二、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学界在引进这一概念及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而论,这或许还涉及到“西学”中国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士祯研究杜甫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儒家思想与自己的神韵理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形成独到的思路与方法。他对杜诗的总体评价是"杜甫圣语"。他认为杜诗"纯以忠君爱国为气骨。故形之篇章,感时纪事,则人尊诗史之称","其大过人处在诚实耳"。论杜诗的艺术的伟大是"以雄辞直写时事,以创格而纾鸿文","此正一主于赋,而兼比兴之旨者也"。王士祯对杜甫的研究非常广泛。他游宦到杜甫漂泊和生活的地方,实地考察研究杜甫的生活思想和杜诗的内容。他考释杜诗的一些名物,研究杜诗的一些版本文字,还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杜甫对后世重要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英语动词拟人转义的语用特点及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中有时以客观事物或抽象名词为主语 ,谓语却用描写人的动作、行为等方面的动词 ,这种现象称为“动词拟人”。拟人是作者将自己作为人的心理感受转移到了非人的物体、事物上 ,动词拟人能使无灵名词所表达的事物具有人的情感、情态或动作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静止的物体具有动态的人格化效果。由于中英文的思维方法、表达方式和具体语境的不同 ,英语动词拟人转义在翻译时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被宋人视为诗中六经的杜诗中,以自然万物为主要描写内容或意象的“生态诗”很多。这类诗不仅可以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使人真切地了解其时生物系统中人与物,物与物,人、物与自然、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和谐或不和谐的生态状况。“山鸟山花吾友于”,杜甫生态诗以物人相通的浓浓人情味,细腻的描写与精妙的对仗等,给人们展现了物物相容的和谐的生态美。  相似文献   

18.
论"观物"与"观无"——儒学与现象学的一种融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语所表达的中国人的思想中,显而易见,我们的一切“观念”,皆出于“观”:观念是“念”,念出于“观”。然而在中国思想中,“观”有两层不同的意义:一是“观物”,是有所观之观;二是“观无”,是无所观之观。观物之所观者,或者是形而下的存在者、“万物”,或者是形而上的存在者、“道之为物”,故有所观;而观无之所观者,则是存在本身,是“无物”、“无”,故无所观。而在儒家,这种“无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作为大本大源的生活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而观无作为无所观之观,实质上是一种生活领悟。这样的生活情感、生活领悟,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任何物的“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19.
浅析英文"比喻"与"拟人"的修辞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学好英语,必须掌握一定的英文修辞.英文修辞方式丰富多彩,比喻和拟人是常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用另一具体的事物作比方来表现原事物.拟人赋予动物以人的特征、思想和活动,或将无生命的东西比作有生命的东西,从而将原事物表达得更加生动、深刻.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诗歌对清代的诗歌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清代的诗学理论对杜诗之格调、情感、用字各有借重,清诗创作则与杜诗之“诗史”精神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