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这一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它是和"正"对举的一个范畴.<孙子兵法>进一步阐发了"奇正"理论,后来人们逐渐把"奇"这一范畴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不仅在诗文批评领域里,用"奇"来把握作品总体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趋向,而且在小说批评领域里,也经常用"奇"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文本.明清小说理论中尚"奇"的审美趋向经历了从"以幻为奇"到"不奇之奇"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唯心主义的同一性、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同一性,和辩证法的同一性、即“矛盾的同一性”的同一性,乃是两种范畴。这两种同一性,字面虽同,涵义不同,必须加以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不能以唯心主义范畴的同一性的意义来了解辩证法范畴的同一性,同样,也不能以辩证法范畴的同一性的  相似文献   

3.
“■”字出现在甲骨文和西周初期以前的金文中,可隶定为■,其本义为“视道而直行”,引申为“省察”“巡视”;西周初年随着“天命有德”观念的出现,周人借形赋义,又为“■”赋予了“在大地中央省察天意并有所领会”的含义,等于创造了一个新字,可以隶定为“徝”。省、直古音相近,故可相互通用。上古时期,上天是人间意义的最重要来源,很多核心观念与词汇都与交通天人的“上下通”有关,周人以“根据上天之意行事”为有“德”,而按照上天的意愿做事,怎么做是通过心来把握的,所以在“徝”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符成为“德”字,强调对上天之意的领会。  相似文献   

4.
高铭仁  王存金  孙卓廷 《东岳论丛》2002,23(5):73-76,93
社会生产力是标志人对自然生态系统作用的能力的范畴 ,不能概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内涵。要全面概括必须提出与社会生产力相对应的新范畴。该范畴的提出具有现实必要性 ,而其提出的方法就是现实问题和矛盾分析方法。该范畴就是“自然生态力” ,它是标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 (社会 )作用能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 ,包括 :产生人类的能力 ,一切资源能源产出供给能力 ,各层面规律的制约能力 ,自我建构复制修复消解能力 ,自然破坏能力 ,以及自然生态美化能力等。自然生态力范畴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儒家的“折中”、道家的“守中”、释家的“中观”思想作了梳理辨析.指出,三家理论各具特点,共同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思维方式.其中儒家侧重于对认识客体的真实性、准确性的把握,力图使人的认识和实践更符合事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规律.道家侧重于对认识主体心性的要求,追求自然而自由的心境,来体道悟道.释家则“不落两边”,侧重于从本体论角度认识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形上关系.三家从不同角度对“求中用中”的积极探索,表现了中国人对把握“尺度”的富于智慧的追求,但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缺陷和消极影响,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地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思维活动中,有无所谓“灵感”的突然进发?答案是肯定的。灵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当一个人长期钻研、思索某一问题时,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地在进行整理、加工,思维处于高度集中和活跃状态,正在苦思不得一解时,忽然由于某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或受某一现象的启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他奔腾澎湃的思路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是一种高度敏锐、积极的思维,是一种思维升华现象。如同人们在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认识论研究的深化表现为从客体转向主体,从宏观过程转向微观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认知结构和图式概念的引入。最近,思维科学界又提出了一个“相似”概念,认为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按其意义构成相似模块,认知过程离不开对相似信息的检索,一切识别和推理过程都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很显然,相似信息在认识中起着与认知图式相类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林涛 《河北学刊》2012,32(1):90-93
作为一代国学大家,顾随及其作品正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并已引起学者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本文对当前顾随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将"顾学"划分为遗作搜集整理和生平行迹研究、师友交游研究、思想理论研究、艺术成就研究等五个领域,指出各自的研究空间,以推动顾随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和繁荣。  相似文献   

9.
在“理念论”中柏拉图凭智慧之思论证了知识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的客观依据 ,开创了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先河。在八类面临着精神家园的失落及生存空间出现危机的当代 ,重新审视理性 ,寻找理性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妙”之解义六朝美学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范畴:“妙”。朱自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魏、晋以来,老、庄之学大盛,特别是庄学;士大夫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欣赏与批评也在长足的发展。清谈家也就是雅人要求的正是那‘妙’。后来又加上佛教哲学,更强调了那‘虚无’的风气。于是乎众妙层出不穷。在艺术方面,有所谓‘妙篇’,‘妙诗’,‘妙句’,‘妙楷’,‘妙音’,‘妙舞’,‘妙味’,以及‘笔妙’,‘刀妙’等。在自然方面,有所谓‘妙风’,‘妙云’,‘妙花’,‘妙色’,‘妙香’等,又有‘庄严妙士’指佛寺所在;至于孙绰《游天台山赋》里说到‘运自然之妙有’,更将万有总归一‘妙’。在人体方面,也有所谓‘妙容’,‘妙相’,‘妙耳’,‘妙趾’等;至于‘妙舌’指的会说话,‘妙手空空儿’  相似文献   

11.
“妙”之解义 六朝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妙”。朱自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魏、晋以来,老、庄之学大盛,特别是庄学;士大夫对于生活和  相似文献   

12.
<正> 本文拟就二程(程颢、程颐)的“道”范畴兼及二程哲学体系的结构特征,谈谈自己的浅见,请学术界指正。 一、问题的提出 二程以“理”为最高原则构筑其哲学大厦,这种理论已成为哲学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范畴,是形成社会学整个“理论大厦”的“源头”。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作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儒学体系中的“乐”范畴李春青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极为重视对个体精神境界的建构。中国古代主流文化中有相当部分可以称为“境界文化”。概而言之,道家的境界是“虚”与“静”,佛禅的境界是“空”而“寂”,儒家的境界是‘“诚”与“乐”。在这里我们只来梳理一下儒家思...  相似文献   

15.
侯旭 《南京社会科学》2012,(11):53-56,62
作为话语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话语学的发展需要构建自身的范畴体系以提升其理论水平。"交往语境"范畴的确立体现了话语学语境论思想,它从人的交往实质出发,既强调话语实践中说话者与说话对象之间形成的双声语境,也强调双主体的共生性,是对两个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交往的关系的确认,是对双主体共同构建的体现主体间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同一、协调的共同体的确认。  相似文献   

16.
水火范畴居于中华文化的轴心位置。《易传·系辞上》所称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可以论证即为水火,明代哲人佚语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由于黄土地洪旱灾害频仍,出于粟食烹饪的实践,华夏先民独有水火互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和的理念。天人合一精神的由来也在于水火是天、人内涵中的同一要素。水火相济堪作中华的科学理论,冰炭的对应至今为西方所未至。中华特有的阴阳—水火两个层次,介于大跨度的哲学、科学之间,恰好中西互补。  相似文献   

1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范畴所表征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换关系。这是一种本体论规定,这种规定就在于揭示“联系”的本质特征——客观性,即“联系”本质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通常讲的“客观联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8.
释“ ”     
成语“ ”见于武丁早期卜辞。 即不字, 像以丝绳系物下垂之形,乃县字之初文,后加心作 , 像蛛在网上之形,释 ,又写作蛛。“不悬蛛”即蜘蛛不在网上,故是吉兆,也是吉语。它与同版的兆序、二告、卜辞没有直接关系,和兆 的清晰与否亦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交易费用”范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的和核心的范畴。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不研究交易费用理论,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研究和发展现代产权经济学。本文研究“交易费用”范畴本身的创立及其内涵和外延,以求同行加深这种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 郭绍虞先生曾说过:“研究文学批评史,首先的难题,就是要辨识这些抽象名词的义界,不使它模糊,亦不使它混淆.”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内涵,没有严格的界定,往往具有多层意蕴,而概念的内涵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变化.更何况古人运用概念又相当随便,同一概念,不同批评家运用时涵义可能不同;同一批评家在不同场合运用同一概念,涵义也许有异.这就是概念内涵的历史性和复杂性.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个最常见的概念——自然——的历史发展,以之说明古代文学风格概念内涵的复杂性.一、自然观念的起源与六朝的自然观念文学批评上的“自然”一词,来自道家哲学.自然之道,是老庄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的.“自然”有几种含义.首先,自然是无为的.“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庄子·田子方》)自然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和意识,没有功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