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从事实出发既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 ,又是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科学性的表现。社会主义在历史进程中方法的一致性 ,表明它本源的统一性 ,它只能从现实当中才能得到理解。邓小平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置于中国现实的基础之上 ,第一次破除了根据书本认识和裁剪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思想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以及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了三种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方式:台阶式发展、重点带动式发展和非均衡式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实践取得了伟大成就,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作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的国际大战略,是邓小平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有重大突破。本文就其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它的形成的外在条件是“和平发展”时代主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内在条件是邓小平的创造性品格。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对辩证法的娴熟运用多有独到 ,其突出之处是 :“两点论”看事物、“两手抓”做工作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使事物朝对人民有利的方向转化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观审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对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思想,既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实践产物。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思想,一定要把它放在历史的场景中: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相促进;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相交织;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我国初级阶段的特定国情相适应;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相伴随。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不仅提出和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他也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做大事";社会主义的改革(而非东欧、苏联式的"改制")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就是邓小平的思考和回答。邓小平的思考贯穿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对这三个方面的回答,构成思想理论上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是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成的,也不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设想的路径建成的.在中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不能搞冒进的社会主义,而应该实行渐进发展的社会主义.他关于渐进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生产关系渐进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渐进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制度渐进发展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毛泽东与邓小平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探讨为经,以对两代伟人的思想特征及其理论分析为纬,对毛泽东的“赶超”思想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对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理论作了探索性的归纳与总结。其中不乏作者的个人观点。文章认为,从毛泽东“赶超”思想到邓小平“台阶式”发展理论,反映了两代伟人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接力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质模式"是儒家理解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学艺术的独特视角,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阐释模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与人格理想。在孔子那里,"文质模式"原本是关于君子人格的规范性标准,其内涵是传统贵族精神与新兴士人趣味的复合体。在汉儒那里,这一模式就演变成了考察社会历史的阐释框架,衍化为一种政治标准。而到了汉魏之际,这一模式再进而演变为衡量诗文书画风格特征的尺度,成为一种审美趣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阐释模式意义与功能的演变始终与古代士人阶层身份意识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当代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对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的思路和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这是它与以往一切旧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现实中一些学术文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把握上存在着一些片面性或者误区,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象和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要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就必须从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以及其自身的“历史生命力”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对毛泽东的“两阶段”论和邓小平的初级阶段理论作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苏式经济体制模式在我国确立后,对奠定我国"一五"期间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毛泽东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探索的第一人,但由于时代局限,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整体框架,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模式的框架内进行修补和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摸索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模式,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根本上突破了苏式经济体制模式的框架,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深入学习、全面把握和贯彻落实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在说明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与“四化”构想间继承关系的基础上,就“三步走”战略对“四化”构想的重要发展进行了论述,并进而就“三步走”战略的成功推行对全球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事求是的原则使这一理论具有了浓厚的求实色彩,其理论体系建构中的思路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创新始终贯穿于该理论的全过程,这一理论不仅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所谓"硬道理",硬就硬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硬就硬在发展是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结果;硬就硬在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硬就硬在发展是保证生存所需衣食住行的基础条件,是消灭贫穷,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逐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根本依靠点.总之,"硬道理"就是强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之要求,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国家命运之所系,是社会主义的活力之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因此,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抓住要点,不断推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