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于豪  郭骁 《社会科学论坛》2008,(10):155-157
恭维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常见的礼貌的言语行为,本文从中西方在恭维的功能及对象、场合、应对上的相似点及其差别以及恭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上来简单阐述跨文化交际之“恭维语”现象。  相似文献   

2.
卜时红 《云梦学刊》2002,23(1):121-123
中美两国语言都有丰富的恭维语 ,它们起着问候、鼓励、致谢、开启话题及缓解矛盾等作用。比较中美恭维语在语言形式、应答、恭维目标几个方面的差异 ,指出跨文化交流中恭维和接受恭维造成误解的原因 ,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语篇补全测试(DCT)研究方法,调查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在恭维应答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并探讨英语水平对这种迁移造成的影响。48名英语专业大一学生,43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以及22名美国英语本族语者参加了本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在选择恭维应答策略时存在显著差异。美国人在受到别人恭维时更加倾向于直接说"谢谢",而中国的英语专业学生尽管也有接受恭维的趋势,但是也体现了诸多汉语的语用特征。大一学生在回应赞美时,更容易将汉语恭维应答语中的一些范式迁移到英语表达中。与大一学生相比,大三学生更倾向于直接接受恭维。笼统地说,大一和大三学生的人均语用迁移总量没有显著差异。其区别在于,大一学生恭维应答语中体现了更多语用语言迁移,而大三学生采用了更多社交语用迁移。  相似文献   

4.
恭维语是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种语言中的恭维语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从语言形式、应答方式和涉及的话题等三个方面,探讨和论述了英汉恭维语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传统侠文化以"潜文本"的方式"隐潜"在"寻根小说"的部分文本中、侠的精神气质积淀在部分"寻根小说"作家的精神气度中.20世纪80年代部分"寻根小说"在小说叙事模式与人物模式上与侠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示了创作主体在集体无意识中对侠文化的体认和传承.这在"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如<棋王>和<神鞭>中,分别表现为主人公所具备的"侠"精神及叙事上所采用的武侠模式,以及"寻根小说"的"根"与"侠"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马冬 《西域研究》2008,968(2):68-74
唐初官服"异文",即官绫图纹中的"大、小科",它们应该与中、西亚起源与盛行的联珠纹、对兽纹有密切关系,故在中晚唐的史籍文本中被记为"异文",但其已具有本土化的特征,因此,总体上应归属于唐初由窦师纶创制的"陵阳公样"图纹内涵范畴.  相似文献   

7.
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都有其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与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在联系中区别、在继承中发展,凸显其中国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美与丑都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对象.韩愈诗歌创作中"以丑为美"的倾向最早由清代的刘熙载提出,后来舒芜先生又进一步指出韩诗形式上的"不美之美"、"非诗之诗",内容上的"以丑为美"倾向,然其内容之丑是如何转化为美的问题尚有待探索.笔者试从具体的文本入手,运用中西方文艺理论,对此论题进行新的审视,期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道德性上帝"是<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本体概念,将此概念与儒家本原概念<易传>之"太极"与<中庸>之"中"相比较,可以看出,康德之"上帝"与儒家之"太极"、"中"都是其所谓生发万物的本体. "上帝"的"自由"与"太极"、"中"之"性"有相通之处;"敬"于"上帝"与"诚"于"中"有相通处."上帝"与"太极"、"中"又有不同之处:"上帝"在理论上不可知,而"太极"、"中"内在于人性,且能最终达到"大人合一".另一方面,儒家"太极"、"中"在人性返归本体上有较"道德性上帝"和"灵魂不朽"更清楚的运动步骤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吴波 《南方论刊》2011,(2):13-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对人的关注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提出来重要思想; "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思潮,它在反对"神本"、"物本"、"权本"等各种对人的异化现象中产生、发展,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确立起人在世界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以人为本与人本...  相似文献   

11.
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最高范畴,"道"是统一于世界的一种符号或名称,但无法确切地界定.因此老子"道"论存在模棱两可、不可言说等特征.而由"观"入"道"来剖析"观"之本体认识和审美境界,是拓展老子"道"论的实践方式,在老子思想中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通过对《道德经》中"观"在方法论上的洞见探究,来诠释老子哲学中的"观"的本体...  相似文献   

12.
"新五性"与报告文学之"文学"观念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性"问题是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关键,它长期影响着报告文学创作与理论的发展.实际上,"文学性"在内涵上不断发展和深化,在外延上不断向"非文学"开放与扩张,从而使报告文学在取得辉煌成就时也逐渐形成新的审美特色,并导致其本体的传统"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发展成了现代新"五性"--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文史兼容的复合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传统的狭义"文学性"积极影响报告文学取得了与小说等虚构文学并驾齐驱的"文学"成就;另一方面,它在哲学、历史等"文化"的挑衅与侵袭下发生深刻变革,并在新旧蜕变、交汇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渗透于"新五性"之中的广义"文学性".  相似文献   

13.
周进芳 《学术论坛》2004,(4):135-138
诗学的范畴很多,对其理解也多有差异,在实际运用中常出现混淆的现象。文章从"诗法"意义上的"格"与"境"入手,探讨"意格"和"意境"这两个诗学范畴的形成和嬗变,并在区别这两个范畴的过程中,勾勒了自唐以来中国古代诗学理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周南·关雎>中"流"、"芼"二字,在<毛传>里训为"求"、"择".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毛亨之说的不妥于字无征,于文无理.认为"流"训为本义,"芼"解为以蔬菜伴祭,即"熟而荐之",无论从文字上还是从文章上看都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刘勰"情采"观的提出是我国文论史上的创举.从哲学思想上看,刘勰从天道自然观出发,在文章本体论的意义上肯定了文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情感是实现"道之文"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从现实语境上看,刘勰"情采"观受到了六朝时期"重情"和"重采"审美时尚的影响,是在与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斗争中诞生的.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中庸"之道,认为"允执其中"、"时中"、"权",这是高明的统治者把权力运用得恰到好处的一个"政治秘诀","无过无不及"的主张充分显示了政治策略上的辩证法思想,而"致中和"则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总体思维.当然像"明哲保身"之类的训务,则反映了"中庸"之道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7.
"冷战"、民族主义与"十七年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长安 《河北学刊》2004,24(2):124-129
一 "十七年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全球化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文学,"冷战"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变得相当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讲"十七年文学"的全球化,就是社会主义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历史主义的中心意旨,学界通常有两种归纳,文章另辟蹊径,认为历史主义根本上是"如何是"对"是什么"的理论转换.在"如何是"的两层理论展开中,历史主义的多种立场获得了根本的一致性,并基于"如何是"的两层展开区分出前后两期.前期历史主义的理论内核是历史情境视角下的"个体"而非与一般相对的"个别".而后期历史主义则与实存哲学合流,在"存在的联系"、"不可通约的实存个体"与"实存时间现"的三个维度上完成了对"是什么"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李朝军  闻丽 《晋阳学刊》2007,(5):100-103
"大跃进"运动的发起,既有党的指导方针上的失误,也和运动发起的方式——公众群体性运动所固有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公众群体性运动的无意识、盲目性以及非理性等特性在"大跃进"运动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大跃进"运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多被误解为来源于佛教.虽然其看上去与唯识学思想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王阳明所说的"心"与佛教所讲的"识"或"心"并不相同,他所说的"物"与佛教所讲的"境"或"法"也不是一个范畴,他的"心外无物"说与佛教"唯识无境"等理论的来源途径更不一致.因此,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从本质上、内容上、来源上以及由此展开的功夫论上都是儒家的,而并非是借鉴佛教"唯识无境"、"万法尽在自心"等说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