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蕊夫人是五代时后蜀主孟昶(935—965年)的宠妃,徐匡璋之女,蜀青城(今四川灌县)人,别号花蕊夫人。花蕊夫人以诗人兼词家而得名,其文学创作以蜀亡为分界线,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所作宫词,多描写后宫宴饮、游乐及日常生活,内容虽然很平淡,但文辞却很流丽清新,没有晚唐诗人的绮丽习气。《全唐诗》载其宫词百余首,称其“佳者不减王建”。(又近人考证,《花蕊夫人宫词》非其所作,乃前蜀王  相似文献   

2.
《全唐诗》中花蕊夫人《宫词》一百五十七首中杂有王建、王組等人的作品 ,而花蕊夫人本人的作品数量究竟如何 ,一直以来都是个谜。虽然前人对此已经有所挖掘整理 ,但仍未被世人重视 ,故有重新论述的必要。本文仅从花蕊《宫词》的数量问题入手 ,将前人资料归纳起来并作一定的补充 ,期望能够将花蕊《宫词》的基本建构弄清楚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别从所谓百首花蕊夫人宫词中所涉及到的池名、宫名、阁名、亭名、楼名、殿名,两个音乐机构名和史实三个方面,证明田中玉本《十家宫词》之《花蕊夫人宫词》,确实羼有他人诗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亡国之君而做他人臣妾,其内心的悲苦自不堪言状。如后蜀主孟昶(也作蕖、作莲)夫人费氏就是遭遇如此不幸的一个女人。花蕊夫人《宫词》以她自己的亲身感受作出详实的记载并加以生动的描绘,故《宫词》百首中的许多首都入眼生新,耐人玩味。其音律柔和,辞语流利,无唐俗的腔调,有自然的风韵,能继美于王建《宫词》而各有其实际内容和特色。花蕊夫人《宫词》每一首都是事、情、景相结合,一首诗写一件事,饶有情趣。  相似文献   

5.
五代时花蕊夫人《宫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真实再现了五代成都宫苑的建筑布局、楼台水榭、四时节序,以及宫廷典章、节庆民俗、宫女生态、审美时尚等社会文化。花蕊夫人《宫词》意蕴丰厚,呈现出雅丽清新的艺术审美品格和活泼健康的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6.
关于花蕊夫人宫词的作者自北宋以来即有两说:一以为是前蜀王衍之母后小徐妃作, 一以为是后蜀之徐妃作。1946年浦江清已考证宫词为前蜀徐妃作, 但未对历史文献加以辨析。兹对文献辨伪, 并找出伪说之来源及其附会演变之情况, 补证浦江清之说, 论定所谓后蜀花蕊夫人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女性多数随着时间的流逝湮没在纸张案牍中,能脱颖而出青史留名者,皆是才华横溢之人,花蕊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她由南唐入宋,创作了大量宫词,推动了唐代王建以来的宫词的发展。本文试对花蕊宫词的艺术特色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8.
花蕊夫人是五代著名女诗人,善写宫词,其诗歌用韵,可归纳系联出十八个韵部,基本合于王力先生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其诗歌用韵规整,偶有出韵,多借韵,亦有些许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9.
强国 《社区》2012,(35):42-43
如果不是亡了国,也许人们永远不会看到花蕊夫人的另一面。谁能想到:一个貌美娇弱的后宫女子,在国破家亡之时,却表现出如此酣畅淋漓、通透彻底的真性情。那首堪称绝唱的《述亡国诗》,那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的悲情呐喊,堪堪羞煞蜀国男儿郎。让后人赞叹不已。花蕊夫人本姓费.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国后主孟昶的贵妃。名为花中之蕊,自是容貌不凡。不仅如此,她还是位才女,是位前比鱼玄机后比李清照的女诗人。善写宫词,著作颇丰,光《全唐诗》中就收录40多首。然而和那些能呼风唤雨的女强人相比。花蕊夫人并不惹人注目。她没有吕后蛇蝎般的狠毒心肠:也缺少武则天的心机和手段;更不具备杨贵妃狐媚惑主的万千风情。  相似文献   

10.
"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的花蕊夫人是后蜀主孟昶最宠幸的妃子,才貌俱佳但命运坎坷,红颜薄命,随着亡国之君而沦为他人臣妾,内心苦不堪言。她是第一个以"宫中人写宫中事"的大家,可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词人"。她以敏锐的才思创作了数量达百首之多的宫词,突破了自唐以来都是由"外臣写事"的状况,在宫词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奇鱼怪闻     
《阅读与作文》2009,(4):62-63
一直以为,如花蕊夫人般的乱世佳人才称得上倾国倾城。花团锦簇、盛世流年,一朝于金戈铁马、腥风血雨中成过眼云烟。谁能说,这山崩地裂不是为了她,不是为了成全她的传奇,救赎她的美丽?  相似文献   

12.
《全唐诗》收录花蕊夫人的宫词158首,这些官词的内容皆为作者的所见所闻。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后蜀的宫廷生活,具有哀怨和欢快的双重格调,间接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妃嫔制度,为后人进行宫廷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历史资料。同时,她还很善于用白描手法安排琐事入诗,其宫词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乍看书名 ,以为《苏州美人》(唐晓玲著 ,漓江出版社 2 0 0 2年版 )是部通俗言情小说 ;及至读完全书 ,方悟出这是意味深长的严肃的警世长篇 :对美人悲剧的反思。苏州自古多美人。最有名的当推后蜀小皇帝孟昶的花蕊夫人和后唐小皇帝李煜的潇湘妃子。她俩都是苏州人 ,都姓费 ,而且是一对亲姐妹。但是 ,她俩的结局全是悲剧。花蕊夫人在后蜀亡国后被宋太祖赵匡胤占有 ,悲愤成疾 ,在孟昶死后两年病殁 ,归葬于家乡画眉泉村。潇湘妃子面对晋王赵匡义强迫她做侍妾的权势 ,拿出上有李煜题词的黄罗扇以明志 ,赵匡义奈何她不得 ,只好将她发还给李煜。后…  相似文献   

14.
唐人王建与后蜀花蕊夫人均留有宫词百首,为宫词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由于二人心性乃至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二人的宫词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文学发展的相互承继性,又使得二人的宫词有着一些相同点。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二人不同创作心态的原因,重点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对二人宫词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洞仙歌》(冰肌玉骨)公案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洞仙歌》(冰肌玉骨)词的原创作者,历史上聚讼纷纭,有苏轼作、孟昶作或花蕊作等说。至论体裁,又或称诗称词,莫衷一是。更兼文献传抄,辗转致误,遂成千年公案。本文从文献源流及各种歧说产生的历史背景着眼,认为提及孟昶原作的最早文献就是苏词自序,后出的种种说法,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傅会而成的。因此,所谓孟昶或花蕊夫人原作,皆属向壁虚造,不可采信。  相似文献   

16.
临水夫人陈靖姑是福建民间信仰崇拜的女性神,她和天妃妈祖都是神怪小说关注的题材。据徐晓望先生《福建民间信仰源流》一书介绍:“清代福建民间广泛流传临水夫人的故事,福州的说书人爱说《临水平妖传》,书坊出版了《陈进姑传》,以上二书现已散佚,唯有长篇巨著《闽都别记》中约有20万字的陈靖姑传奇。”(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35页)林国平、彭文宇先生在其所著的《福建民间信仰》中也说:“在清初就出现了《陈靖姑传》和《临水平妖记》两种专题白话通俗小说,其故事在说书人的不断渲染之下,广为流传。两部白话通俗小说的作者都未署名,《陈靖姑传》已佚失,不见存本,幸赖清末施鸿保《闽杂记》略有提及,使后人得知其一二。……《临水平妖记》也是从民间艺人评话故事中整理出来的传奇小说,大陆曾一度失传。近年闽台交流日益频繁,台湾临水夫人的信仰者回古田临水宫祭祀祖庙,带回台湾版的《临水平妖》一书,少了‘记’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73页)  相似文献   

17.
以美比美(上续本刊81年第4期)长吉作诗,颂美人事物,善用正衬法。《李凭箜篌引》赞美李凭箜篌乐艺精湛入神,云“梦入神山教神妪。”以《搜神记》所记箜篌能手成夫人和李凭箜篌技艺比美,正衬李凭乐艺的神妙高超。外集《听颖师琴歌》在形容颖师琴声之美以后,有云:“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前句写周处长桥赴水,挟剑与  相似文献   

18.
语源和字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字都是符号系统,都有自身的能记与所记,汉字与汉字所记录的语词处于不同层次,所以语源与字源是不同的,而它们的区分应以各自的能记与所记为基础,不可混淆.但同时,由于汉语与汉字的特殊性,字源与语源又紧密相关,理清其关系对科学地进行语源学的研究有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五代十国的诗坛并不落寞,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小国,各自结集了一群诗人,形成多个创作中心。蜀中诗人有张蠙、卢延让、蒋贻恭、释贯休和花蕊夫人徐氏等。南唐有李建勋、沈彬、王贞白、李中、张泌、孟宾于诸人,闽有黄滔、韩握、翁承赞、颜仁郁等,楚地除释虚中而外,以徐仲雅、刘昭  相似文献   

20.
六朝时期,咏物文学兴起,地记中的物类记述,与咏物诗、咏物赋等文体一道,成为六朝体物文学的重要文学载体。地记物类记述的繁荣,与当时思想多元化、"博通"风气盛行以及地域大交流的局面有关。地记中的物类记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色,其所记各物类除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外,又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特征。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地记中的物类记述与咏物诗、咏物赋等在所记物类内容选择、语言形式、行文结构上等皆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