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构成似乎只是儒、释、道三大学说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以主张暴政的法家学说因其暴虐而臭名昭著从此销声匿迹,不再复出.历史的真相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儒、释、道(主要是儒学)虽然总是以官方的哲学表现在政治舞台上,但这仅仅是思想文化形态层面的一种表象,而在封建统治集团潜在的心灵深处,法家学说才是他们对付被统治者的政治底牌与精神武器."内法外儒"或"内法外佛"、"内法外道"政治无疑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最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郝建平 《江淮论坛》2005,(2):100-104
汉代思想家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主要在民为立国之本、民心民意构成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执政者应重视人民的利益甘苦和为人民谋福利等方面,对民本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种民本思想对当时的统治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重农政策的大力推行即是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正>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王船山要求革除弊政,反对腐朽社会势力,关心同情人民疾苦,说明——“民为邦本”,只有“本固”,才能“邦宁”。王船山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民本学说。因之,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反映在要求革除弊政,反对腐朽社会势力,关心人民疾苦,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1279年,惨遭几十年战乱的汉宋政权终被蒙元所灭.中国境内实现了空前统一的局面,它的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卷58<地理志序>)超越了汉唐盛世,这一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单一从这方面分析,这无疑是蒙古族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层人才匮乏原因初探●张恒昌一、统治阶级所需人才与社会所需人才矛盾人才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命运前途的大问题。“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定律。中国封建社会皇冠浮沉,朝代更替,无不与其用、废人才形成较为一致的因果曲线。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客观存在的国家权力的公共属性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民本思想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历史依据、社会根源和政治动因.其主要导出途径有宗族观念、宗教观念、政治经验、社会认知等.就思想逻辑而言,四者都可以单独构成民本思想的来源.就文化形态而言,四者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民本思想的支柱.就实际发生过程而言,对现实政治关系的清醒认知可能最先发生.民本思想与早期王制的伴生关系证明:民本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原始社会中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家族制度,在阶级社会中发展为维护剥削阶级世袭特权的家族宗法制。殷代奴隶制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为种族奴隶制国家,周代“封诸侯,建同姓”把家族宗法组织作为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态。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家族宗法制的社会组织并没有改变,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家族宗法制度又继续适应着封建制。战国秦汉以来的乡、里、聚、邑、连、闾组织或伍、什编制,以及里正、父老、廷椽、啬夫等基层属吏,仍然代表着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家族宗法制组织的统治。历代封建皇朝不断更迭,家族宗法制却基本上以不变应万变(形式上和部分的质有所衍变,但其社会细胞的内核基本不变)。家族宗法制始终是中国古代、中世直到民主革命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特点、上层建筑,无不受到家族宗法制的制约和影响。家族宗法制的稳定性、顽固性和不变性,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统治思想最精彩的命题之一,这个命题的本质属性是判定中国古代有没有民主思想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基本特征的把握.因此,民本思想与统治思想的关系势必成为争论的焦点.张分田教授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上下卷,73万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是政治思想史领域的一部力作.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关系研究"的最终成果,国内专家学者认为,"该课题是迄今在民本思想研究方面最完整和系统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及相关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坚持并突出了以民为本的民本观.民本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站在历史的最高处精确地导引我党的航程,并经典地诠释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分田 《阴山学刊》2003,16(3):55-61
公天下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治理论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君主论,着重回答设君之道、为君之道和择君替君之道等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天下为公"既论证了治权在君的合理性,描绘出"圣王之制"的理想政治蓝图,又为君权的存在与行使设置了条件和规范,还为政治批判提供了价值尺度。立君为公、君位为天下之公器、君道尚公、天下非一家一人私有等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中国的帝王观念有其精致、周到之处,甚至包含着许多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性。以往的思想史研究对这个特点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是需要改进的。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气化日新”等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批判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观和辩证法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挖掘并弘扬了民族精神,使江泽民思想理论极具民族品格;他还批判地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党建理论。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本思想有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和文化信念意义上的两种存在形态。前者表现为一种统治意识 ,以民为称君立国之本是它的基本内涵 ,民主革命的兴起宣告了它的终结。后者主要融合在文学话语当中 ,谈不上有什么政治目的 ,属于较纯粹的知识分子意识 ,其基本内涵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向劳动人民寻求精神认同等 ;进入现代以后 ,此种意义上的民本思想又变异为民众崇拜观念。从总体上说 ,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 ,因此它不仅与民主有本质上的不同 ,也与人道主义有许多殊异  相似文献   

13.
农民阶级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它伴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而产生,其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状况又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发展变化着。 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的意识形态问题,过去有不少同志从不同方面进行过研究,如农民阶级有没有“皇权主义”、农民的革命思想和宗教的关系、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等问题。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认为也出现过一些偏向,比如有的把古代的农民阶级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等量齐观,因而推崇过高;也有的夸大农民阶级保守落后的一面,甚至把农民起义也视为破坏社会生产力、阻碍社会前进的力量,因而贬抑过甚,这种观点都不符合历史的事实,有继续加以探讨和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工商管理思想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绍强 《东岳论丛》2000,21(3):71-7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中的私营工商业基本取自由发展的态势,山泽鱼盐之利采取放任私人经营、官取其税是此时期发展的主线。自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之后形成的国家控制工商业的理论──轻重论,成为其后历代封建王朝制定工商管理政策的理论基础。唐、宋时期,刘晏、王安石等继承传统的轻重论并有所发展,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政策进行修改,使之继续发挥了巩固专制集权统治的作用。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作用的扩大,轻重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逐步为主张发展私营工商业的理论所代替,中国封建社会由国家直接控制工商业的政策也逐步向官督商办的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15.
如何加快湖北农业的发展步伐?我们认为,应该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突破口。许多事实证明,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使农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鄂州市34年的经济发展历史就表明,农业的发展是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1949年至1978年的29年间,农业总产值的平均递增速度只有3.4%。其中1968年至1977年农业总产值一直在1.5亿元间徘徊。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才大大加快了农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1978年至1983年农业和乡镇企业产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本思想就其根本指向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关怀。它居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中心地位。历代民本思想的产生都基于兴衰成败的政治实践,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其体系在战国时代的孟子那里就初步形成。之后,由于其内容的与时俱进与体系的吸纳开放,实现了其形式的丰富多样。本文概括了中国民本思想八个方面的特点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7.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就打破了奴隶制的枷锁,率先进入了封建社会。在这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它的上升阶段,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对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西欧诸国乃至邻国日本再次擂响革命战鼓,迈开资本主义步伐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却滞留于陈旧的社会形态中久久不能自拔,并一度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愚民政策无疑是重要的思想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在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政治文化传统中最为精粹的部分之一,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战国之后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顶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具有工具理性、人民理性、个体理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主体,左右了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孕育了整套完备的中国式的政治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政治心理,对于民本思想的考察和评价,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政治考察的契机。因此,研究政治,不能仅仅拘泥于制度本身,那只是表层的、浮浅的,形式的,更重要的是透过政治现象的背后,弄清民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心理的关系,在文化系统中分析民本思想的产生、结构、机制以及社会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发展理论着眼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以主体的实践这一思维视角思考和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思维方式和发展未来的阐述表明,邓小平发展理论具有伟大意义和强大生命力。在思考今天和未来的发展问题时应正确地坚持邓小平思考发展问题的思维方式,让中国的发展理论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