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斌  姜秉国 《日本学刊》2007,501(6):117-127
近代以前东亚地区传统的国际秩序框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明清时期是封贡体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其功能逐渐丧失、走向崩溃的时期。琉球王国是这一时期封贡体制内的重要成员,随着日本的对外扩张和东亚地区形势的变化,琉球逐渐走向灭亡。琉球的亡国对传统东亚封贡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封贡体制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察了琉球亡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沧桑琉球:琉球国·中国·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杰 《太平洋学报》2010,18(10):56-64
琉球国是一度占据西太平洋琉球群岛的一个独立王国。在1372年,琉球国正式与中国的明王朝确立了朝贡关系,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本文在概略描述琉球国起源、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分别就琉球国与中国的接触与交往、琉球国与日本的关系、日本强占琉球的因由及中日就琉球归属的交涉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探讨,以期对涉及琉球国的诸多相关问题有更为深入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安倍外交学"与"安倍经济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是后者的灵魂、精髓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最终战略指向,两者呈正比关系。日本以东亚大变局和美国重返东亚为契机,利用其惯用的传统地缘政治战略和娴熟的外交手腕,试图通过制造新的对立和冲突,将日本独一无二的地缘政治优势,非常巧妙地转化为强大的地缘经济优势,以重温旧梦,再次崛起。  相似文献   

4.
靳艳  姚智礼 《社科纵横》2013,(1):139-141
雅典城邦的地缘政治环境成就了雅典的多样性经济、城邦民主政治和海上实力,而雅典的衰落也深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本文从雅典的政治地理环境、城邦纷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波斯帝国的遏制和马其顿的入侵几方面解析雅典衰落的地缘特点。  相似文献   

5.
东亚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崛起堪称世界奇迹,政治崛起也得确认,但东亚要真正在美、欧、亚战略大三角中均衡发展,成为世界格局力量中心还有待时日。不仅美欧亚之间发展不平衡,东亚的经济和政治间发展也不平衡,东亚作为力量中心还不明确,不稳定,还不强有力,关键是东亚还缺乏凝聚力和协调机制,力量体现还未稳定有形。东亚崛起不能单靠APEC,应有东亚合作的自身载体,EAEC应运而生是符合客观需要的。我国在对待亚太合作和东亚合作方面有否轻重缓急?作者对我国的东亚政策的政策取向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日本“印太战略”是依据日本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地缘政治现实制定的,目的是对冲和制衡中国在印太地区影响的扩展,以维护当前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秩序,进而实现维护日本的国家利益。日本“印太战略”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主要依托“四国安全对话机制”,以构建地区同盟架构的方式,逐步实现日本的地缘战略。这既是当前东亚地缘政治的现实,也是日本作为海洋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合作国家的战略偏好和地缘利益的差异以及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实施,特别是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从不同的层面制约日本“印太战略”的实施。日本“印太战略”是一项综合性战略,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针对性措施,对中国地区利益的影响较为广泛,中国应从战略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程铭 《学术交流》2012,(6):190-194
日本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二战期间成为服务时局的工具。这一时期,日本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流派:构建"皇道地缘政治学"的京都学派和演绎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日本地缘政治协会。他们的研究以"皇道主义"思想为依托构建话语体系,突出强调日本的主体性,以东亚地缘政治为研究中心,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其实质是宿命论和地理决定论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李若愚 《日本学刊》2015,(2):109-127
日本强行吞并琉球,拉开了其近代领土扩张的序幕。日本对琉球吞并的非法性,不仅体现在"琉球处分"的过程中,更体现于其后对冲绳当地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上。从政治史的维度考察日本占领冲绳后在当地的施政情况,能更深层地了解日本的殖民统治。日本统治者为了使对冲绳的掠夺不受本国法律束缚,利用"旧惯温存"的统治手段,通过保留琉球王国时期的封建积习以延缓当地的近代化进程。"旧惯温存"暴露了日本在冲绳推行殖民统治的本质所在。日本在冲绳的殖民统治表明,其所谓的"国民统一",正是日本对外侵略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对“万历援朝”战争的考察、梳理,可以为进一步探究东亚朝贡体系提供微观意义上的理解素材与分析框架. “万历援朝”战争在国际关系意义上是明王朝为维护其治下东亚封贡体系政治秩序而进行的一次战争,这里既有中朝两国对集体安全原则的政治实践,同样,交战双方战略行为的政治动因、东亚封贡体系的制度及价值内涵也反映在战时外交、地缘政治和文化认同等一系列国际关系概念中.因此,国际关系理解途径能够完成对历史研究的学术补充,此次战争所蕴含的东亚封贡体系内在机理(如等级制、礼制、文德)与大国权力博弈要素亦能在这样的视野下完成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一、近代日本东亚战略之阶段论 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就其战略 重点和政策目标而言,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 阶段: 其一是“失之欧美取偿于东亚”的历史 阶段。其时间断限大体为1868年至1879 年。在这个期间内,日本国家确立了具有军 事、封建特征的近代天皇制的政治统治,并 通过出兵台湾、向中国索取战争赔偿,以及 强行占有琉球王国,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条 约等,完成了所谓“布国威于海外”的战略和 政策。  相似文献   

11.
《学问》2015,(5)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将"雄飞海外"的野心迅速付诸实施,围绕朝鲜半岛而展开的中日厮杀,不仅改变了东亚传统的政治格局,而且使日本在东西文化交互中找到了新的契机——创造出一种具有日本内涵的且优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新文化,引领东亚世界来对抗西方文化,内藤湖南将之视为是"日本的天职"。从文化的视角而言,它反应了崛起中的日本"文化扩张"欲望。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两代琉球册封使所撰写的出使报告是记载钓鱼岛主权属我的最丰富、最集中的文献。从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陈侃的《使琉球录》到清朝同治五年(1866)赵新的《续琉球国志略》,十三部官方正式出使奏报连续不断地记载了中琉航线上的钓鱼列岛是在我国的海疆之内,起"镇山""界山"作用的赤尾屿位于中琉自然疆域分界的"落漈""黑水沟"以西,属中国所有,而姑米山乃琉球王国西南极限,是进入其国境之门户,琉球所辖的三十六岛不包括钓鱼列屿。除递呈朝廷的出使报告外,在琉球册封使的饯别诗文、使团成员所著的文集甚至与使节相关的家谱、墓志铭等传世、出土文献中,都留有较多的钓鱼岛相关记载,它们再次有力地证明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13.
三次"琉球处分"不仅是冲绳人一再被"出卖"(处分)的历史,也反映了琉球、中国、日本以及域外力量美国两者及其三者之间的历史恩怨,因此也是探寻琉球主权归属问题的主导线索。在这三次处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不断进行着"处分"与"反处分"的斗争,琉球岛内反"处分"的斗争最为激烈和持久,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三次"琉球处分"是东亚国际秩序演变的产物,其背后掩盖着近代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轨迹以及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战略。对于美日两大强国,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宗主国,琉球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一直扮演着"棋子"的角色。本文以此为线索,通过回顾三次处分的历史过程并分析各方决定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讨内置于东亚近代史的琉球主权归属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东亚海权格局随着区域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该格局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重构:一是16世纪初至20世纪初,从中国主导的等级制格局向列强主导的均势格局的转型;二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从多极均势向美苏争霸之下的两极均势的转型;三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两极均势向美国主导的单极霸权的转型。当前的东亚海权格局,仍属单极霸权格局,但其中也包含着均势因素。中国海权崛起带来的均势因素的增强,是东亚海权格局演化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1895年之前,钓鱼岛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根本不是无主地,也从来不属于琉球国。甲午战争时,日本通过征服、割让,从中国窃取了钓鱼岛。"二战"后,中国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书》等国际法律文件,恢复对钓鱼岛的主权。美国在对琉球群岛施政期间,擅自扩大范围,非法将中国领土钓鱼岛纳入其中,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美国将琉球群岛"施政权"归还日本时将中国钓鱼岛交给日本,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粗暴侵犯。日本不能从美国对钓鱼岛的非法施政而取得对钓鱼岛的主权,中国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  相似文献   

16.
琉球国的称谓及所属范围,是伴随邻近国家或列强之间政治与经济关系变革而随之更迭,同时也反映出琉球国在周边大国强势下的从属地位。日本在琉球称谓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当中不断运用多种混淆视听的"去本土化"手法,逐渐蚕食与吞并琉球国并使其纳入到日本的管辖范围内。即使在二战前中日之间对于琉球国归属的争夺,乃至冷战中美苏博弈后遗留下的冲绳问题,均能映射出日本在处理琉球国地位问题中所使用的更改行政区域、掩人耳目的"去本土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地缘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厘清域内外地缘体的兴衰变迁、梳理了它们之间地缘关系的具体形态和对本区域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将东南亚地缘格局时空演变进程划分为古典阶段、中古阶段、古代末段、近代阶段和现代阶段等五个时期并进行分析。东南亚地缘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东南亚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域外地缘体的介入:(1)东南亚海陆两板块的地理分异明显,迥异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板块内部的地缘格局;东南亚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本区域政治的破碎化,其海洋属性利于跟外界发生互动,导致主要域外地缘体能够对东南亚施加巨大影响。(2)影响东南亚地缘格局演变过程的域外地缘体分为两种。一类是毗邻域外地缘体,它们对东南亚产生的影响是连续的,其自身的兴衰对东南亚地缘格局的演变塑造作用很大;另一类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全球性力量,随着克服空间距离的能力增强,依次进入东南亚并产生巨大影响。这类域外地缘体对东南亚的影响并不稳定,随着其全球影响力的消退而衰弱。  相似文献   

18.
印度崛起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印度是继中国之后又一个迅速崛起的国家。印度崛起对地区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印度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也增添了解决南海问题的变数,加大了中印边境问题解决的难度,影响中国在中亚的发展,对中国的印度洋航线和南亚战略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印度崛起是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9.
1894年明治政府以国运相赌,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这场侵略战争摧毁了东亚传统国际秩序,成为日本武力崛起、扭曲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拐点,东亚国际格局面目全非。甲午战争破坏了中朝日三国三足鼎立以维护东亚和平安全的框架,日本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相似文献   

20.
孙承 《日本学刊》2012,(5):95-108,159
进入新世纪,日本对外经济战略几经波折,东亚共同体构想被搁置,参加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也因为国内存在不同意见而进展缓慢,目前又启动了日中韩自贸协定谈判。这反映出日本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格局调整过程中进行战略选择面临的困境,也反映了其试图在这场大国博弈中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立场。东亚政治、经济现实,使日本搁置了东亚共同体构想,但其加强东亚经济合作的思想并未改变。日本对美国"重返亚洲"主导推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意向。出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综合考虑,推进对两个自由贸易协定的参与,将是日本今后对外经济战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