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老子认为最好的管理方法。"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要实现"无为而治",必须深刻理解它的含义,管理者必须有自知之明,还必须起好表率作用。这一思想,包含丰富的合理内核,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事关国家整体效益可持续发展的中远期重大战略,也是管理转型的基本依据。管理转型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变量,是基于这种转变引致经济效益来源及其决定因素发生重大变化而提出的管理新要求,其内容主要有基于所有权结构制度安排的管理者遴选机制变革、管理模式创新、组织主体与动力重构、转型的阶段推进等。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出发,管理转型要在状态、结构、过程上保证协调与配套作用发挥,需从思想层面上确立转型管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编者把一篇简文题为《尹诰》,称它是"《尚书》中的一篇",是真"古文《尚书》"。这个说法,存在很多问题。历来《尚书》各本均无《尹诰》之篇名,清华简题名《尹诰》是误读《礼记》和郑注所致,《尹诰》简文根本不合《尚书》之"诰"体,且简文与历史事实充满着矛盾。有鉴于此,简文应该是战国时人编造的有关伊尹与汤事迹的习作。  相似文献   

4.
《紧急状态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的人权和自由 ,紧急权力行使要有必要的界限 ,否则公民自由和权利将会遭到任意侵害。但是 ,在紧急状态下国家和政府也要拥有法定的紧急状态权力以恢复秩序 ,国家不采取紧急措施 ,则正常秩序无法维持 ,秩序不恢复 ,自由无保障。公民自由与国家秩序价值的协调要求《紧急状态法》确立比例原则、区分原则、程序原则、救济原则  相似文献   

5.
紧急状态下的自由与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急状态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的人权和自由,紧急权力行使要有必要的界限,否则公民自由和权利将会遭到任意侵害。但是,在紧急状态下国家和政府也要拥有法定的紧急状态权力以恢复秩序,国家不采取紧急措施,则正常秩序无法维持,秩序不恢复,自由无保障。公民自由与国家秩序价值的协调要求《紧急状态法》确立比例原则、区分原则、程序原则、救济原则。  相似文献   

6.
德治思想萌芽于殷商时期,关于"德"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盘庚》篇,其义为"直".周革殷命,周初统治者自觉摒弃殷人迷信天命的政治观念,致力于"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为主要内容的德治建设,大大丰富了德治的内容,并将德治思想与政治统治紧密相连.对于周初统治者在德治建设方面的诸多努力,《尚书》中有详细记载.周初统治者的德治主张是对当时社会变革诉求的积极反应,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关注现实、注重伦理道德的政治传统,并由此揭开中国政治"德政文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朱子在《文集》、《语类》中有大量关于《尚书》的论述,并详细注释了《尚书》中《尧典》《舜典》《大禹谟》数篇,为蔡沈《书集传》确立了注释的基本原则和体例。但比较朱子与蔡沈注释,二者在《尚书》训诂、义理和注疏体例上依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立政》篇是《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中的一篇。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它是周公还政成王时,为告诫周成王如何治理国家而作的.过去人们对《立政》篇的研究,主要是局限于它在儒学经典中的地位,而很少顾及到它对中国后世国家管理思想的影响。本文则着重探讨它对中国后世国家管理思想的影响。具体地说,《尚书·立政》篇对中国后世国家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重德慎刑主张成为后世历朝国家管理的实际指导思想《立政》篇在总结夏、商亡国教训时,所提出的国家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重德镇刑。文中周公普谆谆告诫周成王:夏桀亡国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正> 《管子》是齐学的代表作,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经济、政治、军事、哲学思想,涉及到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本文试就《管子》中的管理心理学思想进行探讨。一、功利主义的人性观怎样认识和理解人的本性,这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管理者确立管理思想,制定管理策略,选择管理方法的思想基础。《管子》中也论及到了人性观问题。《牧民》篇中就有“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并对“民心”——即人性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人的两种需要:一是基本的生理需要,一是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高  相似文献   

10.
余建宏 《理论界》2010,(1):136-137
《尚书》中的"刑"乃是源于具有普遍规范力的天道,由古之圣贤象天而则。因此,无论制刑还是用刑,都要有敬畏谨慎之心。这不仅是针对百姓庶人而言,《尚书》还强调天子、王公也要无涉于刑,目的便是要顺应天道。在此基础上,"刑"更具有了教化层面的作用,制刑用刑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教祗德",其理想归宿便是"期于无刑",刑教使众人皆有道德,无违于天道。  相似文献   

11.
“德治”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最典型特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又是它的主要内容。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建立在民本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与党中央确立的“以德治国”的方略是内在统一的,研究这一思想对当前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子》可以被解读为一部救世之书。《老子》中对"道"与"德"的设置别具深意,它们分别代表了老子救世思想中两种拯救路径。"道"是对那些先知先觉的"个人"实施拯救的理论基础,"德"则为"众生"被圣人施救后的最终归属。两种拯救方式的实现途径分别是"修身成圣"和"小国寡民"。  相似文献   

13.
在出土版本《缁衣》第廿章孔子语录中,孔子所提的"德",乃是礼制国家长久运行的基础。统治者"公赐"才符合"德"的行为,此乃使受赐者不会自己用所受,而是将其作为敬献分享给子孙、臣属以及祖先。通过这种互相敬献之行为,整合社会结构而使国家达致治理。至于统治者的私惠,其不像公赐那样含"德",所以对于国家之事不起作用。不过,孔子所言并没有彻底否定私行的恩惠,只是表达这种方法不符合国家的管理。《缁衣》中"私"和"公"的关系并非如后期汉帝国对臣属要求忘私为公的那样,并非要求全面扫除人们私下、亲近的来往,这种要求根本不符合先秦儒家的"内礼"。先秦儒家反而强调,不能为了国家而放弃私家。所以《缁衣》第廿章的意思不在于否定人们的私交,而在于强调礼制德政。  相似文献   

14.
国家是什么——"国家即阶级压迫工具"探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及其管理组织或政府的社会,因而也就是拥有主权的社会,也就是最大且最高的社会,也就是独立自主的社会。因此,最高权力及其管理组织或政府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最根本特征。这种特征是如此根本,以致西方现代主流思想竟然将国家与最高权力及其管理组织或政治组织、政治实体等同起来,从而误以为国家就是最高权力及其管理组织,就是政权、政治组织或政治实体。马克思主义则从此出发进一步得出结论说:国家就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陆仁权 《河北学刊》2015,(2):180-184
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立的"规矩"是多方面的。其中为建立新中国所订立的政治制度与原则是: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制度;确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制度,不搞三权鼎立;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原则;确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确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国家指导思想原则。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干部订立的规矩是:要召开好地方各级党代表大会;要健全党委制;要开好干部会议;党委会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要加强执行中央政策纪律;领导者要力戒骄傲;要把理论学习当作一个政治任务;要继续保持两个"务必"作风;进京"赶考"要考个好成绩。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在博采各家管理思想之长的基础上,熔铸了独特的柔性管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在管理者的道德修养上,其要求管理者能够加强自知不矜、诚信、至公无私等方面的道德素质,实现行德爱人;在管理者的行为要求上,其强调管理者能够因而不为、善于用众,做到执一无为;在管理的过程控制中,其要求管理者能够正名审分,以确立和维护相应的制度规范,考察被管理者能否各司其职;在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上,其要求管理者能够在重视被管理者的基础上,因民之欲、爱民利民。  相似文献   

17.
儒家安人思想直接展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着重回答了在社会管理活动中,怎样才能实现以人为本。因此,注意研究儒家安人思想,既有利于在理论上深化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又有利于在实践中树立、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一、儒家安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安人思想,最早见于《尚书·皋陶漠》中所说的"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这是把"知人"和"安民"作为国家管理的基本任务。之后,孔子进一步提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安人的对象不仅包括统治阶级内部,而且也包括被统治者。要安君主,也…  相似文献   

18.
耿加进 《北方论丛》2016,(6):138-142
“慎”是精神始终处于紧张、诚悫、专一的状态。在《尚书》中,“慎”表现为一种德,如“慎徽五典”“慎乃在位”“慎乃司”“慎乃事”“慎厥身”“慎乃俭德”“慎乃宪”“慎明德”“慎财赋”“慎出乃令”“慎终于始”“慎厥初”等。作为德的“慎”,不是对普通老百姓的要求,而是对国家治理者的要求,要求其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严肃而谨慎地对待和处理一切政事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19.
《郑氏规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部比较完备和典型的家族意法,它所体现的家政管理思想,对研究古代家庭管理及其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价值。古代丛书所收的《郑氏规范》,作者署名是郑太和(元代人),其实现存的《郑氏规范》经过多人增编,可说是郑姓家族几百年家政管理的概括总结。①《郑氏规范》的管理范围是一个世代同居的封建家族,这家族的最高管理者被称为家长。为了实施有效的家政管理,《郑氏规范》强调:“家长总治一家大小之务”。这里的“总治”并非要家长包揽一切事务,而是对其管理领导地位的确立。鉴于家长地位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作为《尚书》里的核心人物的核心思想,周公的天命观上承"天命糜常"、下启"惟命于不常"、"天命不易"乃至"天不可信",天意、民情与政德三者共同构成一立体图式。其中,"明德慎罚"与"敬德保民"是基础,而天命、天意则位于图式的上端。综合考察摄政和还政时期的周公天命思想不难发现,其所建构的乃是一道德之团体而非政治的枢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