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西方与东方奴隶制的差异──对“扶南封建论”的续答辩陈显泗在柬埔寨古代历史发展中,围绕着奴隶制与封建制轨先轨后的问题,主张由奴隶制依次向封建制发展,被主张先封建制后奴隶制的“扶南封建论”者指斥为把马列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奉为一种公式”,并用这...  相似文献   

2.
明代山西冶铁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素称“煤铁之乡”,采煤冶铁的历史悠久。到了明代,冶铁生产更是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技术之高,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冶铁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拟就明代山西冶铁业发展之概貌、原因及其经营方式作一初步探索。山西省的冶铁业始于何时?根据山西省博物馆藏太原市义井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凿、铁斧、铁刀各一把的文物,和《左传》周敬王七年(公元前513)记载:“晋赵鞅,苟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说明晋国铸刑鼎时曾向民间征收铁料,山西冶铁业生产当应始于此。以后经战国、秦、汉  相似文献   

3.
我国春秋时代,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的时代,反映在思想领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在对商品价格的看法上,出现了各派观点,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和整理。这篇文章,试图对这些观点作一些简单评介。  相似文献   

4.
李静 《天府新论》2017,(3):23-34
公元前513年,晋国铸成刑鼎,将宪法成文化,孔子对此作了严厉批评。孔子谈到了晋国历史上的四种法:唐叔之法、文公之法、范宣子之刑和铸刑鼎。前三种法为不成文法,最后一种法为成文法。从唐叔之法走向范宣子刑书,晋国从内容上抛弃了传统的礼法,走上了刑法治国的道路;而从范宣子刑书到铸刑鼎,晋国则进一步从形式上抛弃了传统的不成文法,开启了成文宪法治国之路。梳理这一不成文法向成文法转变的过程,分别其间的得失,是实现今日良好法治的必修课题。  相似文献   

5.
评魏文侯     
魏文侯是战国初年魏国的国君。他在位的五十年间致力于社会改革,获得成功,魏国因以富强。继魏文侯改革之后,六国相继实行变法,遂成为一种运动。正是这场变法运动完成了中国社会向封建制的飞跃。因此,作为魏国社会改革的  相似文献   

6.
满族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是清史和满族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满族何时开始向封建制过渡?怎样过渡?有何特点?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等等,都还需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前人论著,看法不一,大都偏重于从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实行的“改革”来说明过渡问题,对阶级斗争叙述不多,对“改革”与斗争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分析。这是因为汉文资料很少记载反抗行动,给论证此题带来许多困难。本文拟以《满文老档》为主重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详细叙述满汉人民对奴隶制的长期反抗,着重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对满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问题,作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221年),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奴隶制生产关系开始土崩瓦解,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孕育成长。奴隶的起义和“国人”的暴动,致命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权,严重地动摇了奴隶主的统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的“县”有县鄙之县与县邑之县两种基本涵义。春秋早期的秦县为县鄙之县 ,其与西周时期推行封建之制而形成的“国”、“野”之间的地域差别有关。《周礼》所载县制资料有一些西周、春秋时期历史的真实内容。同《周礼》所载县制情形最为接近的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国野分治之制。春秋时期的晋国之县多作为封赏卿大夫的采邑 ,带有颇为浓厚的封建制因素的残余 ,其组织管理形式直接反映了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在新旧政治制度相互对立的总体框架下 ,按照辩证的法则向前发展的客观史实 ,以上内容构成了春秋时期晋国国家结构形式的部分内容和若干时代性特点。春秋时期的楚国较早以大邑为县 ,楚国之县基本上是建立在新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制度的基础之上 ,楚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对其直接进行管理。战国以后 ,楚县逐渐开始由边地军事重镇向地方行政区划转化。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县开始了由县邑之县向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郡县之县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李亚农先生在他所著的周族的氏族制与拓跋族的前封建制后编中说,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由封建社会改变成了“前封建制”社会,“这种前封建制”是由“氏族制的土地制度与封建制的剥削方式混合而成的”社会制度。我认为这种看法在观点上很有问题,这里特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错误之处尚  相似文献   

10.
孔老二在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提出了一个“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纲领。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也拼命地挥舞“克  相似文献   

11.
论三晋古文化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国公室的内乱、相互残杀 ,造成卿大夫中一大批非姬姓的新贵族或军功贵族产生。“三家分晋”之后 ,因魏、赵、韩所受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影响较小 ,它们对旧制度有强烈的冲击力 ,容易滋生法治的萌芽 ,在春秋时即有“铸刑书”、“铸刑鼎”的重大举措。战国初期魏文侯的礼贤变法 ,更为法家产生创造了条件。而其中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讲学 ,成为西河之学的首领。他是儒家向法家转化的过渡性人物。魏国的变法是促使儒家向法家完成转化的契机。子夏的弟子李悝则是法家的始祖。三晋不仅是法家的摇篮 ,而且也是名家和纵横家产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现行宪法文本中特别是序言中的相关表述,为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概念基础和基本标准,通过宪法解释理论和制度层面的分析,为在宪法框架内寻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资源提供了可能。以现行宪法文本为基本,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基础,是建构以立法、执法、司法和评价为要素的实施机制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政策向法律文本转化的前提。民族政策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立法工作的开展。民族团结立法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向,是地方民族团结立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当李亞农同志发表“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和“周族的氏族制和拓跋族的前封建制”以后,一九五四年我會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出版消息”上著文評介。当时国內历史学者却报之以沉默,而国外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却把“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譯成了外文出版。最近兩年来,李亞农同志又繼續发表了“殷代社会生活”和“西周与东周”,并將过去出版的三本著作不断地加以修訂。正如他在“西周与东周”的序中說:“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周族的氏族制与拓跋族的前封建制”、“殷代社会生活”“在出版之后,承各方面的朋友們同志們好意地指出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因而在重版之际,都有所改正”。作为一个中国历史科学工作者来說,李亞农同志把他多年辛勤鑽研的結果貢献給中国历史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正> 本刊1992年第6期登载拙文“解放前青海地区藏族部落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浅析”,该文从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的角度,剖析了解放前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的形态,得出了其社会形态为奴隶制残余的封建游牧部落社会这样一个结论。所谓封建即表明这种社会形态以封建制为主,奴隶制残余的存在则说明其社会形态不是单纯的封建制社会,而部落的含义则是指这种沿续至解放前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前,曾撰文论述晋国是法家的发祥地,提出晋国政治有“尚法”、“尚贤”等特征。近年来,我对晋国政治特征又有新的认识。本文拟就晋国政治“尚公”特点谈一点意见,希治晋国史诸同志批评、指正。春秋,是诸侯国多事时期,侯国内外政治斗争频繁,作为“五霸”之一的晋国,更不例外。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晋国政治人物表现出一种“尚公”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得相当突出而广泛,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相似文献   

16.
《春秋左传》载僖公十五年(公元前六四五年)晋惠公六年,晋国“作爰田”、“作州兵”。历史家们认为这是晋国在田税制度和军赋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然而,它是什么样的改革,具体内容如何,具有何种意义,等等问题,说法很多,出入很大,至今没有定论。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型社会被逐渐现代型的社会所代替。社会进入了动荡期、振奋期、发展期。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中国宗教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基督教为例,最初基督教同奴隶制经济相适应,起着维护奴隶制社会的作用;随着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了同封建等级制相适应的封建教阶制;随着封建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督教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18.
《晋阳学刊》(1982年第3期)刊载林鹏同志的《晋作爰田考略》一文认为,晋国作爰田是“取消公田”而赏给了国人,因此使晋国的土地制度由原来的“八夫一井变为九夫一井”;使晋国的削剥方式“由古助法(籍)变成了新助法,即由在公田中服劳役变成交纳谷物,名曰什一之税。”从而在奴隶组织,行政区划,百官食禄、以及在晋国的对外政策中也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所以,晋作爰田“这件事情是一个大界限,我们就把它叫做划时代的变革也不为过。”既然问题被提到这样的高度,那么这个颇带标志性的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透过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败落过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透视出由严酷的封建专制社会向近代文明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以及这些社会问题给人们的思想意识所带来的震荡、迷茫与思索。《红楼梦》就像一个装满了五颜六色棱片的多棱镜,折射出了这一特殊的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人间万象。我们所确定的这个“社会转型期”,是指“由严酷的封建专制主义向近代文明社会过渡”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历史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进化的过程经历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一样,同样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个转型过…  相似文献   

20.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郑国子产在历史上第一次将法律铸于鼎上,让民众知道王权底下有个关系他们健康和性命的东西,神秘地操纵在统治者手里的法宝向世人亮相,这无疑引起了各个阶层的震动,各国竟也不回避,纷纷仿效郑国,通过不同形式将法公布于众。晋国的大夫叔向对此深感不满,对子产更是怨怒有加,写信严厉指责子产胆大妄为,践踏传统。孔子也站出来极力反对,斥责铸刑鼎的做法将会打碎坚实的礼教制度,导致宗法等级的毁坏,贵族世代相传的政权秩序受到冲击,以宗法等级为基础的国家制度也将无法存在。孔子因此疾呼,晋国要灭亡了。而实际上,铸刑鼎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