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翔 《现代妇女》2014,(12):11-11
更好的让以“情”为重的工作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中得以体现,首先需工作人员从情感角度出发,透过以情激情的模式来给予员工更有效的引孚。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意识到用行动来激发员工内心的情感的力量,并且更好的让以行激情的教育方式收获成效。此外,在进行道理的阐述时更好的让“情”和“理”有充分的交融,只有将道理融入情感中道理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其教育价值。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网络红人”现象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网络红人”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一大文化生态现象,而青少年是网民的主要人群,因此,研究这一现象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化背景、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红人”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其对青少年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谭琦  胡成兴 《现代交际》2023,(3):111-120+124
互联网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使用户走进“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所形成的内外生态束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式、价值的发展,阻隔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全视域的动态流通。本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动态流通的可行性,利用算法精准定位对象特征,挖掘对象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合理加持算法,转换不同对象的兴趣趋向新形式、营造价值生成和谐环境,防范外来意识形态风险,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流通。  相似文献   

4.
代璐遥 《职业时空》2008,4(9):152-153
在“大国政治”、“大国外交”这样的词语充斥着各种媒体的今天,“小国寡民”——这一被老子所推崇的国家架构模式,似乎距离我们愈来愈远。其实,小国寡民思想中包含了老子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引发战争原因的人性反思以及对消灭人类战争和改善百姓生活状况的大胆设想,老子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构成了其建构小国寡民思想的深层动机,老子对民生问题的思考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学界、政界、舆论界,一谈到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几乎都会提到“左右之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思潮纷繁复杂,“左”和“右”也被视为最主要的两大阵营。因此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分歧和对立.也通常被看成“左右之争”。但是,从政治学理论看,用“左”和“右”的概念来解读中国社会的思想分歧,事实上背离了“左”和“右”这两个政治概念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纷至沓来,席卷城乡。许多知识青年,首先是那些典型人物,曾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其问。“文革”后期崛起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典型,更是深深卷入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文革”结束以后,如何对待这些知青典型,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精辟地告知人们该以什么为荣,该以什么为耻,言简易赅,寓意深刻,为全社会树起了一个新的道德标尺。本文尝试分析“八荣八耻”的哲学内涵,结合军校政治思想工作的特点,辨析其在军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绍霞 《现代妇女》2014,(10):71-72
本文运用政治文化理论,从政治文化的定义、功能、核心要素等方面对“中国梦”的政治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论述了“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实现对于我国政治文化及其建设的重大意义,并针对我国实际提出了实现“中国梦”,推动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校和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华  王红时 《职业时空》2008,4(7):104-105
“和谐”就是“和睦”、“协调”之意。“和谐课堂”指的是课堂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相辅相成、互促互向、共生共长的课堂生成状态。“和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指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助长,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状态,强调物质要素之间、物我要素之间的高度协调和合一。构建和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谐高等教育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微观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2006年至2008年历时三载的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胜利.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政治解读“三基”工程建设产生的直接原因与政治基础条件.探究“三基”工程这项公安建设的大战略起源.有利于为我们未来研究和制定相关公安政策提供新的视角;有利于公安队伍政治建警,思想建警,从而巩固和协调公安队伍的党、群、警关系。  相似文献   

11.
做好老年思想政治工作,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老龄(老干)工作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面对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老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生命线”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各级老龄(老干)工作部门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创新,则是当代中国持续发展的灵魂与主动力。大专院校的整体工作和其中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亦是如此。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而创新,切实做到以变应变,变虚为实,变软为硬,变无形为有形,变泛泛管理为目标管理。即紧紧抓住“变”这一内涵,围绕“改”做文章,着眼“创新”想办法,其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力保院校持续发展及自身持续发展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就此谈点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3.
孟祥林 《职业时空》2008,4(10):46-46
当前,在高校“两课”教学中,不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找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高校“两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戚兴元 《职业时空》2009,5(2):31-32
思想史课程门类众多,但由于其共性的特点,致使思想史课程高职教学大都适宜采用“一线三步”的教学模式。所谓“一线”,即以史为线。所谓“三步”,即历史背景介绍,思想概括归纳,价值评价定位。采用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史学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思想史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姚思佳 《公关世界》2022,(14):129-131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00后”高职学生是主要的生力军群体之一,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空间,而且由于他们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运用能力相对较强,已经变成了应用网络技术最主要的群体之一。但由于目前的网络空间是开放的,他们不仅在享受网络的便捷,在这一过程中也收到了很多负面信息,网络话语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网络话语中的一些不良思潮,例如拜金主义等,对于“00后”高职学生而言,会对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必须提高他们的思想免疫力,全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研究。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功能为主要出发点,对“00”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作为现代政治革命,与以往的农民起义和帮会叛乱不同。虽然是秘密革命,却需要面对大众宣传革命思想,因为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民主政治。所以,现代传媒对革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晚清时期具有现代意义的大众传媒的出现,为革命提供了进行思想宣传的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努力地利用自己掌握的报刊力量向人民大众去宣传革命的思想,《苏报》即是这样一份具有典型意义的报纸。但是1905年“苏报案”的最终发生,则宣告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宣传上的受控,即革命的思想宣传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只是小众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17.
要讲现代民主的直接起源,不能不讨论欧洲中世纪的“政治承包”。体现这种“政治承包”的一个典型,就是封建制。“封建”在中国的政治话语中名声不好,总和落后愚昧联系在一起。这除了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影响外,还在于中国整个政治传统对“政治承包”的鄙视。  相似文献   

18.
魏蒨  师吉金  陈立新 《公关世界》2022,(16):150-152
正确处理“四史”教育问题,是推进和贯彻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工作的关键。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重视,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研究了当前“四史”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各类问题;研究了针对“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问题该从哪方面着手解决,着重体现以“四史”为主线贯通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全过程;研究了“四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的重要意义。这些结果表明,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范围和深度都很广阔,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说明     
卢凯 《职业时空》2008,4(9):191-191
唯物辩证法是对世界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武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以唯物辩证法为武器去观察和探索,才能找到做好工作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变革、政治建构与社会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政治究竟有没有实质性的变革?这是一个具有重大价值但又非常容易被遮蔽的问题,原因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问题。那些不遗余力地呼吁政治体制改革的人基于其基本诉求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过去30年里中国政治发生的显著变化,同样,那些对政治改革抱持谨慎保守态度的人会想方设法证明,中国的政治实际上一直在取得进步,与“文革”刚结束时相比,其变化之大可谓翻天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