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华  石金焕 《北方论丛》2005,12(1):67-70
比较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与郁达夫的<沉沦>,可以观照"超越时空"的"五四"个性解放者们的生存状态,探寻这种状态在"性别"的透视下所呈现的两种差异.在共性观照的同时,注意个性的探微,从而发掘"性别意识"对文本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莎菲女士的日记》蕴含很多具有现代内涵的思想、意识,丁玲对女性的心理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念。她敢于揭露女性内在的、隐蔽的欲望和期盼,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深入探讨这种女性心理的病因,旨在找到良方解救女性的悲剧命运。《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反对旧社会、追求自我个性和纯真爱情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文学走向关注女性、追求科学民主和自由解放道路的里程碑,更是其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所包含的思想价值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为重新认识丁玲的“不简单”与“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日记中的莎菲与记录莎菲日记的丁玲同构,传达出丁玲有关启蒙、革命与女性的复杂态度。莎菲身体上的离家行为呈现出女性心理与启蒙话语的相互碰撞;莎菲情感上的“自由恋爱”则指向“个性解放”等同于绝对“自我”的逻辑悖论。苇弟与凌吉士作为莎菲与丁玲人格的两面,更体现为时代的双重镜像。这些矛盾又复杂的时代特质展现出新文学主体自我的生存困境,反映着五四青年在启蒙话语中的困惑与失落,揭示出新文学西化现代性的最大症结,也为其后知识群体思想的革命转向提供了注脚。  相似文献   

4.
莎菲论     
一莎菲是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的女主人公.这篇作于一九二七年冬到一九二八年春,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二月《小说月报》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曾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并使作者一举成名,"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虽然莎菲女士的出现哄动了中国的文坛,但是中国的文坛却长久地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懂得莎菲.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坛上对这个人物进行了各种各  相似文献   

5.
1928年丁玲的《莎菲女士日记》问世,震惊当时整个文坛.“一位中国妇女破天荒地描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置它于深刻表现妇女所遭受的压迫和主要在性道德方面所受到的约束的社会环境中.是大胆,把一个病态、神经质的青年女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的淋漓尽致,给读者一种意念上的刺激和新的兴趣,可以说,丁玲因这大胆地剖露,突破了千年封建的思想桎梏而享负盛名.然而历来对于“莎菲女士”的评价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茅盾认为她是满带“五四”以来时代烙印的新的姿态出现的“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冯雪峰认为她是“非常时刻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下产生的具有感伤色彩的恋爱至上主义者.但也有不苟同者,如林伟民、陈惠芬就否定茅冯意见提出“她不会永远迷茫,迷茫走到了尽头,就会找到光明的前途.”“虽然她处在爱的纠缠中,但她并不是把这种爱当作唯一神圣的追求目标.”纵观现当代文学史上各种见解,无非是或者褒扬,说是“叛逆的英雄”、“个性追求的大胆”;或者贬斥,说是“玩弄男性”、“自我毁亡”等等.本文试从女权观、自主观、恋爱观三个角度,对涉菲女士形象重作一次新的认识.一、“男人不如女人”——现代意识的女权观文学是人学.丁玲的创作一直没有远离女性本体,孜孜探索着女  相似文献   

6.
因为"越轨"的笔致与人物形象的"Modem Girl"姿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作品.在小说问世之初的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莎菲形象的理解与认识产生过分歧.新中国成立以后,莎菲被现代文学研究者与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研究者视为现代女性"叛逆"精神与追求"灵肉一致"爱情的典型,她身上具有的现代"Modem Girl"气息及其隐喻的社会姿态、文化性质却被遮掩与忽视.事实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对新文坛与现代文学史的独特贡献,是它象征着"Modem Girl"形象塑造的时代到来,隐喻现代启蒙意识形态向都市颓废文明转型带来的历史冲突与精神痛楚.  相似文献   

7.
莎菲,这"一个奇怪的女子",当她作为《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的主人公一问世,"便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人们都不免为她"所震惊".①五十多年来,人们都承认莎菲是现代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独特的女性形象,然而对这个形象的内涵却具有各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我认为,如果把莎菲形象放在其  相似文献   

8.
丁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半个世纪以来,丁玲以其众多的作品描绘了二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真实图景,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妇女的形象体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九二八年发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虽不是丁玲的处女作,却是丁玲的成名之作。“在这死寂的文坛上,”它象“抛下一颗炸弹一样,”以其所创造的知识女性莎菲  相似文献   

9.
莎菲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人们叙说不尽的话题,那么莎菲何以具有如此永恒的魅力?莎菲不但具有反封建、个性解放的表层时代、社会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内蕴.她表现了人类生存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精神的追求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完美爱情的理性追求与性的欲求的矛盾导致了她"性"的苦闷;渴望沟通,渴望被理解而不得导致了她"心"的苦闷;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与传统封建文化和现代都市色情文化的矛盾导致了她"女性"的苦闷.莎菲以其丰富的多层面价值与意义,使其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正>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丁玲早期创作中最具特色、最有风采的代表作,在新文学史上也是很负盛名、颇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日记》于一九二八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以后,立即以它新颖独特的题材,深切忧愤的基调、缠绵感伤的风格,引起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代,是一个古典主义崩溃,浪漫主义精神和人权运动新生的时代,它打乱了几千年封建的等级观念、宗法制度和愚昧、保守、落后的传统思想。随着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打着五四时代烙印的新型人物,特别是女性方面,如子君、莎菲女士、梅行索、陈白露、静女士等等,成为我国历史上特殊的人物系列——时代女性,她们寻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她们正或多或少地认识到要“意志自由,人格独立”,但是她们的自我精神意识尚未处于独立状态,所以她们的反抗与追求还没有完全超出封建社会中个人奋斗的范畴。曾…  相似文献   

12.
(一) 莎菲女士是丁玲笔下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人物形象。自她诞生以来的六十年中,既得过极高评价的推崇,也挨过极其无情的贬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还找不出第二个如此毁誉殊异的人物形象来。在文艺批评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相反的评价呢?除“非文艺”批评者外,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物形象本身性格的两极对立性,而如果批评者执其一端,则势必结论相反。以往的批评家们,即使是一些莎菲女士  相似文献   

13.
刘文 《学术论坛》2006,(2):155-160
《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呼啸山庄》这两部来自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对疾病的描写这一独特手法来深刻揭示小说的主题,控制小说情节的展开,并进而界定小说女主人公莎菲和凯瑟琳的内心世界及其个人身份认同。无论是丁玲的莎菲还是勃朗特的凯瑟琳,当她们试图遵守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生活时,她们就抛弃了女性自我,面临着自我崩溃;而当她们违反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时,她们就陷入病态。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是文学存在的寓所 ,是人的“诗意的栖居”。文学和语言这种一体关系表明成功的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就是要有独特的文学语言建构 ,表达作家那特有的知觉 ,使语言负载起他或她感觉世界时的种种微妙体验和感受 ,将审美情感和体验具象化 ,从而展示人物心灵的变幻无穷和幽微精妙 ,创造出个性心灵无限生动与复杂的主人公形象。《莎菲女士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丁玲二十年代奉献给读者的一部满带着“五四”时代烙印 ,反映负载着时代苦闷创伤的女性心灵史 ,它的成功好似死寂的文坛 ,抛下了一颗炸弹[1] ,我们以为这巨大的成…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毫不顾忌地用“爱”这种欲望形式表现对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追求的作家。他的思想、创作虽然比鲁迅稍逊,但在“五四”文坛上,也是一位公认的大家。在“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本身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能用人文主义的严肃态度探讨人的情欲和生存问题,从个体的本能欲望切入到所处的时代、社会;借欲望的外貌,灌注启蒙的理性,把人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文本成为一面以独特视角反映“五四”时代人性觉醒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16.
兰拉成 《晋阳学刊》2011,(5):133-135
将欲望置于现实生活、人性解放及文学创作等3个层面进行批判与定位,可以揭示欲望化叙事与叙事文学的指质。欲望化叙事中的纵欲追求及夸大描写,只是个别作家文字中的狂欢,既非现实生活的写照,也不是真正的人性解放。它违背了文学颂扬道德伦理学之精微的本质,只能使人性返回动物性,以至毁灭人类。在今天,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解放是将人类从物质化、齐一化、功能化、平均化中解放出来,而叙事文学应当担负起限制欲望、疏导欲望、升华欲望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9,(6)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把握中西古今关系这一命题贯穿了百年中国现代史,直到今天仍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从政治学、哲学、文学、历史等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任剑涛先生认为,风雷激荡的"五四"彻底终结了帝制复辟图谋,从根本上拯救了现代共和,并宣告了共和才是中国现代建国的政治理想与现实路径;陈卫平先生辨析了"五四"与全盘反传统、建设中国文化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方面的关系,以期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重建"五四"叙事;谭好哲先生提出,五四"文学革命"确立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生论"文学观,奠定了中国现代性新文学直面现实人生,注重人生改造、人性解放、精神启蒙的优秀传统,反思和总结中国文学的百年历程,必须重视"人生论"文学观及其人道主义思想内核的精神启蒙价值和文学范式意义;方朝晖先生将中国文化心理特征概括为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团体主义,认为中国的现代性迄今仍没找到自己的恰当定位,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这一深层心理结构了解不够深刻;魏建先生以《女神》为例,通过这部最能体现"五四"抒情文学创作实绩之代表作的研究,总结了"五四"文学研究的历史教训;刘悦笛先生从世界文明的大脉络当中重新审视"五四",认为20世纪以来的"中国启蒙",在结合本土传统后,可以为世界文明提供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六篇笔谈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为肯定"五四"的价值,提供了新的向度与新的思考,对于相关研究将有启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五四"的定位与评价一直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革命史范式将"五四"定格于现代中国不断革命中的关键环节;海外知识分子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对"五四"的激烈反传统持严厉的批评态度;而启蒙论者高扬"五四"的启蒙价值与人性关怀;如今,一种"大五四观"突破以往研究的藩篱与范式限制,从更高的层面与宏大的视角上重新认识"五四",其研究理路展示的恰恰是"五四"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9.
胡风启蒙文学观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芒 《人文杂志》2003,4(3):77-82
胡风对五四及鲁迅启蒙精神的继承是有选择的继承 ,对后者的发展则是创造性的扬弃 ;对时代要求的回应是深层理论上的回应 ,对历史与人性的探索则是超越性的瞩望。这一切深深地得力于其启蒙思想在人性哲学层面上的独创与贯通 ,即系统地建构起了一座“人性解放的金字塔” :基座系其对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双重关注的主体性理论 ;第一级塔体是本能欲望的释放弘扬 ;第二级塔体表现为理性与情感的相互激荡。三个逻辑步骤依次递进 ,最终通往塔尖 ,即自由意志的锻铸与启蒙人格的完成。  相似文献   

20.
时代、历史的镜角近代小说艺术的发展,从外部行动的精细刻画转向内心世界的剖白,从情节的多方设置而转向性格分析,从社会现实的描写更加注重心理感应的倾向,已经为研究者所关注了。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事实上艺术的发展总是异趣纷呈的。从丁玲的创作考察,似乎便呈现出相异的特色。当《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问世时,是以大胆的心理描写,对两性生活的内向的剖白,而显露出这位女性作家的艺术特色的。茅盾以为“莎菲女士是‘五四’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