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诗歌与绘画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艺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在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与画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来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诗诉诸听觉,画诉诸视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互相勾通。在人类文化艺术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诗与画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促进了诗画艺术的共同繁荣,使得他们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得到丰富,审美范畴不断得到拓展。  相似文献   

2.
苏轼称赞文同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文同写了大量的咏竹诗,赞美了竹的高尚情操,寄托了诗人的生活理想和美学情趣。他提出了“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构思,创作了大量的墨竹画,收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他开创了墨竹画派,并同苏轼一道,促进了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张舜民也说“诗是无形的画”。可见诗与画有着许多共同点。其实,在语言艺术的领域中,不仅诗,就是文,尤其是记叙、写景、状物、抒情一类的文章,也和绘画有着不少或明或暗的相通之处。众所熟知,绘画反映生活主要是运用色彩和线条。尤其十分讲究色彩的艺术运用,靠精湛的着色艺术来刻画形象,赋予形象以活的形神风貌,表达作者特定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  相似文献   

4.
诗歌与绘画,属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在我国,它们的成熟发展阶段出现了表现形式、情感内容、风格意境等方面的互相融会吸收、交叉与综合表现的特异艺术现象;这一现象大致萌生于隋唐之际,成熟于唐,大发展于宋元明清。在这个过程中,王维的诗与画创作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妙艺术境界,使艺术史上出现了风貌独特的艺术品,对后来中国诗、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直至今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  相似文献   

5.
“散文画”是叶圣陶在论孙福熙作品时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他说:“孙福熙君的《赴法途中漫画》可称为‘散文画’,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作品.孙君那篇文章随意取所见,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思.”在这里,叶圣陶阐明了“散文画”的基本特征是“以文作画”,即在文学创作中,取一种综合的美学观念,借用绘画艺术的技法来抒情写意叙事,而不是刻板地摹写生活.叶圣陶的这一理论概括,为现代文学追求画意画境开了理论先河.尔后,丰子恺专门写了《文学与绘画》一书大力提倡“绘画与文学握手“,“绘画美与文学美的综合”.不仅如此,他还从中国诗、画发展史中究本探源,寻求文学与绘画相互交流的具体途径.郭沫若则从艺术的共同本质明确地引申出:“小说我说它是用文字表现的绘画.”由此可见,“散文画”与“综合美”的美学倡导,为小说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小说家自  相似文献   

6.
绘画和语言文学有不少共同点。但它们毕竟是艺术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又有着各自的特点。不过,正象苏轼评初唐大诗人王维《兰田烟雨图》中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意靠诗句来揭示,诗情靠绘画来表现,两者由于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就达到了相辅相成,诗画交辉的效果。中国山水、花鸟、人物画,都注意到题诗,中外文学名著都注意到插画,就是因为文学和绘画具有互相利用、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异质说,对诗与画这两个艺术品种的差异作了极为精到的分析。他说:“我的结论是这样:既然绘画用来摹仿的媒介符号和诗所用的确实完全不同,这就是说,绘画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既然符号无可争辩地应该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互相协调;那么,在空间中並列的符  相似文献   

8.
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一个繁荣时期,画作兴盛,名家辈出。这些绘画艺术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少诗人画家能诗善画,为画吟诗,写了不少咏画诗。宋代的咏画诗,数量之多,作家之盛,大大超过了唐以前诸代,苏轼可以说是继杜甫之后又一写咏画诗的大家。苏轼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文汪洋出奇,绘画造诣也颇深,写了不少咏画诗,且有一些名篇佳作,至今还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开展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获得艺术享受,而且对于探讨咏画诗的创作特色,无疑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里说:“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对于诗和画.中国和西方早就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二者的共同性.但西方从莱辛发表美学名著《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以来,突出地强调了二者各  相似文献   

10.
诗是一种美的艺术。闻一多是一个“爱美的诗人”(《红荷之魂》)。他始终坚持对诗美的执着追求,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美学原则;“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其中之一。而“三美”之中,最富有创新意义的还是“绘画美”。诗与画,是姊妹艺术。它们的关系,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美学史上,曾有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精辟见解;不少优秀诗人也以此为潜心向往的艺术境界。诗歌发展到了现代,它与绘画的关系更加密切了。郭  相似文献   

11.
杨朔的散文创作,成就卓著,独树一帜,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许多篇章,都有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成为精巧玲珑的艺术珍品。读他的散文,犹如走进一条色彩缤纷的画廓,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画面,令人神思飞驰,流连忘返,既受到崇高的思想感情的陶冶,又得到美的享受。 在我们民族的艺术园林中,诗和画是两枝最亲近的姊妹花。画家作画很讲究画中的诗情,诗人写诗也很注意追求诗中的画意。我国很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杨朔的散文既从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又从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学习了表现技法。他的作品,大多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有机溶合的完美艺术整体。本文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是我国的民族绘画艺术中的精华,与西画相比,有其独特的个性,她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综合性绘画形式,正因为有了这一特性,才使她成为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通过对“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具体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民族绘画的文化精神,也能更好地区分中西绘画的差异,读者能从中体味到形成这一独特绘画形式的根源: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魏晋画论中鉴戒说的形成、完善及其在达到高峰后,又经历的从离异到转化的过程。文章指出,曹植的《画赞序》是第一篇直接论述绘画的著作,而将“教化”、“鉴戒”作用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看法,既较王充所见进步,且也体现出了“重情”的时代特点;何晏《景福殿赋》所言是“椒房之列”的画,题材虽狭,“存乎鉴戒”的功能则一;陆机认为绘画可比《雅》、《颂》,是重在“颂”而非“讽”,且“宣物奖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已超越功能论,上升到诗、画比较的美学层次;三、王羲之继而重视表现个性和艺术美,都对鉴戒说有所突破、超越。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它具有诗、书、画、印合一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有其内在的联系,互相呼应,融为一体,构成中国独特的民族绘画艺术传统。中国画汲取和含括了诗、书、印的艺术长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画谓之无声诗”。唐代王维的山水画开拓了诗画并行的境界,他从抒情角度发展山水画,与李思训装饰性的山水画不同,作为著名的诗人,王维将淡泊恬静的诗趣转而为画,赋予山水画以诗的气质。诗赋予中国画以精神灵魂和意境,诗和画反映画家、诗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具有相同的意境与内在的表现技巧。诗的意境和画的形象互为表里,血脉相通。诗的意境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上,虽然这一形象并非肉眼可见,要通过想象才会映现在脑海里。画的形象是可见的,画家不以构成形象为满足,更在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意境。诗画相联系,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地抒  相似文献   

15.
诗与画,是“本同而末异”的姐妹花。邵雍《诗画吟》曾发挥“诗言志”、“画存形”的传统观念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大意是说,诗歌以语言为媒介,长于抒情;绘画以线条色彩为媒介,长于造型。但这并不意味着说,诗就不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画就不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象外。从创作实践看,无论诗人或画家,总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技术效果看,无论诗歌或绘画,都是形依情则深,情赋形则显,两者合则兼美,离则俱伤。无怪有经验的诗人和画家,一面注意诗与画同中之“异”,力求扬长避短;一面又注意诗与画异中之“同”,力求取长补短,使诗情画意达到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6.
“空白”原是绘画术语,在中国画中是格高难求的神妙境界。它多利用黑白墨块来显示开合变化,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的意趣,成为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在艺术发展的长河里,常会出现各门艺术互相渗透交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艺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期间的短篇小说显得异常活跃,甚至很不“安分”。它不仅侵入了散文、诗歌等相邻艺术的地盘,而且还向音乐、绘画等艺术家族扩张。在艺术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门艺术侵入其它艺术门类的同时,也会被其它艺术同化。新时期小说在和相邻艺术互相渗透交媾的过程中,也接纳了中国画  相似文献   

17.
诗与画,是“本同而末异”的姐妹花。邵雍《诗画吟》曾发挥“诗言志”、“画存形”的传统观念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大意是说,诗歌以语言为媒介,长于抒情;绘画以线条色彩为媒介,长于造型。但这并不意味着说,诗就不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画就不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象外。从创作实践看,无论诗人或画家,总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技术效果看,无论诗歌或绘画,都是形依情则深,情赋形则显,两者合则兼美,离则俱伤。无怪有经验的诗人和画家,一面注意诗与画同中之“异”,力求扬长避短;一面又注意诗与画异中之“同”,力求取长补短,使诗情画意达到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唐代诗人中,王维多才多艺。他在诗歌、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诗歌创作上显示出多种文化的修养。王维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的诗,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指出:“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宣和画谱·王维传》说“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古人虽道出王维诗中有画意,却不加阐释,今人对王维诗中画意众说纷纭,大多从绘画艺术融于诗这一角度分析。如“‘诗中有画’则是说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借鉴了绘画的技法和原理”。“王维诗歌呈现绘画性的原因在于他能够在诗里借助绘画方法表现外物”。本文拟从王维诗、画表现的情感,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探讨王维山水诗中的画意。  相似文献   

19.
丁成 《南都学坛》2003,23(4):122-123
<正>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维多才多艺,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山水诗创作之所以成就卓著,独具一格,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他能兼得诗画之美,在诗中体现了浓郁的绘画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作了十分精到的总结和概括,从此,“诗中有画”便成了王维诗的定评。具体说,王维的“诗中有画”主要表现在他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把当时的绘画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将绘画的表现方式与技巧和诗歌的表现艺术交融渗透。  相似文献   

20.
诗书画历来号称姊妹艺术,一人而兼擅者被称为“三绝”。“三绝”兼擅,事非偶然,这是由于诗书画有它的共同特性。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书画异名而同体。”清人查慎行《高斯亿为余画竹以诗报之》诗中说:“画竹原从草书出,眼中孰是张芝笔,”宋人又认为诗画异体而同貌。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卷五十《韩干马》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