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枚的诗集中包含大量的写景诗,这些诗歌语言浅易、形式多样,融画意才情为一体,深深烙刻着他的“性灵说”的印痕。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分别从意象的“灵”与“动”两个方面来分析袁枚的写景诗.旨在展示袁枚写景诗的灵动之趣。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他灵性说的诗歌理论,倡导诗歌创作既具性情,又富灵机,备受称许。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情感发自内心,没有一种忧愁叹惋的心情,就写不出凄楚缠绵的诗来。这道理当然是对的。  相似文献   

3.
袁枚是名列乾嘉三大家之首,为性灵派之领袖。袁枚论诗,注重“性灵”,也极其强调诗人的天分。本文从袁枚与公安派性灵之分野、袁枚的诗才论、袁枚论诗才中的灵感、才与学、识的关系等方面剖析袁枚的诗才论,从另一个侧面探讨性灵说。  相似文献   

4.
袁枚的诗论冲心是性灵说。诗来源于性情,然而没有性灵的性情流于直;诗的流传在于创新,然而没有性灵统摄,诗就难出个性、难以创新。本文从诗之源、诗之魂、诗之传三个方面分析袁枚的诗论。在此基础上,分析袁枚诗论的积极意义及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朝鲜文人李德懋、柳得恭等人来华,通过潘庭筠、李调元等人了解了袁枚的为人与作品。并将其人其诗引入朝鲜。朝鲜诗家非常关注袁枚及其诗论和创作,他们基本认可袁枚的诗坛主导地位.也很赞同其追求个性自由的诗学理论,在理论和创作上都有所受益。在诗歌创作方面,朝鲜诗家欣赏袁枚怀古诗的豪迈,同时也批评了其它一些诗作的浅浮绮靡。这充分说明.朝鲜诗家已经对袁枚有了相当成熟的认识。朝鲜诗家对袁枚及其诗论、诗歌的积极接受与批评,是清代中朝诗歌交流史的重要一页,对袁枚研究的拓展及东亚汉诗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袁枚以性情为主 ,力倡性灵的论诗主张是其山水诗创作的理论根基。袁枚的山水诗内涵丰富 ,江浙山水、黄山风光、两广秀景构成他山水诗的三大主题。以情写景、风格多样、语言质朴、句式灵活是其山水诗独具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陈叔宝文学集团创作了大量的写景诗,主要包括宫廷游宴的写景诗、描写庭院和寺院的写景诗,还包括山水诗和描写城市风光的写景诗。在这些诗作中,除了在描写庭院、寺院等写景诗中夹带着普遍的伤感之外,其他则多表现为一种赏玩的态度、愉悦的情绪。这两种相反的情感取向集中反映了这一文学集团对美的极端珍视和冷静之后的深沉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清嘉道诗人吴嵩梁的《新田十忆图咏》中收有一首署名袁枚的题词,经寻绎辨析确定为新发现的袁枚佚诗。该诗的发现,有助于澄清学界关于袁、吴二人之间的一些不实之论,对于深入了解袁枚的交游与为人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袁枚的抒情诗别具特色,他的抒情诗中充满丰富多样的情感,袁枚将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倾注笔端,大胆地在诗中表现他个人化的情感体验、生命欲求,使他的诗在当时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又是对晚明文学新倾向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写景诗是大自然的明镜,生活的牧歌,时代的剪影。它是通过丰满的美的形象来反映自然美和生活本质的。所以,写景诗也应该是诗的重要部类之一。盛唐写景诗是盛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标志着盛唐诗歌空前繁荣的大好局面和丰硕成果。盛唐写景诗中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风光诗又是唐诗天国里的两颗光灿的明星,其中不少名篇不仅是祖国文学的珍贵遗产,而且作为无价环宝早已列入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1.
在盛唐诗人王维众多的写景诗中,色彩纷呈,但以绿色为主要基调,绿色在其写景诗里显示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波动,倾诉着作者难以名状的的情韵,慰藉着作者倍受尘世煎熬的心灵,同时也使作者获得如水之禅心……总之,其写景诗中的绿色物化着作者本质力量的诸多方面,是作者生命体验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载体。究其写景诗绿色基调的成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写景是小学阶段习作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写景呢?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评唐代诗画家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王维,字摩詰)其中“诗中有画”道出了写景的玄机,即写景贵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在读者的眼前。下面,笔者试从三方面谈一些写景习作的浅见。  相似文献   

13.
袁枚六世祖至四世祖皆为官,且多能诗;自祖父始式微,祖、父辈以游幕为生,家境贫困,皆具侠义之风这对袁枚都深有影响。有妻妾五六人;一嗣子一嫡子,孙子辈多人,皆不乏诗才。袁氏家族好诗之风可谓不绝如缕。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与谢灵运均是在自己仕途不畅的情况下将情感转向山水田园。但是他们对政治的不同态度、对自身价值的不同认知使二人在写景诗的创作上显示出较大差异:诗人"徘徊"心态在写景诗中有着不同体现,贫士文人与富贵文人不同的身世背景使诗歌主题创作存在差异,在写景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有人问袁枚,清朝诗歌中谁写得最好呢?袁枚反问他,《诗经》有300多篇文章,你以为哪篇最好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袁枚于是对他说:“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诗歌正如不同季节里五颜六色的花儿一样,各有其妖娆的姿态。所谓各花八各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诗歌的音韵情趣“能动人心目”的,就是好诗,无所谓第一第二。  相似文献   

16.
范崇简是范氏十三代诗文世家中期最有成就的诗人.综观其全集,描写山川景致、旅途感触的写景纪游诗占了所有诗歌的1/3,其纪游写景诗融山水之情于人生之旅,寓禅佛理思于山水之境,含清新画意于自然诗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颇高的艺术价值.对其纪游写景诗的研究,是了解诗人全部创作风貌的重要密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袁枚《随园诗话》的长篇形式与乾隆盛世全社会作诗的对应关系,袁枚"性灵"诗观的非理论形态,袁枚早达早退的生活方式与乾嘉诗学、考据学各成专门之学的因果关系,中国女性被其"整体"地推上诗坛等几个方面,对《随园诗话》这一部人尽皆知的名著之实质,重新进行了诠释,而诗话与诗说二体的区别,也在乾隆盛世诗学的繁荣中为人所更易见。  相似文献   

18.
清初诗坛,袁枚提出"性灵说"主张,其内涵之一就是倡导真情,具体表现为:"提笔先须问性情"、"诗写性情,唯吾所适"、"‘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袁枚重"情",目的是冲破儒家传统诗教的藩篱,以灵心妙口直接表现普通人的真情真性;袁枚诗歌真情论对清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章学诚对袁枚的批判,有来自诗学思想差异的因素.章学诚诗学思想中重视诗艺、重视性情的观点与袁枚性灵诗学似是而非,章学诚重诗艺而要求考察"诗之意义",提倡性情而又反对袁枚重视男女之情,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根源于才性论基础的不同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袁枚本着"宁滥勿遗"的原则,有意识地随地域、随人物身份进行他《随园诗话》中的诗歌收集工作.尽管袁枚选诗时要"宁滥勿遗",但他的"滥"并非指随意妄为.在随心所欲进行收集的时候,诗的审美要求是他不曾逾越的那个"矩".具体而论,袁枚对"宁滥勿遗"有着特定的要求.同时,他的选录标准是"味尽酸咸只要鲜".就诗话所录之诗具体而论,"鲜"由下列多个标准构成:一为清真;二为趣;三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