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活着》对“福贵式的活着”的批判具有超出作者意识的客观意义 ,使其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达到了价值增长的高峰。“行家话语批评”由于偏重艺术形式分析 ,容易忽视文本深层内涵而导致对文本精神价值砝码的遗忘  相似文献   

2.
异域文化向本土文化的回归——解释人类学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早期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方法的特征。指出以异域文化奇观为研究旨趣的写作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价值,人类学必然寻求解释学的策略,以本土文化的重新阐释为其使命。  相似文献   

3.
影视人类学片,也叫民族志电影,是纪录片种类中历史较悠久者,早期西方纪录片中,影视人类学片占有较大比重。但纪录片的文化批评功能,在早期人类学理论的环境下,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随着大众媒体商业化的发展,特别是“解释人类学”理论的出现,影视人类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相应了的变化。在新的媒体文化环境下,探讨影视人类学的批评性功能和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小说是当今诸种文学作品中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之一.鲁迅不仅对中外小说有极深入研究,而且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是鲁迅的一篇"创作谈".据此梳理、总结其关于创作准备、创作动机和目的、创作过程中的典型化和民族特色以及小说批评等方面的论述,对于推动当今文学创作和评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者潘年英教授有两重身份,一是作为人类学学者(他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作家或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一是作为土著的身份(许多时候他表现为土著利益的代言人)。这使得他的人类学著作很难做到像一般的人类学那样“客观”,但也因此而使我们见识到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和新观点。他的“土著文明说”虽然还略显粗糙,远未成型,但业已使我们倍感惊奇和骇异。这是人类学本土化的最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郭华 《百色学院学报》2006,19(4):133-137
徐杰舜先生《人类学教程》一书,作为我国一部系统探讨人类学学科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的重要著作,其海纳百川的宏博思想和严谨科学的资料归整,不仅在理论领域拓展方面,而且在实践操作应用方面,为人类学整体建构奉献上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作为一次积极有效的实践尝试,也为当代中国人类学理论建设与实践运用提供不少诱发性思考与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小说批评专论,也是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纲领性著作。在小说批评上,它以哲学美学作为批评基础,以中西汇融作为批评手段,以主题精神作为批评对象,以艺术自由作为批评目的,从而树立了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理论和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8.
乔健先生为中国本土人类学贡献出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概念——计策。在一种"江湖"的隐喻下,计策实际上是中国基层社会人们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文章从乔健先生在《人在江湖:略说赛场概念在研究中国人计策行为中的功能》一文中提出的"计策"概念说起,借用笔者二十多年的研究与观察,希冀在微观事例分析的基础上讨论"计策"行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如何呈现,并在与策略性行为的比较上进一步探讨一种基于"计策"的"试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新可能,以此纪念乔健先生对中国人类学本土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文化批评”是鲁迅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及美学创新。即他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现象作直接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批评,而是力图以此为起点,对它背后所潜藏的更为隐秘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艺术性的多层面的立体化的剖析、怀疑及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小说不仅秉承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更进一步发展为拥有新质的“文化批评”小说。它的“新”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所作的整体性文化反思及批评上,这正是鲁迅小说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关于国外相关理论翻译和介绍的基础上,国内的学术界一方面充分探讨了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属性和概念界定、内涵及其外延等,一方面积极开展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尽管中国的生态人类学起步较晚,但不断涌现的  相似文献   

11.
1991到1992年期间,洛奇在《星期日独立报》上发表了50篇短文,并于1992年结集出版,取名为《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的解读,来了解英国批评家戴维·洛奇分析小说文本时所采用的批评方法,并探讨文学史知识对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以及批评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关系等问题,以欣赏这部独特的小说诗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小说精选》是某种文化精神的产物,编选者在点评中对描摹都市景观的后现代主义的强行解读和实用主义的批评策略,意在疏离文学的启蒙传统,牵引并张扬当下的通俗文化精神。本文指陈从先锋文学转向迎合主流通俗文化的“欲望化叙事”的逻辑演变过程,认为它昭示出当代中国小说在市场文化境遇中的某种命运和文化病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于古今争斗、中外交汇的历史背景下,其中自晚清以来开始的小说观念改造及其现实应用,以"断裂"与"承袭"共融的复杂形态,生成了中国现代小说特殊的"现代性"发端.  相似文献   

14.
当代历史小说出现一种以某一族群历史为对象,会通历史、人类学和文学复原栩栩如生的历史图景,探究族群文化精神的叙事作品。赵宇共的小说《走婚》、《炎黄》即对华夏远古历史进行了复原,体现出历史民族志书写的性质,有较严谨的知识性,并对华夏文化精神的根性进行了多方位探索。同时,小说把知识的表达转化为文学意象,将知识性蕴含在想象和虚构的小说世界之中,对上古先祖生活的描写有血有肉,有较高的文学审美性。  相似文献   

15.
《达·芬奇密码》的热销从深层次上反映出西方文学在回应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中的东方转向、原始转向、性别及生态转向。在这部备受争议的小说中,丹·布朗以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为依据,改写了基督教早期的历史。小说在激发大众阅读热情的同时,满足了身陷现代性危机的读者们潜意识中对于精神回归的强烈渴望。  相似文献   

16.
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理论奠基之作,作者旨在引进西方美学和文学理念来改良日本小说,但在叙事技巧上却并未完全排斥日本江户时代的叙事原则,其中一些来自中国明清小说批评。本文尝试分析中国明清小说批评与日本江户时代文学及《小说神髓》的影响与变异关系,通过比较中日文学近代话语转换的轨迹来探究《小说神髓》在叙事技巧上的创新点及其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影视人类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即都是以研究人类文化为根本目的.但它们二者的研究方法存在着重大差别,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片为载体,其根本方法是影视手段的应用及其表现.影视人类学的基本原则是人类学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可视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棋王》中的身体书写显示了寻根文学中现代性与古代性的混合,但文本已经蕴含了质疑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思想。从寻根形象、文化符码以及寻根结局入手,将《棋王》这一症候性的文本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可以看出寻根文学开拓新的话语结构的努力体现了进步意识带来的美学创新欲求,但这种美学变革在当时又阻碍了现代性疑虑的进一步思考。80年代寻根的结局是另一个开始,它背后的犹疑预示了90年代更为明显的现代化意识形态的裂解。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态问题是当代藏族作家关注的焦点。藏族作家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抒写。扎西达娃从简单批判藏族旧有风俗,走向深层次领悟和思考藏族文化的根脉及其当代传承之道;次仁罗布以新的叙事方式呈现藏族文化的精髓内涵,关注藏族化的当代境遇;尼玛潘多原生态地呈现西藏山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改变,在社会转型的宏阔主题下生动展现了文化变迁过程中个体内心的复杂过程。藏族作家文化生态叙事研究揭示出当前生态批评的模式化、简单化、泛文化倾向等局限。  相似文献   

20.
<占有>是英国学院派作家拜厄特将自己对20世纪文学理论的狂欢和衰退、理论与创作之争的观察思考融入其中的一部批评元小说.小说既为众多理论流派提供了众声狂欢的场合,又让各种理论相互观照、对比,作者借之揭示了理论生发意义的主观性、偶然性和意识形态性,以及过度理论化带来的当代学者人性异化、认知萎缩、情感枯竭的现象.小说也呈现了理论经过狂欢之后必然进入反思这样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