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奋斗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伟大转变,即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从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挫折和损失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次历史性转变孕育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对三次历史性转变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2.
近代三次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两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主义发生两次历史性的飞跃,而近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将进一步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本文就这一历史过程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讨,并从中得到重要启示:了解国情是实现相结合的基础,敢于创新是实现相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思想理论基础、社会历史条件、动力和目的等问题作了简要的论述,并阐明了认真弄懂这些问题的现实和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我国21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创设了充分的条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是我们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活力和强大生命力。由于时代提出的任务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胜利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完成对接的历史。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和优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经得住风浪检验的历史对接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创新精神的证明,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邓小平之前,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都是没有解决的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一大贡献,就是对这些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做出了创造性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列宁晚年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两次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晚年围绕着这一崭新的历史性课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在实践的催动下,列宁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在这一过程中,列宁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飞跃,这使得他晚年思想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晚年围绕着这一崭新的历史性课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在实践的催动下,列宁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在这一过程中,列宁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飞跃,这使得他晚年思想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求中国农村经济必须实现从第一次飞跃向第二次飞跃的转换,即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成功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做到土地资源、组织形式、技术应用、资金要素的适度规模化。为此,需要优化完善顶层设计,采取包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等在内的复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于它的认识和评价,应采取分析的态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观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2.
国内哲学教科书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为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始终的基本矛盾。但根据历史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得出过这样的结论。毛泽东认为这两对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却没有将其推广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始终。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看,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表现出一些新特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些矛盾将会表现出更新的特点。因此,这两对矛盾也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3.
在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革命领袖提出了"平均地权"、"兴办实业"的民生主义思想和主张,但因其理想主义成分太重而止步于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传承与发展孙中山等的民生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协调,成功地化解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种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而实现了民生思想从理想到现实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主张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实现了中国社会新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在这场革命中获得了巨大进步,逐渐走上了民主、自由、平等和解放的道路。不论是从这场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与传播,还是民主行为的养成,新的政治关系的建立等各个方面来看,辛亥革命应该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伟大开端。  相似文献   

15.
封闭之后的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导致中国政治文化系统中传统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文化因子同时并存并相互作用。在政治文化领域存在的是跳跃性的政治思想研究、复杂矛盾的政治心理。变迁的行政文化和转换的传媒角色。这种过渡型的政治文化状况造成政府角色转换时左右为难,一方面要求政府提升对外在政治文化的回应与引导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以补课、回溯与紧扣现实这三种态度塑造出新的政治文化,顺利实现政府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6.
自黑格尔把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概念以来,历史哲学的发展存在着两个谱系:一个是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史学理论基础上开创、并由列宁等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观;另一个是以巴勒克拉夫等人在批判黑格尔欧洲中心主义史观基础上开创、并由沃勒斯坦等人发展的全球史观。这两个谱系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哲学的研究均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应当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理论成果,不断实现分析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王充闾的历史散文呈现多重对话性特征。他把历史人物作为文本进行深切地审美解读,以丰富的学养为底蕴,融入浓重的主体情思进行现代意识的审美观照,实现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用小说式的笔法塑造的历史人物饱含着相通的人类本性,能使历史人物从古代向读者走来,实现与读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红色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红色旅游”近年来在国内旅游业中异军突起。开发红色旅游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包括人本旅游观、特色旅游观、持续旅游观、合作旅游观、旅游体验观等。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和线路设计,并对河南省红色旅游的开发提出了初步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人类社会系统跳跃转型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系统跳跃转型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基础,但尚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十分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系统跳跃转型的普遍性、人类社会系统跳跃转型的内在逻辑源于文明发展的纵横向统一性、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民族实现跳跃转型的可能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不但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重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透视"卡夫丁峡谷"理论从提出到实现的全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了"起步"、"助跑"、"跳跃"、"着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