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网络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争夺主战场的今天,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更好凝聚社会共识,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培育,也关涉国家安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指在网络空间中说话的"权力"和"权利",更侧重"权威"意义,表现为对网络舆论的持续稳定的影响力、支配力和凝聚力。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需要从话语生产开始,经由传播与扩散、聚焦与整合等过程,实现广大网民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和自觉支持,进一步使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网民思想和行为产生引领力和控制力。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节点与因素,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2.
学术话语权作为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提出的"话语权力理论" "文化领导权理论" ,以及西方文化霸权理论一直主导着世界话语权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对"学术话语权缺失" "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学术话语权提升策略"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所在,学术话语权作为软实力对社会发展及学术繁荣的实际影响和作用异常深远;探寻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研究现状及启示,可为我国构建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为此,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国别进行统计和分析,再用Vosviewer软件对国际学术话语权文献进行热点主题分析,再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学术话语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学术话语研究、学术话语在政治话语权、身份认定及社会化中的作用、学术话语评价与计量研究等4个方面,通过研究进展综合分析国际学术话语权对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思考;并提出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实现路径。实践中,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理论,可以创新学术话语权的推进机制。具体包括:自上而下国家战略和社会各界自下而上推动相结合;构建科学可行的学术话语权分类评价指标、对不同领域的学术话语权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提升学术话语内容创新、平台建设和传播力度。另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要利用自身力量创建一流的全媒体多语言的学术传播平台,让中国学术前沿和学术话语传播至更远更广的国际舞台。最后,可通过科学管理培养学术大师,并激励学术大师参与国际学术议题设置等。  相似文献   

3.
当下,建立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的传播行为,是一场话语生产与权力争夺的较量,是中国在综合国力渐增后试图获取更多国际话语权、建构良好大国形象的新尝试。本研究以《人民日报》"一带一路"报道为样本,从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对其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话语历经媒体"家国同构"与"天下大同"的模式化生产,已成为中国形象的重要话语标识,媒体以"一带一路"话语为载体,企图建构身份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助力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话语在知识与权力的作用下,体现为社会实践中权力机制的实现手段,它远远超出语言学中所解释的关于语言学中话语的意义。而社会秩序的存在也表现在话语秩序上,其中的核心就是话语的压制与被压制。  相似文献   

5.
略论多学科视角下的医疗保险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保险理论建立在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之上,其中社会学的社会风险、社会变迁与社会权利理论揭示了健康风险演化与医疗保险产生的基本路径,并为医疗保险基本理念与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为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提供了基本方法;政治学关于政党理论的探讨则揭示了当前医疗保险改革的政策困局.从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多学科视角出发,探讨医疗保险的理念、目标、模式和评估机制,能为构建我国医疗保险的理论分析框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国际传播的信息流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偏向于文化、宣传、媒体或政治的不同模式。面对今天日益开放活跃的国际传播环境,我们需要从更多元的视角来分析信息流动偏向问题,特别是由于媒介形塑功能、受众心理作用、信息渠道局限、市场竞争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失衡螺旋"问题,它持续循环放大着国际传播格局的不平等和不平衡。但随着全球多极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崛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传播失衡螺旋中的一股制衡力量,正力图改变其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的边缘地位。同时,新兴媒体也在不断分割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西方媒体的信息渠道优势,使国际传播的信息流向失衡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7.
有关身体的社会学研究多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揭示话语和权力对身体的生产实践。从这种认识论视角出发,智力障碍通常被视为政治和文化上失序的符号象征,它的存在源于人类社会对秩序与混乱的分类图式,由此产生的污名化的社会认知使智障者群体被主流社会排斥和边缘化。从古代社会对智障者道德堕落和妖魔化的解释,到现代科学对其进行的临床诊断、隔离和教化,智力障碍的身体形式一直经历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建构与规训,以此维持和再生产着主流社会的秩序边界。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传播理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阐述了翻译的原动力之所在,认为翻译的原动力来源于翻译中的四个方面:信息传播、拟态环境、话语权力以及议程设置。梳理翻译的原动力对有序整合翻译中的各种力量元素,充分有效地发挥翻译的作用,具有实质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流行语作为文化的重要表征与隐喻,记录了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变革的足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流行语的发展和变化历史,无论从生产主体到内容选择,还是从传播平台到解读与再传播,都代表着传媒场域中我国文化话语权从官方到民间、从权威传媒机构到互联网的变迁过程。这一话语权的变迁,为社会公共治理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带来了问题和挑战。但是,这一变迁是传媒变革以及技术力量赋权所带来的公共话语权力空间再造,并不是对原有格局的颠覆与对立,管理者需要的是:以民心所向为指引,读懂大众话语实践背后的社会实践倾向,将大众“话语实践”转化为管理者的政治经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0.
话语语言学自从诞生以来深受语言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影响,始终摆脱不了形而上学的困扰。从整合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论述整合话语语言学和语用学、认知学以及社会学的必要性。提出话语语言学应该是以话语篇章为核心、以社会文化语境为工具的功能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有不少论著先后问世。虽然其中不乏新见,但也存在仍然重复1980年代历史语境中产生的研究思路。只有真正摆脱把个人与集体、政治与文学、政治与人情人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加强文本细读与话语分析,十七年文学研究才能够真正深入。《上海的早晨》继承中国传统的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历史传统,以传统叙事模式讲述现代社会生活,是作品在大众化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金沙洲》初版本到修订本的修改痕迹,透露出不同思想、不同话语、不同语境在作家个体身上不断摩擦互动对话的历史症候,从而可以看出十七年时期思想、文化、精神、意识形态的动态位移过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叶,"话语分析"理论起源于美国,70年代末传人我国,迄今已拓展到了话语语言学、文艺学、传播学、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乃至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当代话语研究的对象和范嗣不断演化:微观上,逐渐由话语本体向话语生成的心理机制乃至人机对话延伸;宏观上,逐渐由话语本体拓展到了话语主体、话语能力、话语权利、话语文化、话语秩序等宏观的话语社会.今后我国的话语研究将继续呈现多视角、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整合态势,最终将促成综合性交叉学科--话语学的诞生,并可能导引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话语学专业或方向,催生出新的学科建制--话语学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是一本由理论织成的网,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从民族文学到神话学,从政治学到历史学,从地理学到语言学,开拓了思维,增加了学术深度,扩张了理论的想象力,开辟了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发展的新思路,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在总体思维的控制下,有可能陷入了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的陷阱,也有可能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走向非文学化和非历史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确立和提升中国式协商民主在世界民主体系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消除对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误读和误解、丰富和发展世界民主理论的需要;同时,不仅能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供支撑,也能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确立和提升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国际话语权有重要的基础,中国式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的一般性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中国式协商民主在与国际民主话语共通的基础上,还有特色鲜明的话语体系,它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历史影响和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根本影响综合作用下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伟大创造。进一步提升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国际话语权,需要构建系统的中国式协商民主话语体系,优化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话语环境,加强中国式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5.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葛底斯堡演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但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进行英汉语篇的对比分析还不多见。文章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经验功能、物性系统的过程,和参与者以及语态出发,对《葛底斯堡演说》及其三篇中译文进行比较研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的语篇分析在翻译研究方面的运用,目的在于通过对翻译作品进行语言分析,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为翻译研究拓展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操作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权利时代的背景下,国内的一些学者把源自国外的权利政治概念用来描述国际国内政治法律发展的新趋势.但是,何谓权利政治是-个仍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权利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人权理论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权利话语成为主流的政治话语,保障人权构成制度变革的重要目标,争取和维护民权的运动构成政治实践的新景象.为了避免不同范畴之间的混淆,必须把权利政治与民主、法治、宪政、有限政治等相关范畴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7.
Antithesis(对照)对文章的写作与欣赏有很大的帮助,这种修辞格可以从音位、词法、句法、语义和语篇等层面进行对比语言学分析,在阅读理解时能分别体会出不同的含义以及antithesis在中西宗教、政治、社会和教育等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作为责任大国走上了国际舞台,扩大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应对当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一种诉求。如何正确的定义国际话语权、运用有效途径获得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的主动权,是中国在建构责任大国身份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世界关注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理解。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听懂中国的话语,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与责任大国身份相适应的话语权,这也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政治语言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十分庞杂,此文试图对这类研究成果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对政治语言的各种研究可以大致地划归语言学或政治学的脉络。前者包括语用、语义、句法和篇章分析,后者属于对政治话语实践的传播或政治过程研究。对中国政治语言的研究在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维度都有值得深入的广阔空间。基本的缺陷在于,由于缺少历时性或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政治语言研究的参照系尚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