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时期汉语外来词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 ,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词 ,主要有音译词、意译词、音译兼意译词、音译加注词、借形词五种。外来词在新时期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音译词大量增加 ,字母词呈递增趋势 ,借用词缀孳生新词现象普遍 ,等义外来词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当代汉语外来词一词异名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当代汉语中外来语音译词与意译词共存的现象,指出来自港台的音译词与内地的意译词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港台音译词为汉语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为汉语词汇系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音译词,因其“舶来”形象与外来色彩,绝大多数要经过汉化和规范之后才能为汉语所接受。音译汉化有各种方式,是音译词规范的基础。因此,音译词进入汉语的基本路径是纯粹音译→音译汉化→音译规范→音译接受,但这一路径并不完全是线性地逐级递进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意译词和借形词的身份的确认,应该区别对待:那些被称作"仿译词"的,应当视作外来词,而那些纯意译词,则宜看作是本民族词;借形词的情形极为复杂,其中一部分是外来词,还有一部分实际上是汉民族传承词。音译词是层次最低的一种外来词,它们常常成为外来词定型过程中的初级形式、过渡形式。音译兼意译词则是一种集音译、意译于一身的外来词,个中蕴涵着译者的智慧和灵气,因而往往也成为外来词定型过程的终端。字母词同音译词类似,从理论上讲,应当也是外来词定型过程中属于过渡性质的一站。外来词的汉化现象既表现在词的语音形式上,也表现在词的结构和意义上,有时甚至表现在书写形式上。同汉语本民族词一样,汉语外来词也存在一个规范的问题,内容涉及读音的规范、构词方式的规范和书写形式的规范等。  相似文献   

5.
论霍译《红楼梦》宗教词汇翻译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克斯在《红楼梦》的宗教术语的翻译上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交际原则,即以读者为主,尽可能采用英语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材料进行翻译。霍克斯在不伤及原作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与目标读者缩短审美距离。对于宗教词汇首先采用了等效归化法;其次采用已为西方人熟悉接受的现有音译词,在某些不太为人所知的音译词之后,霍克斯叉加上注释;在无现有的可利用的材料的情况下,霍克斯采用意译、解释或省译的方式。在读者能理解的前提下,霍克斯也使用语意翻译法尽可能地传递了一些东方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新词语大词典》中的126个外来词进行分类和数据统计及同《现代汉语词典》的对照,分析了音译词数量多但运用却低于意译词的原因、汉语吸收外来词时要受到理据性制约的特点、同名译义现象和音节长短的取舍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外来词在汉语中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纵观历史,在汉语动态词汇库的进化中,母语同化外来语、意译排挤音译是主流;但在不少情况下,外语词异化了母语词,音译词淘汰了意译词,也是屡见不鲜的.前者反映出汉民族恪守传统的保守性和汉语强大的传统惯性,后者则映射出面对发展汉文化的宽容博大与汉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音译不仅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而且可以是语言修辞中常用、有效的手段。由于汉字同音字占优势,音译过程中汉字选择具有灵活性。音译词有赏心悦目、诙谐幽默、时尚洋气等修辞功能。纯音译词和谐音译词各具不同的修辞功能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乐山崖墓佛像与佛教传入乐山的史实基础上,列举并对比关于峨眉山佛教传入时间的几种观点,认为峨眉山佛教“东汉传入说”是正确的;峨眉山第一座寺庙建于东汉,但并非“普光殿”。同时分析了历史上人们硬要将峨眉山第一寺认定为普光殿、并将它和发现“佛光”的蒲公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在这一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与其它语言相比 ,汉语借词对原借词有较大的包容性 ,若音译与意译并存 ,大部分音译借词被意译词所取代 ,汉语借词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感染力 ,具有广告色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回鹘文《金光明经》是一部译自汉文的佛经,在译文中大量地使用了汉语借词。文章将以Ceval Kaya整理刊布的土耳其文版《回鹘文〈金光明经〉》为底本,运用译音对勘法,穷尽回鹘文《金光明经》中的汉语借词,通过汉语借词与回鹘文译音的对比,归纳汉语一回鹘语的对音规律。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建立回鹘语和汉语的语音对应关系,探讨回鹘语从汉语借词的途径和规律,而且也可以提供汉字音值的音韵学直接材料。  相似文献   

12.
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汉字与中国化佛教两要素涵化而成的“汉译佛教词语”,久为东亚各国所通用。在中国和日本,汉译佛教词语构成宗教、伦理、哲学等领域的中坚概念。汉译佛教词语藏于汉译佛典之中,其形成期相当于佛典汉译期,主要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汉译佛教词语在中日两国间的互动,则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相似文献   

13.
音译与一般翻译不同,它保留源语读音而不传达源语意义.音译词在汉译英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它创造了一种陌生的形式,使读者免受译语文化的干扰,再通过解释或注释等补偿手段,向译语读者输入源语文化信息.这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方法.然而,在译语文化中,音译词的作用是双重的.在保留和传播汉语文化的同时,它又对这个过程有所限制.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谨慎使用音译词.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吸收了234个源自英语的音译词。音译它们时还创造了58个新字,并给一些原有的汉字增加了新义、新音、新调。一些词已变成了十分活跃的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15.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进行了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包括成语.汉语佛教成语有多种来源,如佛教词语与汉语传统词汇的结合、梵文音译为主的佛教词语、汉地僧人的禅语等,其中佛教词语与汉语传统词汇的结合是主要的构成方式,包括佛教用语与汉语传统用语直接结合;汉语传统用语被赋予与佛教相关的新的意义;汉语固有词汇意译佛教梵语;汉语与佛教共有相同词汇相结合.梵语与汉语的融合,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吉林方言中满语词较多,包括地名、事物名、称谓以及常用口语词,以音译为主。当代社会,吉林方言满语词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或随客观事物的消失而消亡,或成为普通话词汇,或发生词义的变化。现存于吉林方言中的满语词仍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应当从语音形式、书写形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