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与"魏晋名士"的隐逸因由相似.科举时代文人通过"中隐",不弃仕宦,确保了魏晋时代门阀体制下类似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基础.较之"魏晋名士"纵心玄远以求永年,白居易倾心食禄关注现实.中国传统中庸哲学运用于隐逸行为上,体现为物质基础与身心自由兼而有之,是为科举体制下的次优选择.  相似文献   

2.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思想中明显地杂糅着儒、释、道色彩 ,因而也就构成了积极用世与消极退隐的矛盾性。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等因由 ,令其欲进不能 ,欲退不忍 ,后期终于选择了“中隐”之路。这条路使他免除苦厄 ,保全自我 ,同时也拓展了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中隐"是以庄子的逍遥人生为理念,远离政治斗争的遂性自由的生存哲学和方式,其核心是"适",在适性逍遥的前提下,再安排对社会、家庭、国家、民族的责任.这是一种强调个体生命高于一切的现代人本主义精神,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专制集权社会,这一思想是超前的.而且,其适性逍遥并不是其最终的目标,其最终的目标是以适性逍遥为保证,实现自己的自由自在的艺术创造.故白居易"中隐"对后世苏轼、明代三袁均有很大影响,但毕竟时代不同了,这种影响终于以浪漫精神衰退为特点走向另一种形态.  相似文献   

4.
丰富多彩的隐逸文化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隐居地域的变化不仅仅是外在处所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发生转型时士人们人格理想、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的转变。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隐于地方官)到以苏轼为代表的酒隐(吏隐)二者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后者对前者又有发展超越的突破,是中唐到北宋审美文化嬗变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隐逸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现象,对中国文学艺术及士人的心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呈现出多样形态。唐代诗人自居易将“中隐”作为晚年立身行事的准则,在大量闲适诗中表现出其中隐心态。在传统隐逸文化的背景下,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一种随遇而安、既求超脱之境又无法彻底超脱的并不纯粹的折中之举,但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之下又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白居易有关履道池台的诗看其中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履道池台既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亦是其精神的安稳栖息地.其有关履道池台的园林诗,细微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中隐"心态.借助园林物象设置,诗人营造出一方丰富的精神天地,透过园林物象,感受着无限灵动的宇宙世界,获得精神上的拓展和愉悦.诗人以幽深绝俗的心境观照园林自然,注重园林隐逸氛围的营造,创造幽深诗境,体味闲适意趣.晚年白居易的心态,反映出中唐以后文士们精神需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知足保和"已成了白居易明确的文化印记.但其实,自居易之"知足"更多表现在物质生活层面,他对其一生的政治理想其实有着强烈的"不足".忠州起复之后,其思想演变相当复杂而且时有反复.他在遭受了再次的政治挫折之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走向了"中隐"与"独善",但其内心始终没有放下"安人活国"、"兼济天下"的"功名"之想,表面上优游安闲、"省分知足",内心却是有着深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从小隐、大隐到中隐——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逸是中国士人心理—行为哲学的命题之一,也是士人内在价值取向与处世态度的外在表征。隐逸历经小隐、大隐到中隐的嬗变,三者有轩轾之别,高下之分。隐逸在其历时性演进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传统隐逸以道抗势的抗议精神,显示出隐逸精神化、世俗化的走向,反映了在世俗王权为代表的势统的挤压下士人持守的道统的不断整合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在贬谪江州以后的诗歌里存有三十多首有关笼禽意象的诗歌。在这些诗中,白居易将其遭贬视为鸟锁笼中,以笼禽意象来寄托他政治失意的苦闷与挣脱牢笼、向往自由的理想,寄蕴着诗人渴望归隐、摆脱桎梏的仕隐情怀。  相似文献   

10.
天隐是明末清初贵州佛教史上的一位著名禅师,然其生平事迹和临济法脉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结果,对天隐生平活动的路线图、临济法脉源流、开法凤冈中华山佛教的史实以及与黔东梵净山临济禅宗佛教的关系,一一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晚年一味独善其身,知足保和,提出中隐理论并以“似出复似处”的中隐模式庸俗地生活着。他消极的人生观表现为乐天知命、退守自持的儒家思想、老庄“知足止辱”、佛家色空观的杂糅。他晚年的效陶诗,究其精神实质来说并非积极意义上的学陶。陶渊明诗歌的“无我之境”和他伟大的人格是白居易效陶诗欲学而不能的。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毒隐翅虫亚科,膝角毒隐翅虫属的分类研究中,发现膝角毒隐翅虫属Ochthephilum与相关属隐毒隐翅虫属Cryptobium的相互关系不太明确.为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检视了本实验室标本.结果表明膝角毒隐翅虫属为隐毒隐翅虫属首异名,即膝角毒隐翅虫属为有效名.澄清了两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夙慕陶渊明为人”,其人格诗文亦深受其影响。考证其生平,他既受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精神感召,又不接受其贫寒困顿的一面。结合中唐社会倾向及自身实际状况,白居易创造性地提出了“中隐”理论,发展了自魏晋以来的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机抽取大学本科男女生各 2 0名 ,使用不同性别人物在攻击与被攻击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图片为实验材料 ,采用 2× 4× 2混合实验设计 ,研究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 :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实验性分离 ,支持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2 .在内隐社会认知中 ,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不存在性别差异 ;3.再次发现内隐认知态度 ;4 .内隐记忆无需有意注意参与  相似文献   

15.
犯罪隐案问题是当今司法研究领域的空白点.犯罪隐案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大量存在.其存在的形式可分绝对隐案、相对隐案和可疑隐案.分析隐案与明案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现阶段的隐案情况,旨在为我国的刑事司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唐时期,士人内敛化与精致化的心态,与"中隐"思想一起,促使安顿士人心灵的场所由山林和朝堂转向了园林,从而对园林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园林作为士人越来越重视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封闭狭小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壶中天地".在此背景下,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和"小园"实践,对后世园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朱熹生七十一年,五十年间历事四朝,有着坎坷曲折的入仕经历.又因其思想构成复杂,儒、佛、老皆有所影响,且受其"公体正用,体用如一"公正思想的影响,朱熹仕隐心态也较时人有所不同:在"达"与"穷"之变中追求"公"与"正"的实现,既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又有独善其身的修养;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坚持"公心""正理"的原则,而儒者情怀与佛老思想的出入亦深深影响其仕隐观念;在"进"与"退"的经历中,逐渐构建起其进尽人臣之责、退求一心之安的仕隐心态.  相似文献   

18.
在Banach空间中并在不具紧性的条件下,引入和研究了一类fuzzy多值隐拟变分包含及相应的fuzzy隐预解算子方程,借助预解算子技巧,建立了Banach空间中fuzzy多值隐拟变分包含与预解算子方程的等价性,得到了该类fuzzy多值隐拟变分包含的迭代算法与某些解的存在性定理及解的迭代逼近。  相似文献   

19.
宋代吏隐文化的繁荣是我国士人人生方式与态度发生重要转变的必然结果,是唐宋文化转型后士大夫主体关于"人之存在"的重新思考与深度探索,虽承继白居易中隐而来,但在精神境界与生命格局方面均超越白居易中隐而存在,这源于宋人坚韧的生命力量与广袤无垠的心灵世界。宋代吏隐文化包括如下两个维度的内容,一为仕与隐的圆通融合,一为艺术化的生命存在。前者是关乎人生价值的探讨反思,后者则具体为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日本江户诗坛受中国明代诗学影响深远,诗坛风尚之演变亦大体相同。为抗衡荻生徂徕古文辞派,江户中后期诗风转向清新性灵,力推中晚唐诗与宋诗,白居易作为理想型诗人之一备受青睐。释六如接受白诗于温和平易诗风中而自能用熟字以出新的特色,市河宽斋倡导白居易写自我真性情的诗歌风格,尾藤二洲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则体现在“以淡为奇”论,整个江户诗坛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集中体现在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