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评诗专著,钟嵘认为诗和文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强调诗吟咏性情的抒情功能。对于五言诗歌中的用事,钟嵘并非全然否定,而是针对齐梁时用事不当如同书抄的不良诗风,反对堆砌典故、好用新事,并提出"直寻"之法以矫其弊,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李白诗文与钟嵘〈诗品〉》的续编,着重分析李白全面接受钟嵘《诗品》的原因:(一)李白与钟嵘都是革新诗歌的有志之士;(二)二人以“兴寄”为中心的诗歌理论有一致之处;(三)李白为钟嵘所品诗的著名诗人的思想、道德、生活、创作所吸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发生在一个儒家诗教与其他亚文化形态诗学观念的张力场中。这种背景下的诗学是不能脱尽诗教思想的支配的。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的论诗范畴 ,但笔者认为 ,在钟嵘的诗学理论中所隐藏“诗教”思想是其理论的真正支点。无视此点 ,将导致对其诗学的误读。本文拟对钟嵘《诗品·晋阮步兵诗》条作出疏证 ,以证此论  相似文献   

4.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他在继承和批判以往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新见解,开创了注重审美的批评方法,认为诗应当风力和丹采相结合,在钟嵘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的"和谐"意识。在诗品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钟嵘的评诗标准。  相似文献   

5.
钟嵘和杜甫都重视诗之"法"与"神"。二人诗论在很多方面有着相通之处,但比之于《诗品》,杜甫的"法"、"神"之论则有着巨大的超越。杜甫诗论更多地体现出海涵宇宙的深广思想和对各种体式的欣赏与宽容。在诗之神化境界的创造观上,杜甫诗论也同样体现出与钟嵘的《诗品》的关联。飞动是杜甫所谓神化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杜甫对钟嵘主张清虚自然,富于生气的诗学思想的承接与张扬。  相似文献   

6.
清初诗论家陈祚明对《诗品》的批评存在鲜明的异质性。陈祚明反对钟嵘“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说法,认为钟嵘对陶渊明品第不当,对诗旨阐发不足。他认为潘胜于陆,陶诗可与杜诗并驾齐驱,陶诗亦有入世之意,不宜专以隐逸述陶诗之旨。钟嵘之所以强调传统,否定新变,是为了反对以沈约为首的声律论;陈祚明之所以主张溯唐诗之源,提倡“情为辞先”的诗学观,是为了折中调和明前后七子和竟陵派之弊。不同的诗学语境、批评目的,导致了“异质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正> 一无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钟嵘的《诗品》,都是在与时尚风行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为了回答理论和创作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严羽“妙悟”说的提出也是如此。两宋诗坛诚如严羽所批评:“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看到何处”(《沦浪诗话:诗辩》,以下凡引此书不再作注)。正是在这“诗道之重不幸”的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和《诗品》有相近的情感符号:声律、夸饰、事类;又有相异的运动结构:刘勰以总论一枢纽一割情析采构建著作理论体系,钟嵘以三篇序文和60篇评品文章构筑著作结构。同时,情感符号扣理论结构蕴含文艺家的审美人格:刘勰追求“重旨复意”之无我,钟嵘崇尚“无极动心”之无味。  相似文献   

9.
钟嵘《诗品》卷中引汤惠休语曰:“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延之)诗如错采镂金”。“清水芙蓉”、“错采镂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的理想。《诗品》则突出强调了那种芙蓉出水式的自然之美。这正如许文雨先生所概括的:“论域限以五言之目,评见则宗尚自然。”(《钟嵘诗品讲疏》p.9)。本文拟就钟嵘这种  相似文献   

10.
颜延之在魏晋南北朝诗人中,自来被称为大家。沈约《宋书·颜延之传》即已指出:“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他的诗以用典繁多著称于世。钟嵘《诗品》评其诗曰“喜用古事”,宋人张戒也指出:“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见《岁寒堂诗话》)我们今天就颜延之存诗进行考察,认为钟张二  相似文献   

11.
曹操作为建安文坛和建安风骨的典型代表,其文学成就被后世所认可。然钟嵘《诗品》却将其列为下品,引发后代诗评家的许多争论。本文认为钟嵘在"风力"与"丹采"二者之中更重视后者,曹操诗却不符合这一标准;钟嵘评诗"止乎五言",而曹操诗歌成就主要在四言诗;曹操五言诗均属乐府诗,尚属"汉音",不是钟嵘关注的文人五言徒诗;后代对曹操的接受是一种非纯文学的接受,曹操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从事文学创作,其文才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政事所掩,这也是其文学家身份并不为钟嵘所充分重视的一个原因;后代对曹操诗的等级品评有非议的属于少数,从而也反证钟嵘的品评在当时及后世批评家眼里是受到认可的。  相似文献   

12.
<诗品平议>是陈衍专论钟嵘<诗品>的著作.陈衍对于<诗品>以批驳为主,眼光挑剔.究其原因,陈衍是在以"学人之诗"思想衡评"诗人之诗"之论.<诗品平议>是陈衍"学人之诗"诗学思想的一次评论实践,浸染了清末学术风气,也体现了陈衍自己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二题谢文学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但迄今对《诗品》的名称、《诗品·序》的位置及其写作年代等问题,还存在若分歧,这里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诗品》名称者隋人刘善经《四声指归少云。领川什殊之作《诗评》,科简次第,让其工林....  相似文献   

14.
钟嵘论诗,提倡“滋味”说。他认为诗歌应当有“滋味”,“使人味之,亹亹不倦”,“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歌最高的境界,“是诗之至也”。诗的“滋味”是什么?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相似文献   

15.
齐梁时代,玄言诗、事类诗、永明诗风靡一时。针对这三种不良诗风,钟嵘(公元468——518年)提出了“滋味说”,作为诗歌的批评标准。本文对“滋味说”的意蕴、特征和理论价值展开讨论。 一、滋味说的意蕴 目前,学术界对于滋味说的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滋味说属于艺术技巧; 第二种观点认为滋味说属于情味;  相似文献   

16.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是据刘歆《七略》改写而成。《艺文志.诗赋略》前三种的分类标准,旧说纷纭,皆不可通。《汉书.古今人表》九品论人,《诗赋略》亦用此法论赋,赋之前三种即上、中、下三品,以赋家的成就高低来划分。钟嵘《诗品》以三品论诗,实渊源于此。  相似文献   

18.
前人多笼统言说《韩诗外传》与《荀子》之间的诗学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以《韩诗外传》和《荀子》所用之“诗”较多相同为证据,推论二者在《诗》传上之关系等问题。而通过对《苟子》与《韩诗外传》在同一语境下用《诗》情况的微观考察可见,《韩诗外传》用《诗》与《荀子》大异而小同。同时,就著作目的而言,《荀子》为立说而用《诗》,《韩诗外传》为解诗而引事、引理。而就具体每一处用《诗》来说,《韩诗外传》与《荀子》类似,体现出以诗证事、以诗证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皎然认为钟嵘缺乏史识,又不是诗人,因而不具备批评家的资格.究其原因,乃在于他们的学养渊源有根本的分野,表现在诗学观念上,则是对诗与学、诗与理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论厉鹗的诗     
厉鹗是雍乾间以诗而名的学人。他的诗歌喜用典故,尤喜用宋人笔记中之偏事僻典,遣词造句也刻意生涩炫博。厉鹗资书以为诗,其诗显得生、僻、怪、碎,与清代学人诗本经史,引学术入诗的诗学风范有点不同。他后面的诗人惩于厉鹗的堆砌琐碎,于是偏向于以专门之学入诗,特别是以乾嘉学人擅长的金石考据入诗,翁方纲等人的诗歌代表着厉鹗以后乾嘉诗坛学问化的主要衍变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