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晋克俭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1):128-130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在我国广为流传。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苗岭梁祝歌》就是在湘西、黔东北苗岭山寨传唱着的汉族题材的叙事长歌。它在体裁、人物刻画、语言及习俗方面独具民族特色。它在苗族地区的传播及变异有其特有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晋克俭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1)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在我国广为流传。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苗岭梁祝歌》[1]就是在湘西、黔东北苗岭山寨传唱着的汉族题材的叙事长歌。它在体裁、人物刻画、语言及习俗方面独具民族特色。它在苗族地区的传播及变异有其特有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4.
李申曦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66-69
元杂剧包公戏塑造的包公为元代所独有,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其背后又有独特的成因。考察现存元代包公
戏,包公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因为元代剧作家对包公性格的刻画综合史料记载,并且在戏剧创作中将包公赋予了审鬼通神的能
力,剧中包公机智权变,善用智谋,在塑造包公时的戏剧安排也遵循一定的程式。 相似文献
5.
李珂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6):111-114
时尚新词语的变异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和条件;求新求奇的心理追求、高效简洁交际方式的需要、方言媒体的影响及英语的仿拟与混用是产生时尚新词语的重要动因;通过对时尚新词语的引导和规范,可以促进语言文字的创新和发展,有力地推动语文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曹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3):129-133
构成包公现象的核心部分 ,是包拯将传统儒家人格理想人生化而形成的自身素质。北宋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君臣际遇及政治生涯 ,是这一核心部分得以展开的基础与条件。宋代吏治与监司制度的特殊性 ,又助长了包公现象的成熟。此现象投射到文学中 ,便在通俗文学上形成了一个开放性文学展现过程。其根因在于士人传统的清官政治理想 ,以及平民百姓崇尚清官品格的审美期待 ,包公现象的形成及在通俗文学上的展开 ,体现并印证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某些特定规律。 相似文献
7.
余云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9-14
重庆有一个密集的建文帝传说带,凑聚于沙坪坝区磁器口、渝北区、长寿区、南岸区、北碚区。中国有一个建文帝传说圈,涵盖鄂、黔、滇、桂、苏、蜀、秦、豫等省区,密集于西南和南方。渝市建文帝传说带处在中国建文帝传说圈的中心;乌江流域是连接重庆建文帝传说带与西南和南方建文帝传说圈的主要孔道。当清初他处建文帝传说诞生之际,重庆由于战乱直到清代中期人口恢复生机之后同类传说姗姗来迟。历史上有一些规律:一是群山耸峙怀抱的重庆常常是战败者的乐园,二是败北帝王多“立地成佛”。建文帝传说“核”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9.
李永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5):112-117
为了探究包公故事在民间传播的模式及特征,采用了文献梳理、归纳、统计等方法,结论认为以包公为中心对众多故事的改编、附会与整合,包公故事不断被改编以建构"新内容"。包公在不同时代"接力式"的传播中为实现叙事的话语参与,减少传播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增殖以参与价值建构,也存在着与谣言传播类似的传播特征:受省略或空变、加强、泛化、超细节化、合理化等传播规律支配。源故事中不合理的生活逻辑细节在传播过程中将不断寻求合理化。包公故事的传播揭示出"公共知识"的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园园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29
在《玎玎珰珰盆儿鬼》这部戏里,包待制在自我介绍时的"法正天心顺,伦清世俗淳。笔题忠孝子,剑斩不平人"道出了一位清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清官的心声。元杂剧包公戏所表现的清官文化主要是借塑造包公这个清官形象反映出来的。包公这个清官形象从产生到发展,直到元代成熟定型的一系列过程,以及元杂剧包公戏作家显露出的清官思想,这些都呈现阶段性特点而且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元杂剧包公戏中的清官形象,是剧作家们清官思想的体现,是借古喻今,彰显社会现实的利器。其表现出的清官文化更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意义,值得我们重点探究。 相似文献
11.
鲁业华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44-46
包公是合肥市的重要名片之一,介绍元杂剧中《智赚生金阁》、《智斩鲁斋郎》、《智赚灰阑记》等几个包公剧,从中不难看出包公的胆识与智慧。借鉴包公,我们可以得到鞭策与激励。 相似文献
12.
彭建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称谓语在日常交际中普遍使用,恰当地使用称谓语是交际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汉语称谓系统的多样化和多变性是产生称谓变异的主要动因。称谓变异的主要表现方式包括自称变异、对称变异和叙称变异等。此类称谓变异的语用机理可以在语用顺应论框架内得到进一步的描述和阐释。了解汉语称谓的变异性问题有助于我们准确和恰当地运用称谓语,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终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相似文献
13.
彭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96-101
从客观对象的复杂多维,量词自身所具备的数量繁多、附加色彩浓、模糊性强、空间性足等特点分析现代汉语量词变异搭配,并从汉字的特点,汉语的语言类型学特点,汉民族的思维、认知特点等多个视角出发来探索这一变异搭配的动因。量词变异搭配是对字、词、句,思维方式,文化心理,认知和语言类型等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下促成的言语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4.
刘守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6-18
董永传说并非真实的历史记述,而是一件属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精品。由于其最先出自《孝子传》,后人便将董永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看待。孝感之名因董永故事在居民的文化生活和孝行实践中的牢固扎根而彰显于世。在强劲实施非遗保护文化工程的当代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年生活史的民间文化经典,将更显辉煌。 相似文献
15.
李建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1)
关汉卿作为包公戏的开拓人,他至少在三个方面对以后的包公戏定下了基调:在题材上注重市民日常生活的开掘,注重描写百姓在权豪恶霸凌辱下的痛苦;在人物塑造上,他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清官能吏的代表人物包公,着力刻画他巧用智谋惩恶扬善;在悲剧审美趣味上,大团圆结局总有一种缺憾,并反映民众一相情愿的天理力量,是一种苦涩的大团圆。 相似文献
16.
何峰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87-90
调研分析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同时与其他省市作了横向比较,进而提出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哪些拓展空间和现实选择,并就如何打造以包公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城市,使合肥尽快跻身于全国旅游名城、文化大市行列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神”到“人”——浅析《龙图公案》和《三侠五义》中包公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畅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2):103-106
包公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代表,包公故事也是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演绎的资源。关于包公的故事有两部集大成式的作品,即明万历年间的《龙图公案》和清光绪年间的《三侠五义》。研究者一般认为从《龙图公案》到《三侠五义》,包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清官”到“忠臣”的演变。其实两部作品对包公形象塑造的不同之处不能仅仅只定位于“清官———忠臣”,由“神化”到“人化”更能准确地表述包公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宋成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46-48
元代统治阶级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政策;贪官污吏,循私枉法,制造了无数冤狱;权豪势要恃强凌弱,为所欲为。当时的百姓就成了直接的受害者。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社会里,人民渴望出现清官为自己伸张正义,惩恶扬善。适应这种需要,元代出现了包公戏。这些包公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愿和爱憎,有着很强的现实精神和人民性,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包公文学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之中的主体精神实践产物,其所内蕴的道德理性经由文学阐释,本然地激发起深植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主体德性的普遍呼应。包公文学经由阐释而来的意义生成性,促使在历史传统中彼此相连的阐释主体克服自身的个体性,彼此联结而成建立于意义联系之上的理解共同体。包公文学的发生是一种表达集体意志的意义生成事件,社会大众不再是以个体,而是以意义共同体的形式完成了集体性伦理意志表达。因着共通性的阐释前结构的建构,包公文学所内蕴的道德理性与社会个体本质力量深切对应,由统一的阐释机制所支配的,生产者、文本与阐释者于其中交融共生、协调共通的阐释共同体由此确立,并因之锚定了包公文学建构社会意义空间的伦理形塑面向。 相似文献
20.
李云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2):41-43
民间创作并流传的屈原传说具有内容丰富性、形象平民化和浓厚的理想化色彩的特点 ,这些传说凝聚了湖湘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评价。有关屈原的传说是在湖湘特点的民俗活动中传承并扩布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