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化”这个译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异化”作为哲学概念创始于黑格尔 ,继承于费尔巴哈 ,完成于马克思。这一概念的德语译名于 1963年传入中国 ,当时的释义基本正确 ;而 80年代初那场关于“异化”问题的大讨论刚方兴未艾就中断了 ,实为遗憾  相似文献   

2.
誉为国之瑰宝和神品的《清明上河图》,其艺术价值、史价值、社会价值等享誉海内外.上世纪90年代初动工建的“开封清明上河园”,就是依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立意、构图和风格设计、建造的.目前已成为经济效益、社效益显著的“中州名园”.“清园”的设计、建造过程是《图》的物化与景观化过程,其中体现出大量的艺术创意和术手法.  相似文献   

3.
形象思维观点最早来源于俄国,1930年代传入中国。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和从1978年到1985年,形象思维两度在中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与中国1949年以后的意识形态建构的任务和几十年间的社会政治状况以及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总体发展联系在一起。前一次讨论对美的本质起了平衡作用,后一次讨论引发了新一轮的美学热。自从1985年以后,对形象思维的讨论走向低潮,但这一讨论却化身为文艺心理学、文学人类学研究和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研究。作者认为,以上几个途径都是形象思维的积极的发展,值得肯定,但是,认识论上的经验的和符号的态度,可以提供更多的启示。对艺术特征的理解,曾经经历了是认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不是认识这三个阶段,我们需要有第四阶段的理解,这第四阶段的核心,可以概括成一句话:还是认识。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初,我国哲学战线上曾就“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进行过热烈地讨论。讨论伊始,是围绕着如何正确理解和完整表达辩证法的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问题而展开的。双方相互诘辩,持之有故,发人深思。这场讨论参加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为我国哲学界多少年来所罕见,很有一种严肃活泼的学术民主气氛,出现了哲学繁荣的喜人景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生观问题,人生哲学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国文化史上"人"的问题的凸显,既是"救亡图存"实践的当然结果,也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必然。钱穆早年主要从事历史研究,对于文化问题的集中讨论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50年代始有讨论人生的专著问世,但是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却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  相似文献   

6.
一20年代初,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源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范畴诞生不久,异国就开始了对它的译介和评论。40年代后,国外汉学家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上,开始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50年代到60年代初,国外对中国现...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我国经济、哲学、历史等学术领域,曾围绕上海社会科学工作者李平心同志关于生产力性质问题的主要论点,开展过一场讨论。这场讨论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问题。焦点是生产力有没有内部矛盾和动力?政治经济学要不要研究生产力?对此,平心及其为数不多的支持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参加讨论的大多数文章则基本上(或实际上)持否定态度。现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终于冲破了极左思潮的羁绊,正在  相似文献   

8.
<正> 最近两三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进一步展开了讨论。从讨论进展的情况看,分歧各方都承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公社的论述是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依据。但是,对于马、恩研究农村公社的出发点以及他们对农村公社认识的发展过程,各家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鉴于此,笔者拟就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公社论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意见。马、恩对农村公社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分别止于他们逝世的前夕,历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期刊,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使命,它既是一种精神产品,又是一种物质产品;既是思想舆论的阵地,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期刊既要产生社会效益,又要产生经济效益。 在办刊实践中使我们认识到,期刊除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外,还应该有第三种效益,即人才效益。就是期刊社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自觉加强队伍建设,下气力培养和造就各种专业人才,将人才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效益优势。 一、人才效益是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不是与其“即时批评”的发生结伴而行的产物,而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被“学科化”的进程中逐步完成了其“历史形态”的塑形.。半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可视为第三阶段;80年代末至今属于第四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时段划分、经典指认、现象选择、历史叙述等方面,不仅与时代的修辞语境关系密切,而且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复杂变化的典型“镜像”。  相似文献   

11.
李泽厚的美学历程是一个“人”的历程,是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时代进行展现和思考“人”的历程。五六十年代,“人”是社会的人和实践的“人”;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人”是实践的“人”和主体的“人”;80年代中期以后,是从“新感性”的“人”到“情感本体”的“人”。李泽厚以自己的理论个性,回答时代的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12.
生态经济效益的一般概念在社会经济领域中考察效益,都具有经济性。从纵向看,有社会的经济效益,部门、地区的经济效益,单位的经济效益,个人的经济效益等;从横向看,有生产领域(包括流通、分配、消费)的经济效益(通称为经济益效),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即生态经济效益),人口经济效益,科技经济效益等。本文是与生产领域相联系来讨论生态经济效益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取得这种效益的。  相似文献   

13.
庄平勇 《东南学术》2011,(1):240-248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经济建设的主导权掌握在蒋介石手中,60年代末、70年代初直至80年代末,即蒋经国自接任"行政院"院长以来,致力于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台湾经济跨越式发展,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蒋经国年代"是台湾走向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时期。本文拟结合实践与结果的考察,对蒋经国"台湾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道主义、人性论在中国就失去了自身的合法地位,被视为反马克思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屡遭批判。60年代初,曾经对巴人(王任叔)的人性论思想进行过有组织的批判,接着又有对“苏联修正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大规模批判。主张人道主义的文学家、哲学家都噤若寒蝉,大部分人则是远离人性、人情、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学”概念出现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广泛流行于80年代之后。对“敦煌文学”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一个过程,最新的界定虽较好,但仍需继续完善。另外,本文还简要地论述了敦煌文学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自60年代始,亚洲的新加坡、南朝鲜、香港和台湾,4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出口贸易大幅度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不少提高,出现了所谓“经济奇迹”。到80年代初,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从而跻身于  相似文献   

17.
颜丽  周洁 《齐鲁学刊》2008,(3):132-135
汉语"连动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是模仿描写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廓清概念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多元研究时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的是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着重讨论收益中的非量化内涵的两对关系,以此来说明高等教育的收益特征及其丰富关系。一对关系是收益效果领域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另一对关系是获得效益的对象中的个人效益和社会(区)效益关系。高等教育受益者首先是受高等教育者个人,个人效益实现之时,即开始对社区产生效益;社区有了效益,就可能对个人的效益产生持续促进的作用。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是通过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实践来完成的。虽然受教育者从事的某项工作可以划归于经济部门或社会部门,但实际产生的作用却不会分得那么清楚,可以是以经济或社会为主,但绝不只是经济或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董上德 《学术研究》2000,(2):115-117
刘逸生先生在 6 0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这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唐诗普及读本 ,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流畅优美的文笔、细致独到的分析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犹记得 ,笔者在 70年代初那“书荒”的年代 ,偶然从别人手里借得一册《唐诗小札》 ,书页已经变黄了 ,但拿起来就不忍释手 ;那时曾翻阅过一部名为《唐代诗歌》的专著 ,可是由于学历有限 ,不大能读懂。而刘先生的“小札” ,是真能让人读进去的。可以说 ,笔者接触唐诗 ,就是从“小札”开始的。继《唐诗小札》之后 ,刘先生于 80年代初出版了《宋词小札》。那时 ,笔者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20.
在“八五”期间以至整个90年代,经济效益问题又一次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国务院决定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重点强调了效益与质量的问题。这样看来,进一步探讨经济效益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效益与质量的内在关系,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