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柴玲玲 《社科纵横》2006,21(7):160-161
家庭教育是儿童人格模型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克服当前家庭教育中的种种误区,以爱心和耐心构建起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重视家教中的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2.
基于江苏高校317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考查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公益人格迫切需要加强培育.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的性别和专业差异不显著,一年级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显著低于其他高年级大学生,不同奖学金经历、实习经历以及公益活动经历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的影响没有统计意义,创业教育和角色榜样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曾几何时,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大多来自破碎家庭和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阶层;可现在,这类患者却常常出自富有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尚属稳定的家庭。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权威型”家庭的特点、动态和如何解决这类家庭的“疾病”问题。一、“权威型”人格与“权威型”家庭关于“权威型”人格的基本特点,最初是由阿多诺在《权威型人格》这本手册中提出来的。此后,其他人又进一步对权威型人格作了界定。概括各种著作中的观点,“权威型”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从下列四方面去认识:(1)权力导向;(2)对分歧见;(3)情感和智力僵化刻板;(4)服从权威。下面就分别来解释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时代价值,现实和历史交融的情景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个体情感空间的主体构建和客体交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空间。因此,立足于《这边风景》中个体范式的情感转变,将个体情感和民族精神熔铸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贯彻落实到现实个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范式传承中,进而实现主客体间以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价值意蕴、逻辑关联、广阔平台和实践路向等认同基础上的个体情感、民族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双向互动。在情感认知、价值判断、行为准则和精神传承等维度交织交融的基础上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内在机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坚定内燃力。  相似文献   

5.
叶丽凤 《生存》2020,(7):0096-0096
在新课改背景下,情感教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运用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同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所以在本文当中,我们针对语文情感教育的当前情况做了相关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全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 ,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 ,根据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以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主要人格发展缺陷 ,采取有效的措施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近年来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象,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对青少年加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倡导家长、学校、社会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走好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8.
消费主义时代美育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以培养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而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标志是人格发展上的和谐.和谐人格由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和真善美相谐的道德人格两个层面构成,二者的统一是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当前,西方消费主义所蕴涵的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取向,造成了大学生心理结构要素中实用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和感性因素的畸形发展,使大学生的内在自我与心理人格和谐遭到严重破坏;其自我中心主义本质及所倡导的"符号消费"观念,对大学生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所形成的道德人格和谐造成了强烈冲击.为此,高等学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美育作为一种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以塑造健全完满的人性与和谐的人格为终极目的,并全面渗透于德育、智育之中,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及和谐人格建构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基本范畴,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八荣八耻”的精辟概括廓清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唯理智教育,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情绪状态,是一种促进学生心理平衡、保持良好心态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大学生群体的情感尤为丰富、深刻,高校情感教育的侧重点和目标建构应在于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断促进学生人性的完满和人格境界的提升。情感教育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其理念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语文作为学生最早接触的学科,不但承载着教书的职责而且还具有育人的使命,对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引导意义。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形成其完整的人格的重要部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获得更多体悟,提升学生对于情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部分机器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希望能够给语文教学及情感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提供了一种经典的分析视角。本文在简要介绍自我同一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自我意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和特点,并提出了该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健全人格就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应把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作为它的核心目标。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自我教育,发挥教师的为人师表作用,必须因人施教。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甘肃省的176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主要有:安全感的需求、亲情的需求、与同辈群体平等交往的需求、表扬和鼓励的需求、自主成长的需求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需要加强亲子互动,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加强学校的建设,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吸纳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互联网时代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文化,它具有虚拟性、衍生性、开放性、极端性、难控性等特征。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双向的。为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政府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要自觉养成文明上网习惯、增强思想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从国际组织法的角度来说,《东盟宪章》正式签订,赋予了东盟这一国际组织以法律地位,还对成员国具有拘束力,同时使东盟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原则,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区域性组织,从而改变了它长期没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状态,对加强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殷晓燕  刘杰 《社科纵横》2009,(9):157-158,169
美育是以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美学理论教育等为桥梁,以铸造人的完美人格为核心目标,以人的全面能力发展和自主性、创造性能力培养为旨归,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终极追求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美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并且与德育、智育密切相关。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会越来越体会到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与意义的巨大。  相似文献   

18.
王暾 《生存》2020,(5):0219-0220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不断落实,情感教育已成为小学班主任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实施情感教育对构建师生良好关系,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情感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情感教育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可行性措施,为其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一是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对不在学校、无职业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各类重点青少年群体进行摸底排查并逐人建立档案。通过走访家庭、学校、街道及监所等方式,全面摸清重点青少年底数,掌握其家庭状况、受教育情况、现实表现和违法犯罪情况等。二是加强流浪乞讨未成年入社会救助和管理。进一步做好街头流  相似文献   

20.
程华  黄楚瑜 《探求》2023,(6):78-86
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党史教育研究主要以内地青少年为对象,香港青少年群体出现的红色记忆不够强的现实困境,对形塑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造成较大挑战。基于此,本文探讨通过声音、图像等符号唤起“集体红色记忆”,以历史情节的刻画与人物塑造建构、共享记忆情感链接,以行为参与、场域复归、话语沟通刻写记忆,进而培育和建构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