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学界对“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地研究,涉及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以及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研究等方面。然而,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研究成果同质化突出、深度性不够;研究成果偏重形而上、操作性不强;研究成果偏重一般性、特殊性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3.
4.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与创新精准扶贫领域的廉政建设,对推动与保障贫困地区尽快“真脱贫,脱真贫”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新时代精准扶贫领域的廉政建设应坚持科学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原则,树立大数据思维,运用数字化技术,施行“铁笼”治理价值导向,突出“铁腕”目标价值导向,构建功能性更强的权力规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完善“互联网+廉政”工作平台,走智能廉政建设之路,形成精准扶贫领域公正廉明的政治生态,改进廉政建设与治理,保障精准扶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进行思想引领、行为塑造的关键课程,“四史”教育是实现思想引领的重要途径。从前提和过程来看,“四史”教育要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精准思维与协同机制是重要的理念基础与行动策略。只有运用精准思维对融入需求进行精准识别与把握,对融入资源进行精准透视与解读,才能确保“四史”资源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前提保障。而在融入过程中,教学的内容结构、方法体系和相关主体的衔接匹配与合作联动,是保证“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行动策略。即要努力做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四史”之间的协调融通、“四史”在各门思政课中的融合互补,以及融入思政课的“四史”的大中小学段的衔接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思政课专任教师、学科专家、辅导员、管理者、学生、校外实践导师等校内外多元主体的沟通、合作、联动。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需要不断将法治社会建设目标融入高校的思政课堂中,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法治教育与德育的目标。将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法思想中,具有德育的意义。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应将法治要求与德育作为核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思政课的教学结构。在实施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的一环,提升教师的法律道德素养,培育具备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也是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话语身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主体话语与身份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话语身份主体的内在规定与外在阐释、结构的宏观主导与微观参与、定位的个体独立与群体归属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身份的生成提供了学理依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身份建构,有赖于知识传播与价值导向、资源调控与启发教育、行为规范和伦理评价等功能的集体发力,也需要借助“排头兵”式预设策略、“放大镜”式凸显策略、“圈内人”式移情策略、“显微镜”式评价策略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阵地。高校和思政教师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任务目标,科学把握思政课程的改革方向与创新原则,树牢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教材体系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建立传统课堂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教学阵地,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流程,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格局,以"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发力、联动同行、融合发展,是高校实现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有效路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必然选择。深入开展融合发展工作,必须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教师间深度合作,形成协同效应,还要有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为推进思政课创新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应该立足于思政课之“大”,从“大”的站位上阐释“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分析“大思政课”的目标和条件以及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找准“大思政课”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现代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增加制度保障等途径推动“大思政课善用之”目标实现,对深化思政课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依托教育大数据构建服务于高校精准思政工作的学生画像方法,提出了学生画像的数据资源内容、分级标签体系和模型建立方法.探索聚类分析方法、离群分析方法、关联分析方法在精准思政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大学生个性分析画像、精细化思政宣教画像、孤僻行为地图画像、大学生学业预警画像、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画像、网络成瘾矫正策略画像及其精准思政工作路径.总结精准思政工作模式的关键环节和技术伦理,提出了数据资源建设、深度画像开发、工作实践路径、思政技术伦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正确的办学方向、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而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却面临着众多挑战:思政教育与教育思政的内涵之拷问、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迷惑、教学实践与评价机制建构之迷途。研究结合新时代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多元文化等语境,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完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系统工程,从而突破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出现的诸多困境,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战略层面、政治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高校思政智库智库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在国际影响力、决策咨政力、人才胜任力、系统协同力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加强高校思政智库精准化人才引育机制建设,目的是在人才的引、育、用、惠等方面开展精准施策,做到不拘一格、多方联动、知人善任、识才尊贤,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滴灌、精准投放、精准优化的方式,精准提升高校思政智库人才的理论输出力、科学决断力、心灵感召力和话语引导力,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送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智库人才。  相似文献   

15.
“讲道理”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依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可分为“以论说理”“以行见理”“以事析理”“以境释理”四个维度,四者分别侧重关涉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以论说理”充分关注教师主体“论”的能动性;“以行见理”重点激发教育客体行动实践的自目的性;“以事析理”侧重发挥介体“事”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以境释理”主要突出教学场域的思想影响与转化功能。四个维度统一于思政课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思政课教学过程规律,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助力思政课培育“四有”新人的新时代使命的高质量达成。  相似文献   

16.
纪律规矩和法律制度是社会行为规则和大学校园运行保障,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石。要聚焦精准识别防范违纪违法风险,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纪律法制教育精准化的内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破解对内容掌握不牢、对危害剖析不深、对行为引领不强的问题,建立大学生违纪违法风险地图,精准呈现违纪违法风险的时段分布、领域分布、场景分布。要通过学生公约和遵纪守法应知应会清单、违纪违法风险防范清单,增强前瞻性、实操性、实效性,精准做到因时施教、因事施教、因势施教,使纪律法制教育精确到时段、精细到领域、精实到场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著述颇丰,学者们主要从意识形态、话语权、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三个维度来对其概念进行深入界定。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入手,在较为详尽地分析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国家战略对策和具体实施方法为视角,颇具深度地阐释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路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成果存在不足,一方面理论创新速度跟不上时代步伐和人们需要,另一方面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的效果不太显著。在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科学评析的基础上,可以从跨学科研究、借鉴国外现有实证数据、总结话语对象框架、吸取国外经验与教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升国际话语权、分层次构建等方面来布局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也科学指明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五个必由之路”在对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回应中,引领新时代中国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高校思政课要深度阐述“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论内涵,深刻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意义。高校思政课既要结合新时代的丰富实践,讲好“五个必由之路”的中国故事,也要加强理论阐释,讲好“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逻辑,以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19.
“大思政课”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价值追求,为新时代讲好思政课提供了崭新视野,拓展了有效路径,成为全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就要把握“大思政课”的整体性思维,系统全面认识“大思政课”的意义,既重视大思政课对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又重视其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要凸显教育场域的广阔性,让学校小世界回归社会生活;要实现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教育共同体。新时代“大思政课”更要突出实践性品格,与现实相结合,立足于社会背景与时代发展,把“抗疫斗争”“脱贫攻坚”“时代英雄”等现实教育素材融入课程教学,并善用红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实践进行实践教学,扩容学校思政小课堂,构建新时代社会大课堂,在社会生活中讲好思政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