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唐皇朝为了有效地控制治下的人民,以保证其赋役征发的来源,通过完整而严密的籍帐制度、“五保”制度将民户牢固地控制起来,并以种种严格的法令条文限制人民的迁移,因而原则上民户的自发迁移乃是非法的行为。只是在法令特定的范围内,可作有条件的迁移。 《大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载唐令有云:“乐住之制,居狭乡者,听其从宽,居远者,听其从近,居轻役之地者,听其从重。” 相似文献
2.
3.
5.
6.
战国中期以后,秦国要统一六国,必须解决好"富国强兵""君臣关系"以及"政权运作"等三个重大问题。秦国通过吸收和整合诸子学派中的相关学说,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效地解决了国富兵强、君臣关系以及政权运转等重大问题,推动了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民国元年唐绍仪内阁是中国推翻封建帝制后根据《临时约法》组成的共和国第一届内阁.由于唐内阁存在时间不长,政绩不彰,因此历来对它的评价也不高.从唐内阁成立的政治环境与组建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的责任内阁,实际上是经过协商形成的混合型内阁,主导权操在极权主义者袁世凯手中,内阁成立伊始,便面临种种矛盾并且不被列强所看好.尽管唐绍仅曾是袁世凯的亲信,且因热衷于共和而被南方革命党人所接受,就其政治历练与交通系背景来说,也具有一定优势,是一个合适的总理人选.但他终为袁氏所摈弃,施用种种手段,摧垮了唐内阁.唐绍仪内阁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唐氏有其内阁人事制度的原则与新政权内政外交的抱负;内阁组建后亦承续南京临时政府的建政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唐内阁的各项政策,形格势禁,未能有所展布,但唐氏本人促成南北统一、希望促进孙袁合作,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的愿望,还是应当肯定的.唐内阁是近代中国民主宪政从理念进入实践的最初尝试,大力推动了民初的宪政建设,在中国近代宪政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应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西汉武帝时的董仲舒,哀帝时的师丹、孔光、何武都先后提出限田建议,后者还制订了具体的措施,但限田主要见于武帝以及昭宣时期,不过,这三代未能见于土地法令条文,而是通过设置刺史、算缗告缗,特别是徙陵政策予以贯彻实行的。以下重点论述一下武帝时期的限田与徙陵政策的关系,兼论汉初与汉末的土地政策。 相似文献
9.
10.
西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民族关系问题成为西晋政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一时代,邓艾、傅玄、郭钦和江统都提出了“徙戎”理论,即试图通过胡汉分治化解民族矛盾,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但这种“徙戎”理论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其原因固有多端,但综合来看实由民族融合大势使然. 相似文献
11.
12.
13.
民本位与官本位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认为 :民本不是要民自己起来当主人 ,而是要求君与官要以民为本 ,这实际上不是提高民的地位 ,而是在抬高君与官的地位 ;民本中的民并不是与官一样具有相同理性、德性的人 ,而是有待君与官去教化的“愚”者。这种“以吏为师”的传统 ,实际上是使官占有了话语霸权 ,使官成为道德的楷模 ;民本中的“民”只是一个抽象的整体 ,而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抽象的民贵官贱改变不了具体的官贵民贱。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 ,民本位是虚的 ,官本位才是实的。民本位冲破不了官本位藩篱 ,甚至强化了官本位。要消除官本位 ,不能重弹民本的老调 ,而应该在制度和舆论上保障和倡导公民权 ,反对任何特权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期,而这一高潮期是在两股徙民浪潮的共同推动下出现的。一方面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所谓"胡汉融合";另一方面,随着中原汉族政权的式微,中原汉人南迁,江汉、江淮一带蛮族乘势北徙,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中原部分地区出现了"蛮汉融合"。南北方诸少数民族从不同方向推动着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与发展,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为"中华一体"观念的形成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共同促使繁荣的隋唐文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16.
上海民信局产生后,逐步实现了上海境内由点到面的覆盖.五口通商后,上海商业渐趋繁荣,各地民信局争相在此设立总局或总办事处,上海遂成为全国民信局的总枢纽.上海民信局在基本业务和经营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民信局并无二致,但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民信局数量居全国之冠,办理发行任务,业务范围拓展到了国外等;后国民信局自身的缺陷,以及邮政当局的排挤和压制,民信局逐渐走向衰亡.虽然以上海为首的全国民信局采取了请愿、行政诉讼等方式进行抵抗,但都以失败告终,上海民信局终究难逃罢废厄运.然而,民信局的热情服务理念以及民信局抱团、联合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现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
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 相似文献
20.
秦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为我国一个较为完备的地域生活形态和地域文化形态,无论其自身结构的完整和典型,发育的完善和成熟,历史积累的深沉厚实,或是在国家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在民族文化版图中的辐射作用,都值得我们分门别类作细致、深入的研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系统化、宏观化,形成具有整体文化视角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这便是“秦学”。 “秦学”研究,其实古已有之,千百年来从不中断。像围绕“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开展的中华文化发生学的研究,像围绕《诗经》开展的中国文学发生学的研究,像围绕周代礼教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