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同级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地方利益的表达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最大限度地获取、维持地方利益就成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复杂的利益博弈,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对同级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以市场保护和污染治理为分析对象,对同级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展开分析。虽然在博弈过程中,同级地方政府难免陷入“囚徒困境,但是随着博弈次数的增加、对市场认识的加深,在地方长短期利益的权衡以及上级政府激励惩罚机制的约束下,同级地方政府完全可以突破“囚徒困境”,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将趋于理性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一个理论的视角来探讨扶贫资金①漏出的问题,将地方政府的行为假定为理性的"经济人"行为,尝试性地利用消费者行为理论来解释当前我国扶贫资金使用方面所凸显的困境,借助于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分析贫困地方政府的行为决策,从而明确扶贫资金高漏出的根源.作者认为在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行为假设下,扶贫资金漏出是贫困地区政府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直接增加扶贫预算的政策具有无效性,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和扶贫资金两种投向的机会成本是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根本前提.此外,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构建"拐角解"为目标的扶贫资金管理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3.
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在过去20年里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这说明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导致地方财权的减小,也不是地方债务膨胀的主要原因。地方债务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地方政府官员的“经济人”行为,包括政绩考核下的投资冲动、上级政府监督中的利益共容以及官员的寻租行为。  相似文献   

4.
政府官员的“经济人”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可以用来分析人类行为的基本方面。在政治生活中 ,政府官员同样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 ,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比较来选择个人行为 ,其行为的成本函数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心理成本 ,收益函数则包括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等。理性的政府官员在特定制度约束下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容易导致政府预算的最大化、机构膨胀、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等弊端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可以用来分析人类行为的基本方面。在政治生活中,政府官员同样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比较来选择个人行为,其行为的成本函数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心理成本,收益函数则包括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等。理性的政府官员在特定制度约束下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容易导致政府预算的最大化、机构膨胀、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等弊端。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的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在“经济人”假设中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权力的稀缺性和利益性,利益集团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地方政府与利益集团天生就构成一种联盟关系。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三者博弈关系中,中央政府在政策贯彻的执行力度上的强硬程度,影响着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联盟关系的“牢固”与否。地方政府与利益集团并非是天然的联盟关系,地方政府往往占据主动权,在不同因素作用下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是一种脆弱的、缺乏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可持续发展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对立的原因是"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所导致的外部不经济性。统一的原因是"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创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环境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我国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呈现非正常上涨的趋势,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拥有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激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安排为地方政府将这种激励转变为实际行动提供了制度条件,从而使地方政府的行为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这是造成近期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非正常"升温"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解释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行为选择,以期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为规范政府行为、促进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政府作为公共行政的主体,其存在的基本价值在于维护和发展社会公共利益.但公共利益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这就给政府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提供了可能.同时,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政府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也是"经济人",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当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相悖时,政府就可能为谋求其自身利益而侵犯公共利益,背离政府行为的最初目标.因此,处理好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规范政府行为,明确政府行为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11.
小产权房治理中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并由此导致了政策压力持续增加与小产权房快速扩张的悖论。考虑到动态治理成本,地方政府的实际偏好序列既不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又难以符合政策预期,反而更倾向于通过合作的方式参与小产权房的利益分配。而对于利益相关者来说,遵守不会成为理性策略,他们只会在合作与冲突之间进行选择。小产权房治理中政策执行亏空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制度创新与制度仿效促进小产权房的合法化。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行政问责制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尚存在问责文化滞后、问责法律缺失等问题。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理论根基,以“政府失灵”问题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低效率的原因,并提出避免政府失灵的对策。在我国同样存在政府失灵、政府部门及官员的经济人行为,所以公共选择理论所涉及的分析角度和方法,可以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多数基层政府过分追求经济数据,在此环境下,很多政府工作人员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显得十分浮躁,工作更多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治"的核心作用和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事管理方式;前者的改变需假以时日,但后者确可实践探索。通过对基层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讨,为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优化基层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市场失灵为政府的积极干预成为必要,同时我们也发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非总是积极有效的。政府的有限理性加之其具有经济人的特质因此极易陷入干预失灵的泥潭。正是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才建构了经济法的逻辑基点。本文以政府失灵为主题,首先从政府失灵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切入点,然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经济法的角度提出规范措施,旨在使政府干预在经济法的规制下实现政府功能和市场功能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文化心理和制度绩效被认为是政府信任的重要来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公民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怎样的机制导致了对中央政府信任程度高而对地方政府信任程度低?实证结果显示,威权主义价值观、经济绩效和政府回应性对中央信任和地方信任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对信任差值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表明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是信任差序的重要来源。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对中央信任的影响中,经济绩效与威权主义价值观存在负向交互效应;对地方信任的影响中,政府回应性与威权主义价值观存在负向交互效应;对信任差值的影响中,经济绩效与威权主义价值观的交互项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城镇化发展是在政府作用下发生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决定了地方政府根据各地方不同的资源禀赋采取不同的经济支持计划,导致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及城镇化发展的差异。研究表明,随着与中央政府关系的调整,在以1978年及1994年改革为分界点的不同时期,地方政府适应性地采取了不同政策,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及城镇化水平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及就业比重作为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对1952年—2012年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假说。因此,中央政府应当及时进行深入的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使其政策有益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地方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各要素对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资源供应能力及对环境质量的控制能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角色定位,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主体,从而提升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红利变化背景下,向供给管理转型是以协调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长期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改善产品、技术、要素和制度供给为主体的路径选择,供给管理能够合理安排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修正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边界,并借助多元化政策工具创造新的红利空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