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社会文化秩序中重要的象征区分在古典小说、戏剧、批评话语和通俗剧电影叙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这些象征区分和表述在社会主体构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对谢晋新时期通俗剧电影中观影主体的文本建构所涉及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一系列广受观众欢迎的电影文本中的空间置换、价值和意义转变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社会文化和政治空间分析的方法来厘清谢晋新时期通俗剧叙事与中国传统通俗剧叙事范式和特定时代政治化通俗剧叙事范式之间复杂的互文关系,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谢晋新时期通俗剧电影在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转型中所起的作用。论文重点分析了谢晋对以阴阳、虚实、二元对立结构为特点的中国叙事范式的运用,他对敏感的政治话题和个人政治身份问题的通俗剧式的表述和他运用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对男女主人公社会关系和政治身份进行重新界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这种政治身份的重新界定是在两种主导性通俗剧叙事范式之间基于伦理政治的复杂而又有限的话语空间中运作的。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空间符码不仅为女性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与主导性权力机构进行政治协商提供语义参照系和叙事表意模式,而且在调解社会矛盾、化解政治和意识形态危机、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转型和构建新型观影主体方面均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叙事是新闻文本的本质功能 ,在新闻叙事中 ,记者的主体性显现是必然和不可避免的。美国记者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显现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 :议论话语———记者对新闻叙事的直接介入 ;新闻事件叙述话语———记者对新闻叙事的间接介入。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的新闻叙事的范式转换特点做了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和分析.本文认为,1990年代以来的新闻叙事日益朝着故事化、模糊化、人本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范式的转换部分改变了新闻叙事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主体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辅导员主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从辅导员主体视角出发,以彰显辅导员主体性为根本特征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以辅导员理论及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辅导员主体性的静态构成和动态发展为研究内容,以辅导员成长发展为研究目标,坚持中国立场、强调问题意识,以本体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为方法论指导,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演绎 、"叙事研究"为研究方法,以辅导员内在需要和社会外在要求为研究动力,以学术话语、生活话语和政治话语或文件话语为话语方式,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完善和明确高校辅导员研究体系及方向、促进辅导员职业活动和专业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范式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而发生嬗变:从政治话语的"生命线"范式转向科学化时期的"功能论"范式,再向学科化时期的"价值论范式"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范式发展的着力点要在超越其转换偏差的基础上,以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多元发展为起点,以契合社会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6.
自由间接话语是小说叙事中再现人物话语的重要手段,而且常与叙事声音联系起来探讨。在现当代小说叙事模式中自由间接话语已很难根据语言学特征进行辨认,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声音理论更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小说叙事。叙事理论的更新与发展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7.
当代小说从政治伦理、精英伦理再到个体伦理的叙事价值的迁移,形成内涵各异的小说话语范式:政治伦理规约下的人民伦理大叙事;精英伦理指向性的启蒙现代性叙事;以个体化、生活化和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小说叙事伦理。这些变化表明文学在不断地被边缘化、市场化的同时,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和屈从,将会随着文学自律意识的复苏而逐渐消除,文学将重新疏通整理自身的叙事经纬,构建自身的叙事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8.
雅俗共赏是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的艺术追求,也是接受主体的审美期待。公安文学以其惊险、曲折的情节在文学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探讨公安文学创作中的情节与情感,从警务情节为塑造警察人物服务,警务情节为展示警察情感服务的角度,让读者跳出纯娱乐刺激的故事情节,充分得到感受人物情感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民国时期、新中国十七年与20世纪80—90年代,其中出现过两大批评范式,即心理学批评范式与政治批评范式。心理学批评范式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是民国时期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的一股重要潮流。新中国早期,文艺批评界将英美乃至西方现代派文学一律贬斥为“反动”、“颓废”、“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文学,政治批评范式由此诞生,并出现了第一次范式转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爆发的现代主义文学大论争是两种批评范式所代表的不同学术理念和价值取向所表现出的公开对立状态,而90年代批评界“话语上的改口”是第二次范式转型的标志。在两次范式转型过程中,学术话语的历史传承与“话语平移”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而当下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评价的“合法化”状态,是学术研究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话语体系的转换是关键.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自觉地对原有教学话语进行转换,即实现知识传授向价值观引导话语、抽象话语向大众化话语、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1.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具有意识形态、一元性、理论性、文本性、规定性以及强制性等特征。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师主体话语权与话语权主体日益泛化的矛盾;一元意识形态性话语内容与话语内容多元性之间的矛盾;传统教学话语的范式与新媒体话语范式之间的矛盾。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多维思想政治教学话语体系,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对话式话语交往方式,做好文本式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化,建立起清新鲜活的思政话语范式,以提高教育者的话语能力,已成为重塑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话语权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身体是情爱叙事的重要符码.不同时期情爱叙事对身体进行修辞的方式,必然受到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当代情爱叙事,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语境中,采用不同的话语模式与身体视角,由此产生不同的身体修辞模式.在公共话语模式中,叙述者以审视的眼光关注身体与意识形态之间的隐喻关系;在日常话语模式中,叙述者以正视的眼光关注身体与主体建构之间的换喻关系;而在私人话语模式中,叙述者则有意无意地迎合受述者的窥视欲,关注身体与性(别)意识的提喻关系.中国当代情爱叙事的身体修辞不仅揭示了身体意味的丰富性,而且揭示了叙事修辞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家族小说的叙事话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家族小说的叙事机制和主题建构相当程度上与文本话语系统的参与密切相关。参与家族文本叙述的话语模式主要有西式话语、政治话语和古典家族话语。现代家族故事就是一场话语之争,是西式话语、政治话语解构古典家族话语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叙事范式的转换背后隐喻的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宏大历史画卷。董永故事在创作和流布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其它经典故事类型,后经历代诗歌、笔记小说、说唱变文、平话戏曲等不同文学艺术形式的加工,出现过孝感叙事、义理叙事和爱情叙事等不同范式类型。董永故事叙事范式的转换是历史变革话语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反映和表达,特别是董永故事爱情叙事转向,反映出唐宋变革时期的市民文学的兴起以及儒释道思想混杂与合流的文化现实。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表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建构者。该书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涉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分析,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发展历程进行解读基础上,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变迁的轨迹。在综合内部和外部社会语境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目标、基本策略,预测话语发展趋势,从而建构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该书内容完整、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初步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理论体系,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百年来的话语叙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脉络,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思维和演进规律。《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和大革命时期的残酷斗争是入党誓词话语叙事的文本和实践起点。在百年征程中,入党誓词话语叙事经历了救亡图存中立初心、土地革命中强党性、抗日烽火中图发展、解放战争中谋稳定、新中国曲折探索中显变化、改革开放飞速发展中定规范、新时代民族复兴中促传承七个阶段的演进。入党誓词话语叙事内容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历史使命,入党誓词话语叙事功能始终服务于党的成长,入党誓词话语叙事启示始终指向对党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同时,入党誓词话语叙事和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事内涵契合、场域一致,两者共同见证着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进之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社会急剧转型,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并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文学中的“苏联”叙事主要呈现出政治祛魅的特征:褪去神圣光环的十月革命、正义性遭受质疑的卫国战争、被消解的乌托邦神话体制等在文学中得以书写。作家通过这种陌生化的手法诉说历史之痛,解构苏联官方话语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8.
基于心理空间理论阐释文学话语冲突,发现语言的模糊和歧义、语用预设的冲突,以及空间语义项的缺省导致人物话语矛盾心理空间的多重建构,话语冲突与叙事表达共同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心理空间理论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概念合成理论跨越语符和超语符的界限,为探索文学话语矛盾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以长期被忽视的“实用说”为讨论场域,分析了这一范式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在文学形式方面,作为总体形式观念的“表述形式”,其性质是一种“权力性关系话语”,体现为修辞形式、类型形式、中心形式三个认识层次;在意识形态方面,王权政治、新教伦理、自然人性为政治、宗教、哲学方面的特征;在文学接受方面,趣味阅读与理性旨向是阅读理解方面的特征。本文对“实用说”文学范式具有认识价值,对文学内部与文学外部关系的范式研究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后,文学成为南亚裔流散作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有效场域,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在保有文学价值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意蕴。在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南亚裔流散作家必须跳出政治语境对文学话语的桎梏,在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文学创作的虚构性之间寻找平衡;同时,弱化政治话语对人物情境的预设,从形象塑造的细节处入手,丰富人物个性化与群相特征,避免人物脸谱化倾向;此外,拉开与美国作家创伤叙事的距离,立足于流散作家的双重身份,论证创伤过程反向发生的可能性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