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所谓审美理想 ,就是一种能充分肯定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活观念和人的观念的形象形式。其精神实质 ,亦可说是一种指向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展开的未来生活的创造性理想。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思想 ,审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与一种特殊的精神方式的审美理想的中介作用对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发生流向的本质规定。由此观照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发生与发展 ,考察其整体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 ,引导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并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本质特征及现实呈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半叶,生态危机启动了人类从现实到文化领域的全面反思,在审美创造的领域中,审美理想作为最高层次的范畴,必将在生态认知的重构和影响下涵纳新的生态整体尺度,提炼为代表当代人所向往和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生态美理想,并作为精神源泉、目标与动力渗透到时代文艺的创造中,以对理想先在的表达,构成新的规范,以具有肯定性、情感性的表象营造升华生态理想美的境界,建立生态信念,激发人们改造现实的热情,参与生态美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艺术精神等于生态精神。文艺审美发生于人超越主客二分世界的需要,以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为皈依。常用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移情等其实都有非常深远的生态根源,而有机整体性、节律性、和谐性等构成了文艺审美特别显著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使得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商品化、符号化和娱乐化的新特征。这种趋向使得艺术不断走向功利性、拟像性与浅表性,艺术迷失了价值。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从善的向度重建艺术的人文关怀,从美的本性重构艺术的审美意味,从真的特质重塑艺术的批判精神。最终通过重建艺术价值使其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体现民族精神、突出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是过去美学研究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21世纪审美文化创造的根本出发点.新世纪审美文化景观建设将从四个方面形成“金字塔”式的立体建构模式:现代生活的艺术化展示;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展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展示;西方文化的相融性展示。  相似文献   

6.
文学源于现实,文学的理想也在于达成与现实的审美对话,召唤世界向美生成。随着现代性的推进,对文学审美理想所持的乐观态度愈演愈烈,终于进一步扩展成审美主义的艺术期待。然而,文学审美果真意味着福音?事实上,由于文学中的符号隔离,以及主体审美态度的多样性,文学的审美理想与审美实践经常会出现偏差:审美有时非但没有导向解放与拯救之途,甚至还给人生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自然审美与环境审美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偏于建造人类自身内在精神--心灵家园,后者偏于建造人类外在生存家园.人与生态环境是互为创造与权利共存的关系,这成为审美的前提.生态环境具有"天然的和人为的" 两重化,即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生态环境.人工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为了自己生存繁衍和发展而创生出的,是人化的自然环境.文章据此而讨论了表征天地人生态合一性的宏观文艺视野,以及表征艺术个体生命体验活动生态关系的微观文艺视野与环境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文艺传播在人类社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审美意识深入人心。只有具备审美品格的产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文艺传播作为人类的文化产品,同样要求具有审美品格分析这一必要因素。针对文艺传播的审美品格进行研究,在定义文艺传播的基础上,分析和明确文艺传播审美品格的基本内容,引出其对传播学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此促进文艺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审美泛化论是当前文艺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它通过言说文艺审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之间的源流关系,将后者纳入文艺学的理论视域;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学难以应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需要转型走向文化研究。这种理论逻辑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并暴露出当下文论研究中“审美”内涵的漂浮不定和“审美本质主义”的存在等突出问题,值得重视和检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剖析六则苏轼提出的或加以新解的文艺审美命题,包括“辞达而已”、“从知到乐”、“随物赋形”、“反常合道”、“常形常理”、“跳开出场”等,可见出苏轼文艺审美理论思维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在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随着世界多元文化和西方发达国家各种思潮的涌入,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受到了冲击,导致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失落,在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大两种不良倾向.因此,大学生应树立起文化自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主流文化,正确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以创新的姿态推动我国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当今艺术的嬗变,论述了构成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旋律审美文化、高雅审美文化、大众通俗审美文化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大众文化的飞速发展,审美文化向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当今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14.
《淮南子》审美理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的审美理想是一种汇融万千、宽宏博大、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大浑为一"之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大"道"是"大浑为一"之美的理论前提和哲学依据;二、"大浑为一"之美的表现特征为无限丰富性、雄浑壮大的审美形态和大审美观视野;三、"大浑为一"之关体现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神化"最高境界.《淮南子》的审美理想是汉初时代精神的突出表现,对中国的审美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在唯物史观的宏观构架下,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一般性主要表现为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关系过程。作为一种具有审美规定的意识形态形式,文艺具有一种特殊的实践性质,即审美实践性质。这种实践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个体化的实践对象;形象化的实践方式;情感化的实践效果。这三者共同建构了文艺意识形态的审美实践的结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法国大革命的残酷现实使席勒相信政治自由必须以通过审美教育达成的和谐人性为前提,而席勒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又高度体现在人的审美化生存这一理念之中。席勒审美乌托邦中对人的生存规划的阐释,证明席勒的政治理想与人的审美生存是高度统一的,两者在席勒的审美乌托邦中得到了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审美需求和观念表达的问题进行评析。在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格局下 ,以往的审美需求和观念的表达都在重新解构 ,用传统的“架上绘画”和单一的艺术观念下形成的审美趣味 ,面对着现代艺术更丰富的表达形式而显现出既定的审美习惯的单一性。当代的艺术创造者和艺术接受者 ,不但在创造理念和创造形式上要有前沿性和开拓性 ,同时在审美理念和审美取向上更要有前沿性和开拓性。在传统的价值取向上注入新的视觉经验与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书画艺术中出现了一种后殖民主义倾向,它具有以丑偷换拙的概念,以怪偷换变的概念,以脏偷换厚的概念,以"简"偷换空灵的概念,以模式偷换风格的概念等等一系列特征。对此加以分析和批判,对弘扬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特性与本质有着较为深刻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神话是早期人类对世界进行精神把握的方式,处在人类文化起源的位置上。人类艺术从神话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成分,同时又对神话元素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审美化改造。当人类逐渐放弃了用神话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时候,神话在人类艺术中继续以各种审美形态出现并因此得以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正是在艺术当中,神话里被魔法化的想象摆脱了实用性从而获得了尽情施展的自由,而神话形象在转变为艺术形象的同时其浓重的神秘色彩被大大削弱,从而更加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