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构建中国特色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角度,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比较文学的定义问题,需要为比较文学寻找到一个基本共识。跨国别的文学研究,便是这种基本共识,而且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他的如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只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必要条件,是以跨国别文学研究为前提的。比较文学不能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它还理应是一种文学形态,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本体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界定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翻译文学作为链接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就是一种文学形态,即比较的文学形态。在跨国别的前提下,翻译文学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重申跨国别的文学研究,可以使比较文学的定义明晰化,并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神话、超越中西二元论模式,有助于解决中国文学“走出去”所涉及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权威艾金伯勒在十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1985·巴黎)曾以《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为题发表了总结性的讲演,对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寄以厚望。最近读到张弘先生的近著《中国文学在英国》一书(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切实感到了我国比较文学扎实而稳健的拓进步履。 时至今日,比较文学已经不可能再囿于“欧洲中心论”,而无视中国文学施之于西方的久远影响了。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地位十分重要的中国文学瑰宝,数百年前便以其神奇的光彩辐射到了西方,所以,中国与西方的双向文学交流乃是世界文学研究中难以回避的课题。在这方面,作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组织编著的《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之一种,  相似文献   

3.
“文学平行本质”是扎拉嘎先生在多年的学术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比较文学概念。这一理论概念对于我们重新理解比较文学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强调被比较对象在各自所属的审美系统内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明确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任务在于发掘各民族文学的特性。而扎拉嘎先生的有关清代蒙汉文学关系的研究则充分的诠释了这一理论的价值所在,是运用这一理论研究各民族文学关系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本刊作者     
黎跃进 1957年生。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东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参编参著专业辞书、教材和著作30余种。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当代中外文学名著导论——一种比较文化的透视》、《外国文学新论》、《外国文学争鸣评述》、《东方文学史论》、《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简明东方文学史》、《湖南20世纪文学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与超越》、《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对于“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这一命题 ,不能只从网络技术即将催生所谓的“世界文学”这一维度来探讨 ,似乎首先应该追问的是网络时代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问题。相关于此 ,米勒发表《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一文指出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和情书将会消失 ;文学研究的边缘性是一种常态。本文拟就米勒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谈一点看法 ,并引申着展开对网络时代的文学及比较文学特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废都》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机会。1949年,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在大学设立比较文学系,并建议将它们走名为“普通和国际文学系”(DepartmentsofGeneraladnInternfationalLiterature)。为了实现比较文学的宗旨,韦勒克等强调;(1)比较文学不是各民族文学的混成品,研究的不仅仅是它们的“相互影响、并列和歧异”,不是它们当中的个别作品,而是“有义务构筑或至少澄清文学的一般概念,同时,努力捍卫文学的特异性,以确保它存在的理由”;(2)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有机结合,即,文学批评关注的…  相似文献   

7.
比较诗学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歌德研究和中德文学关系研究走在国内前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颇具创新特色和优势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始于1982年。1984年建立比较文学研究室,开设比较文学课。1989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份《比较文学报》;1995年,创办了《中外文化与文论》丛刊;1998年,成立比较文学研究所;2000年,创办比较  相似文献   

8.
“诗学”本是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后来西方一直把它作为文学理论的别名,因此“诗学”可以等同于“文学学”或“文学理论”。近年来,比较文学理论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比较诗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便提了出来。它的对象是两个国家、两种民族以上的文艺理论;它的目的在于探寻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比较诗学”也叫“共同诗学”。一中国“比较诗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1904年王国维的《尼采与叔本华》,特别是鲁迅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鲁迅在他的文章中通过比较各民族文学发展的特色,研究了文学的作用。他指出印度、希伯莱、伊朗、埃及等文化古国,由于政治上的衰微带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比较文学已走过世纪的历程,它随着中外文学与文化对话的开始而启始,随着中外文学与文化对话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初,鲁迅以其《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开拓了国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先例,并首次确立了‘有在审己,亦必知人”的对话原则。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中外文化和文学对话的风气,造就了中国比较文学勃兴的土壤。切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便在中国兴起了。1921年,“中国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吴便先生从美国哈佛学成归来,在南京原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第一门比较文学的课程“中西诗…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是20世纪新生的一种跨越民族、语言、国家和文化边界的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史上,“跨越”是比较文学学科扩张的一个显著标签,既包括比较文学发展早期对于语言、民族、国家边界的跨越,也包括其后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学边界的跨越.与之伴生的是比较文学的“危机”,其核心是如何科学地定位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而解决比较文学的危机之道,则是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及发展方向的“转向”,其中两次重大的转向就是从早先的文学史研究转向诗学研究,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由比较文学研究转向比较文化研究.“跨越”一“危机”一“转向”构成了比较文学百年学科发展的中心线索,其揭示的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移动性质,在给我们当下判断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激烈论争带来了困难的同时,也无疑为我们理性地看待比较文学未来学科发展走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934年7月,鲁迅发表了《拿来主义》一文,它是集中运用比较文学原理和方法的杰作,有其很高的理论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仅仅将它视为一篇杂文,没有从比较文学视角给以充分评价。闻一多写于1943年3月的《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同样是比较文学的杰作,也是闻一多比较文学观念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同《拿来主义》一样,具有不可低估的比较文学的理论价值。因此,将二者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的跨界视野,不足以构成学科存在的理由。比较文学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仅仅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文学对话意识。但由于它缺少特定的研究对象,所以仅仅方法论上的区别不能构成独立的学科。中国的比较文学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既不能理解为比较文学学科,也不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并列的学科,而是世界文学学科,它意味着,要总结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与本质,必须要有跨界视野与文学对话意识。  相似文献   

13.
1992年11月下旬,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比较文学专家、学者与浙江师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员和有关师生欢聚在浙师大邵逸夫图书馆报告厅,庆祝浙师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立。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主编、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植芳,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基金委员会委员、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仲翼,中国比较文学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副主编谢天振,浙江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万莹华,浙江茅盾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作协创作评论委员会主任盛子潮等专家学者亲临大会表示祝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维吾尔民族的古典文学名著、长诗《福乐智慧》,继一九七九年汉文版节译本出版之后,一个最完整的现代维吾尔语诗歌体诠释本,将在近期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很值得庆欣的事。因为,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珍视我国各民族文化历史遗产一贯政策的指导下,我们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者自己挖掘、整理、研究、出版各民族珍贵古籍的又一新成就,是新疆各民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无疑,它将对我们建  相似文献   

15.
季羡林先生在《〈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前言》中讲:“没有东方文学,所谓比较文学就是不完整的比较文学。”然而要将东方文学真正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化、民族语言千差万别的东方文学系统内,探索东方文学交流的内在规律性,挖掘东方文学文化的异质同构关系,不仅需要恢宏的学术气度、开阔的学术视野,还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科学的创造性的研究方法。从这个角度理解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院院长孟昭毅教授的专著《东方文学交流史》,我们便不难发现它的艺术价值和意义。该书最值得珍视的一大特色是贯穿全书的平等的文…  相似文献   

16.
鹿国治 《东岳论丛》2000,21(2):125-129
中国比较文学从本世纪初开始萌芽 ,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 2 0世纪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就其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来说 ,可以说基本上还囿于基于“自我中心主义”之上的“刺激———反映”的框架和模式之中 ,还未来得及或未能充分意识到自身观念的建构之必要。在这世纪之交 ,我们有理由提出“中国比较文学观念建构”这一命题。建构中国比较文学的观念 ,当务之急是建构“世界公民的心态” ,即不分民族、不分东西、不分优劣的人类一家、“世界大同”的心态 ,平等对话、双向沟通的心态 ,以对话代替对抗 ,以人类总体观念代替民族中心主义。建构世界公民心态的理论资料 ,可借鉴《易经》的价值取向 :“用九 ,见群龙无首 ,吉” ,“天德不可为首也”。《易经》倡导的“群龙无首” ,乃“保合太和”之气 ,乃万物融融、各得其宜、不相妨害、充满生机的和谐之气。以此和合的义理为指归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学就能展开有效的对话和沟通  相似文献   

17.
《女神之再生》和《补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1921年元月作)和鲁迅的《补天》(原题为《不周山》,1922年11月作)这两篇都取材于女蜗炼石补天的传说而形式不同的作品,作一些比较研究,一则探讨一下它们在思想、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二则借以说明目前文学创作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一)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作家,时代、民族、阶级以及文学传统的影响,赋予他们以共性;但他们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兴盛,既有世界文化发展的原因,又有世界文学发展的根据。因此,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同时具备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眼光和胸怀,换句话说,比较文学研究在宏观上必须具有世界文化意识和世界文学意识。这既是比较文学研究应有的理论品格和思维特性,同时又是“比较文学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探讨与把握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形成、发展的基本特点,对于建立一种适应于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发展的比较文学观,树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里的一篇专文说:“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1979年在中国的出版为标志的。《管锥编》全面、丰富、完整地体现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最广阔、最开放’,最‘无法归纳进任何科学或文学研究体系中去’的‘边缘学科’的特点。”《管锥编》不仅为比较文学树立了典范,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也为比较学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下文择取两则,略加申述。  相似文献   

20.
范方俊 《江淮论坛》2012,(3):162-166
比较文学是从文学史中分离出来的,把比较文学视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或者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辅助性学科,一直是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基本立场。法国文学史研究大家居斯塔夫·朗松尽管不在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列,但由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性质.以及朗松本人在法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影响关系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使之成为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公认的先驱人物。朗松的《龙萨怎样创造?》不仅是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篇经典范例,而且对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性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