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典籍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以《道德经》英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籍的翻译对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典籍的典型代表,以前人们更多的是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讨论其译本.意象既是语言研究的对象,又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古今中外人们对言、意、象的追问和思考从来没有间断过.随着当今多门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人们对语言与意象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梳理和总结文学意义的构成和古今中外对意象的不同理解,并结合<道德经>的英译本探讨中西意象转换的文化差异问题,以揭示意象在典籍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学研究高潮中,<道德经>成为被翻译得最频繁、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典籍,现在已经有近一百多个不同的英译文本.本文分析了自理雅各以来英语世界的<道德经>接受现状,对<道德经>的英语世界行旅进行分期研究,描绘了<道德经>文本在英语世界的三次翻译高潮,并通过历时描述,揭示了因翻译所造成的翻译文本形象变迁.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翻译应兼顾文本与文化,传递隐含的文化信息也就成了典籍英译成败的关键。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词句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以《三国演义》的英译本为例,主张以传达源语文化为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典籍翻译在文化传播方面有着极为严谨的伦理需求。作为中国典籍的重要代表,《道德经》的文化精神与哲理智慧弥足珍贵。在社会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以一定伦理准则为导向。从翻译伦理的视角,分析如何在《道德经》英译本中有效地传递"水"所喻指的文化意象,试图以译者的伦理价值取向为出发点,讨论如何将翻译伦理模式用于指导具体翻译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5.
典籍的翻译与研究——《楚辞》几种英译本得失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以<楚辞>英译为例,讨论中国典籍翻译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对典籍缺乏研究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本的质量,主要表现在1)原文本的多科性、多义性没有被很好传达;2)译本没能反映原文本研究的新成果;3)译者对原文本理解尚有错误.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佛经汉译的经验对中国典籍外译具有参考价值,并对典籍翻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典籍英译日趋受人关注.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之无愧地成为典籍翻译的首选目标.本文以<枫桥夜泊>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题目和内容的翻译入手,对三种译文的意义、意境及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各自的得失,并揭示出诗歌翻译标准确立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异质文体互文交叉与茶典籍译文风格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质文体交叉是文本互文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典籍文本中常见,给翻译带来很大挑战。文章在剖析茶典籍代表作唐朝的《茶经》和清朝的《续茶经》的各种异质互文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典籍翻译中应如何针对原文本中所嵌入的互文异质文体及其思想主题调整变换译文风格,论证译文与原文及其前期互文本形式、文体与主题思想和谐呼应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为检验孙艺风(2006)提出的"文化离散",选取<道德经>第一章的华人英译本和英美译本作为材料,让西南大学40名留学生完成"<道德经>第一章英译对比量表",初步探讨了文化离散在典籍英译中的实践性.结果表明:(1)华人译本的流畅性总体上显著优于英美译本,而在措辞、韵律方面不及英美译本,措辞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韵律上则无显著差别;(2)离散体验对目的语读者有积极影响,有助于获取更多的异域文化信息;(3)在文化信息传达上,离散体验对译者无积极影响,相反,英美译本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略多于华人译本,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典籍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的作用。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电视媒体,通过媒介形态、媒介类型与传播模式的重新整合进行跨媒介传播,提炼典籍中的价值内涵,推动中国典籍的记忆重构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服务于现实,为凝聚情感认同、传承文化基因、树立国家形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东方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部殊胜的宝典.它博大精深,涵盖宇宙万物的科学大真理.著名汉学家Arthur Waley的译著却在内涵和形式上都有所欠缺,难以呈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