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最近,史学界在讨论史学的社会价值问题时,重新提出了如何评价“古为今用”口号的问题。无疑地,这个口号所强调的史学要面向社会需要的原则,是我国史学工作者所应当坚持的,但把它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政治性口号,则在理论内涵和实践效果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古为今用”是古往今来任何阶级的历史学家的史学研究工作的共同目的,它不能清楚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独有的特征。不管哪个阶级的历史学家,都不会认为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中国西部文学?说其有,似乎冥渺不可捉摸,说其无,似乎又隐隐若现。有一位诗人说:这种境界有点象古人诗句所形容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以为是很恰当的。这里牵涉一个提出西部文艺口号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问题。西部文艺的提出,是一种历史责任感的驱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社会变化的节律和历史进步的速度,往往以日计程,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可是,我们却在噩梦中沉睡十  相似文献   

3.
一、“古为今用”是发展和繁荣历史科学的根本方针自古以来,历史学就是一门很有用处的学问。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告诸往而知来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管子》也指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趋而同归,古今一也。”他们对历史的作用已经开始有所了解,并且天才地猜测到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着贯串古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法国大革命所提出fraternity口号的词源词义分析、该口号成为法国大革命旗帜性口号的历史过程以及西方法国大革命研究者对该口号的困惑不解,与中国儒家思想中博爱思想的起源形成与历史演变过程、博爱思想对历史学和佛经翻译的影响以及晚清民国对法国大革命fraternity口号的超越改造相比较,说明博爱并不是法国大革命fraternity口号的正确翻译用语,因此法国大革命并未提出博爱口号。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5,(4)
"口号"的形成是诗歌演进史上的重要现象。口号诗起源于刘宋时期,兴起于唐,为即时创作、随口吟成的诗体。永明"四声八病"诗歌理论导致诗歌创作方式的改变,是口号诗成为诗体并得以发展的主因。当唐代格律诗盛行,诗人们在对诗歌进行精心推敲打磨时,口号诗机智、快捷的创作特点被凸显出来,成为诗人逞才弄技、酬赠唱和的重要诗体。即时成章、要求作者有临机之能的口号诗被有巧智的俳优所运用,成为唐宋杂剧的表演手段——"辞捷"。由于宋代宫廷宴乐中的乐语关涉到皇家威严、国家事体,其文辞常由翰林学士代拟,乐语中的口号诗也由即兴创作改为事先撰写。口号的地位及价值因其创作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乐语中的口号以歌功颂德为主,格调低下,为文人所不屑,最终走向消亡;而保持自由吟诵状态的口号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万岁”!是历代皇帝妄图永生不灭,永掌大权的一种欲望。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这个口号本应随着封建皇帝的倒台而告终止。可是,尽管往后的中国社会,统治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正> 抗战胜利后,我党曾提出“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口号,并且认为这一口号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对中央这一基本估计,学术界大都持赞同态度,有的同志甚至认为这个口号曾一度变成了事实。从所见材料看,中央认为“和平民主新阶段”有实现可能性是基于以下几点:解放区的空前强大、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内战、国际形势的影响及蒋介石内部困难甚多、矛盾重重等。我认为仅根据这几条,在当时出现一个极短暂的和平局面是可能的,但这远远  相似文献   

8.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来是资产阶级提出的口号。欧洲资产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解放,打倒封建特权,打破不平等待遇,早在法国的“人权宣言”里就举起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旗帜,其他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都跟着高呼这个口号。 从历史上看,争取平等的斗争,并不是资产  相似文献   

9.
具有强制性意蕴的应当—义务既不像道义论所说的那样能够脱离善恶的内容孤立存在,也不像后果论所说的那样单向度地取决于善或更好,而是植根于人类行为在诸善冲突中生成的善恶交织的悖论性结构:由于某个行为趋于的基本善总是与它遭遇的次要恶捆绑在一起,所以人们才有必要约束自己,哪怕以不得不忍受次要恶为代价,也应当履行达成基本善的义务,以免自己的存在由于缺失基本善、遭遇基本恶而受到实质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的“应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当”在人类生活和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道德“应当”的根据在于矛盾自身包含的否定性,在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实践要求.“应当”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应当”在价值导向和个人行为选择中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应当”的正当性要有逻辑的证明,但归根结底是实践的和历史的证明.对“应当”的思考,总体上是寻求必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要善于区分正确的“应当”和不正确的“应当”,不能因为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存在误导和欺骗的“应当”,就贬低或否定任何“应当”.  相似文献   

11.
最近以来,读者们来信来稿对本刊发表的一些文章提出了很多评议,由于篇幅有限,择要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如绘 《东岳论丛》2006,27(1):144-149
相当多的研究者把“扶清”解释为扶持清政府之意,从而把“扶清”口号纠缠在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关系上,是对义和团口号的误读。通过对冠、威义和拳举事口号的考证,可厘清义和团口号的演变轨迹;通过语言结构的分析,可以证明“清”是作中国解。义和团在打出“扶清灭洋”时,使口号的主体发生了“转换”,所谓“扶清”、“助清”,是神扶神助。义和团正是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自己的作用。“扶清灭洋”等口号表现了义和团对国家的笼统认同,集中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主义性质。民族主义带有非理性的色彩,因而,正确解读“扶清灭洋”一类口号,对恰当认识与评价义和团运动所表现的民众民族主义的种种特点,认识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道路,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孔子思想的讨论中,冯友兰先生提出,“仁”具有“普遍性的形式”,并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作比拟,认为资产阶级的这个口号在其革命时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欺骗,对劳动人民还有真实意义。冯先生的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统一战线,其范围与对象若何,在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期是不相同的.但作为统一战线,其范围必具一定的广泛性,否则就不成其为统一战线或准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反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在要不要和能不能建立范围广大的统一战线问题上,中共中央有一个从试图保持一定程度的广泛性变为狭隘性再变到更大广泛性的认识与实践的演变过程.这固然与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有关,也同主观上的认识以及如何对待外国经验的问题相关联.这在大革命失败后制定统一战线方针,选择"旗帜",用不用和是否始终坚持"苏维埃"口号等问题上,表现尤为清楚.笔者就这个问题的演变及其原因作一评  相似文献   

15.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一政治口号,是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提出来 的。我认为这个口号脱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对客观形势作了不恰当的估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个“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口号又被林彪、“四人帮”、康生任意歪曲、利用,作为阴谋篡党夺权的工具、整人的帽子,乱套乱用,搅乱了是非界线,混淆了  相似文献   

16.
<正>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提出的主要政治口号。对于这一口号的评析,是义和团运动史讨论中的焦点之一,也是全面估价义和团历史作用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此,本文拟对“扶清灭洋”口号作些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一自1898年10月在直、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闫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1899年10月11日,朱红灯的义和拳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旗帜,  相似文献   

17.
1、作为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道德价值以“应当”“ought to be”为其核心。道德价值的研究能否成为科学,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应当”是否具有客观性内容,即有赖于“应当”(“oughtto be”)与“是”(“to be”)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应当重视“道德风险”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公共生活选择结果对社会道德风尚与道德意识影响的不确定性;其二是作为公共职责履行者的社会成员个人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对社会公共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提醒人们应当注意公共生活中的任何一个重大决策对社会道德可能造成的影响,注意广义伦理环境的存在,注意在社会公共生活管理中将立足点放在加强制度体制建设而不是放在选拔贤者仁人上。  相似文献   

19.
“入世”应当树立的思想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经十多年的艰苦努力,WTO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敞开。加入WTO,也就意味着我国进入了“经济联合国”,我国在经济方面真正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只有获得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充分利用当前资本、技术和产业世界性大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开拓贸易、利用外资等途径,  相似文献   

20.
“四人帮”分明是一伙新老反革命黑帮,却偏要把自己打扮成人民利益的代表者,装得比革命还“革命”。他们在批判资产阶级权利的旗号下,竟然把按劳分配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实际不平等,诬蔑为“资产阶级的不平等”,大肆兜售资产阶级的平等口号,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按照他们的逻辑,凡是平等就是好的,不平等都是坏的。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反动观点,目的是为其推行反革命政治纲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服务。对于他们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