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勇 《云梦学刊》2011,32(5):145-147
在对外文化传播当中,要想使国外公众真正认同中国文化,就必须使其深入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和艺术文化层面。因此,必须打造以思想文化为主体,以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为两翼的对外传播体系。同时,国外公众由中国文化引发的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现代文化决定的。因此,基于中国现代文化缺乏特色、创新乏力的现实,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和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砖雕的审美意蕴——以天津老城砖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砖雕是中国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语言,由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熔铸而成,清新质朴而又巧夺天工.天津老城砖雕作为中国传统砖雕艺术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蕴.其传统艺术表现与外来建筑风格在文化上的相互渗透,显示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并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首次转型.这些砖雕艺术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不仅反映了我国晚清时期的砖雕艺术风格和发展成就,同时还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隋唐美术理论的形态特征及其理论建树(下)廖国伟(续上期)(二)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1)《历代名画记》诞生的历史背景《历代名画记》在唐代的出现,是绘画艺术及其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绘画艺术自秦汉以降,经魏晋南北朝的“哲匠间出”,到盛唐时期已是“奇...  相似文献   

4.
西域文化艺术的宝库──《中国新疆古代艺术》图册述评王欣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穆舜英、祁小山、张平主持编写的《中国新疆古代艺术》一书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付样面世。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从艺术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审视新疆古代文物的著作。《中国新疆古代艺术》将精选的4...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传统文化促成了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而绘画艺术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识和精神特质,通过品赏国(界)画,我们不仅能深深体会到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更能深深感受到中国画与家具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是一种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尽管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思想是邓以蛰融贯中西的"他山之石",但中国传统画学思想对邓以蛰艺术美学观的形成有着根本的构成性作用。其中,尤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邓以蛰的影响最大。邓以蛰在"书画同源"、绘画"六法"之先后主从关系以及"气韵生动"等问题上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张彦远的观点,并在史论结合——"画史即画学"的视野和方法基础之上做出了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源自《历代名画记》的理论从绘画起源、创作技法(用笔)及最高理想等层面为邓以蛰以"心画"为核心的美学体系的建立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7.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性的 ;西方悲剧艺术张扬悲剧主人公恶劣的情欲、片面的人格 ,以及由致命倾向产生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艺术肯定悲剧主人公善良的道德、完美的人格以及圆融的境界。曹禺悲剧艺术透射出西方悲剧艺术的文化精神 ,给中国悲剧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是我国以市场经济为最基本启动力量的社会转型期.其间,我国的艺术文化发展呈现出各种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后发型的现代化使现代中国社会形成了多重艺术文化叠合的文化结构;以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市场经济意识、知识分子立场和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导而形成的艺术文化张力场;大众艺术文化转型;精英艺术文化与主流艺术文化的联合与对抗;主流文化、大众艺术文化和精英艺术文化的对立与融合等.  相似文献   

9.
喻海 《南方论刊》2008,(12):95-9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艺术图形元素在现代设计中,显示出独特、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沉淀、延伸、变化,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体系的一朵奇葩。因此,我们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才能真正推进中国未来现代艺术设计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齐国服饰艺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国的服饰艺术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形制、色彩、纹饰、质料、佩饰等所构成的服饰形式美,充分体现出齐国服饰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艺术特色,特别是"度爵而制服"、"上以为政,下以为俗"、"礼乐"与"实用"结合和"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服饰审美观,不仅承袭了儒家礼乐文化精髓,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服饰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中国服饰审美理论与服饰艺术实践长达数千年。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电影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电影是在西方社会完成了由贵族城堡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转换过程之后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电影则是在没有完成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之时在像上海这样的商业都会中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现代都会中,既没有一个完整而成熟的资产阶级,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成熟的工人阶级,从中国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城市小市民的思想趣味和审美趣味始终是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化的基础架构,这也严重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实际发展历程。西部电影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那时,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和农村的回乡知青既构成了新一代的电影导演群体和新一代的文学创作群体,也构成了中国当代电影的新一代接受群体,从而实现了中国电影从城市小市民文化视角向现当代农民文化视角的转移。这是一个中国农村文化和中国城市文化的结合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结合部,不论从其思想内涵还是从其艺术内涵,中国的西部电影都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的西部电影逐渐走向衰弱,但这种衰弱仍然是当代中国城市小市民文化泛滥的结果,并不体现中国电影艺术整体上的进步和发展,片面追求电影技术上的进步和票房经济价值导致了电影思想内涵和艺术内涵的空虚和苍白。认真总结中国西部电影的经验,继续坚持西部电影所开创的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电影重获新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王先霈的《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王著")是一部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艺术心理思想的著作.说王著全面、系统,是因为其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主要历史时期及中国古代所有重要的艺术心理思想;说王著深入,是因为其是将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放置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心理这样广阔的宏观背景上来展开研究的,在研究方法上是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作参照和导引的,是与古代及现代的艺术活动实际有机结合的.  相似文献   

13.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是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所作阐释的要点在于:中国艺术精神可以概括为以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只有庄子的艺术精神才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庄子的艺术精神导出了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在画论及绘画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促使中国古代绘画由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职责是反抗和拒绝社会,而文化肯定着现代性,或压制人们,或重建社会,即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演奏着"变奏曲"。此变奏曲形成的原因,在于艺术坚守着批判职责,而文化随着社会的全面管制而退变为秩序的维护者,从而艺术与文化之间由和谐转变为对抗。此变奏曲拥有一个永恒主题——人的幸福,实现幸福的重任依靠艺术和文化,它们通过激发人的潜能而重建人格,进而重建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中西悲剧价值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悲剧价值在于由恐惧与怜悯而引起的净化心灵的崇高审美,中国的悲剧价值则在于由于合乎情理、伦理而得到的道德感化——一种高台教化的“善”的审美。两者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渊源、艺术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学的重要观念,它的演进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同步的。以音声为表征的政治雅俗观是与政教合一、学在王官的礼乐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凸显的是宗法伦理和等级秩序,其文学形态是诗、书、礼、乐等反映礼乐教化的贵族文学。以学术为表征的文化雅俗观是与政教分离、学在四夷的道德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张扬的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其文学形态是反映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论、说、记、传、辞、赋等精英文学。以文本为表征的艺术雅俗观是与成长为独立门类的艺术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强调的是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其文学形态是注重形式和风格、强调审美和娱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美感文学。从局部而言,中国文学史上确实存在着某些文体由俗而雅最后走向衰落的现象;从整体而言,中国文学的发展并不呈现由俗到雅再到衰落的趋向,而是不断地由雅趋俗,即从贵族走向精英,从精英走向大众,文学主流文体越来越通俗化,文学消费主体越来越大众化,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准此,我们对中国文学史应该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描述,对当下中国文学应该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0,(5):96-102
现代主义作为中国新诗的一种艺术方式 ,由于文学对于社会使命的过多承载 ,一直处于边缘和支流的地位。但艺术发展的审美要求 ,又使具有独特审美方式的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它一方面作为一种艺术因素 ,渗透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之中 ;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历史进程的某些“间隙” ,形成三次跳跃性的发展。第一次从二十年代李金发肇始 ,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戴望舒、西南联大校园诗群到“九叶派” ,为现代诗走向成熟塑形 ;第二次是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现代诗 ,这是一次由诗和美术发端而广及文学艺术各门类的完整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 ;第三次是八十年代由朦胧诗发难而呈现出多样形态艺术发展 ,在进入后现代中与台湾、香港、澳门年青一代诗人汇合。曲折的发展呈现出现代诗在中国的特殊运动形态 ,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民族化改造。  相似文献   

18.
观音造像由男变女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钢 《兰州学刊》2007,(12):184-188
观音菩萨由男变女的佛像造型,不是个别而是整个佛教造像普遍性的艺术作风.作为佛教在民族化、本土化过程中的艺术反映,则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变化.文章着重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这一致思进路,在儒、道、释"三教归一"的内在对接上,进行"旧案新说"的文化剖析.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一种建立在中西方文化比较基础上的文学研究体系已初具形态。其中,诗歌以其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形态,引起了当代中国诗歌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一种横跨中西的诗学理论亦正在兴起。新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子潮和朱水涌同志合著的《诗歌形态美学》,立足于中西诗论、具体诗歌作品的比较分析,运用艺术形态学的具体方法探讨诗歌形态艺术问题,从一个方面呈示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构的趋向。  相似文献   

20.
人们普遍认为,美和审美是变化发展的.特别是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和美学,从维科、赫尔德、温克尔曼等人运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及方法来研究美和审美以来,关于美和审美也像一切事物一样会有一个产生、发展、完结的过程的观点也越来越流行,到了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这种观点就明确地形成为"艺术终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