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中个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网络规模的爆炸性扩张 ,网络中个人隐私权遭侵犯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网络隐私权的主体为数据主体 ,客体是个人的所有数据 ,内容包括个人数据的控制权、知悉权、使用权和维护权。当前个人数据被多方主体非法收集、储存、使用和传播的现象层出不穷。应当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 ,以立法规制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的隐私权呈现出客体范围扩大、经济价值增强、虚拟性凸显等新的特征。新媒体传播容易引发隐私信息被不当披露的问题,这给隐私权保护带来了挑战。我国民事、行政、刑事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发挥着一定效用,同时存在诸多问题,如隐私权的含义不明确,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不合理,隐私权受侵犯的救济途径有限等。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加强隐私权保护的现实需要,我国要完善相关立法,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隐私权保护的范畴,对侵犯隐私权的违法行为确立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和惩罚性赔偿原则,对处理侵犯隐私权的民事案件设置司法行政机关协助调查等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3.
隐私与隐私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德良 《社会科学》2003,23(8):51-58
隐私与隐私权问题 ,既关系到主体的人格利益 ,也关系到其财产利益 ,尤其是在“信息就是金钱”的今天 ,隐私 ,作为一种个人信息 ,已经越来越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然而 ,很少有人注意到隐私作为一种信息的经济价值和以隐私为对象的隐私权越来越具有财产权属性的客观现实 ;这将不利于对隐私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本文认为 ,隐私 ,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不愿被公众随便知悉的其与公共利益无涉的私人信息 ;其功能或价值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随着信息逐渐成为商品 ,隐私不仅具有维护人格尊严的根本性价值 ,也逐步具有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带来财产利益等方面的工具性价值 ;隐私政策 ,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隐私利益关系在立法政策中的反映 ;隐私权是主体对其隐私利益的支配权 ,在内容上包括隐蔽权和利用权 ;在性质上不仅具有人格权的属性 ,也越来越闪耀出财产权的光芒 ,它日益体现出复合型权利的特质 ,但在本质上属于人格权。  相似文献   

4.
因特网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发达国家已出现的情况出发 ,分析因特网的隐性机制将给人们的隐私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 ,面对着利用网络高科技手段侵犯隐私权的新问题 ,以往建立在“纸文化”基础上和限于“搭线窃听”的法律条件已不适用 ,应通过新的网络立法和其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网络立法的指导原则应是在隐私保护、社会安全和有利于创造网络技术发展机遇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5.
网络人肉搜索是一种人际关系行为,对网络和现实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并且关乎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因此,必须做好网络人肉搜索的法律规范.具体的对策至少包括:分清言论自由和侵犯隐私权的界限,加强和规范网络管理,加强网络隐私立法保护和网络主体对隐私权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6.
网络隐私侵权之法律规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问题。其中公众最为无奈的当数网络隐私侵权问题。探讨网络隐私侵权行为之构成、网络隐私侵权行为违法性之阻却及网络隐私侵权行为之法律规制,对净化网络环境,保护网络隐私权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隐私.是属于个人所有,不被外人所知的心灵“处女地”;隐私权,是公民对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的禁止他人干涉的人格权。在我国这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沉淀、法律相对滞后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隐私权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些无聊的好事者将别人的隐私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演绎、传播,肆无忌惮地进入别人的心灵“处女地”,扰乱了当事者的平静生活,甚至因此演变成血淋淋的生活悲剧。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律未对隐私权作出明确规定 ,而且我国对隐私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也比较薄弱。通过对隐私、隐私权含义的界定 ,隐私的类别 ,隐私权法律关系的分析 ,以及侵犯隐私权的法律救济的探讨 ,从理论上设计我国隐私权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网络实名制既不合国际惯例,也已为世界上唯一的实名制国家——韩国——证明为得不偿失。网络实名制是直接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它通过对隐私权的侵犯间接侵犯公民的安全权,特别重要的是它直接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它也会妨碍反腐事业,使反腐失去第一推动力。如此不顾国际惯例与前车之鉴的立法之所以出台,与家长主义立法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保护“隐私”的意识增强,因隐私权引起的诉讼增多,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什么是隐私?那些隐私应的到保护?这些在法律上都无明文规定,隐私权成为法律界讨论的一大热点。本文就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关系,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电子商务与消费者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胥白  朱勇 《山东社会科学》2005,(10):110-111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网络消费。但频频发生消费者隐私泄露事件,打击了人们使用网络消费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隐私保护已经备受西方发达国家所关注,而目前在我国,网络隐私权还仅仅停留在讨论阶段,在立法上仍是一片空白。应采取立法、监管、行业自律等具体措施与方法保护消费者的网络隐私权,提高消费者对网络的信心,实现电子商务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当前,网络隐私权侵权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备受关注。然而,我国对网络隐私侵权的保护不论是在规制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明显不足。对此,建议我国确立并完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制定专门的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并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行业自律建设,以此实现对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规制。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问题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私权作为一项人格权,其起步较晚,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一直采用间接的方式,没有将其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各国均采用直接的保护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加之隐私权与相关民事权利存在相近之处,其外延难以界定.本文就此从隐私权问题的现状、隐私和隐私权范围的界定、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以及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偷拍、偷录等私人取证行为是否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要以行为人是否享有隐私权,以及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具有合理的隐私期待来判断.以侵犯隐私权获得的不法证据虽然不适用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如果一概承认其法律效力必然造成不法取证行为因他人的模仿而泛滥,冲击以公力救济为导向的法秩序,并最终使社会因此而受害.对不法证据的取舍应在利益权衡理论之下构建不法证据分类排除机制.  相似文献   

15.
陶盈 《理论界》2013,(6):81-84
个人信息控制权起源于传统的隐私权,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由性权利,即个人信息的隐私和安定生活不受侵犯的权利,还包括了个人有权自己决定其信息是否发布、如何发布等积极性权利。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厘清个人信息控制权的概念与权利内容,探讨其对传统民法中的人格权、隐私权学说的影响,明确此种权利的法律属性与行使规则,在总结与批判的基础上为当前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和法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尊重患者隐私权是维系医患双方信任关系的基础,患者在诊疗活动中难以保护其隐私,必须由法律进行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必须让位于医方知情权,医务人员获取患者的隐私取得了患者的同意,是患者同意权行使的结果。《侵权责任法》第62条构建了我国的隐私权制度。侵犯患者隐私权的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侵犯患者隐私权的免责事由应当限定为公共利益和患者同意两种。  相似文献   

17.
论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是公民社会地位实际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杠杆。一、隐私权——公民独立人格的法律形式对于隐私权,人们往往由于对隐私的误解而忌讳它。实际上,就隐私而言,它仅指“不愿告人可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也即个人生活秘密,决非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更非什么“阴私”(指不可告人的坏事)。隐私同隐私权是直接联系的,但又不等同于隐私权。隐私权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自主地处理个人生活方式,而不受他人干扰、窥  相似文献   

18.
尊重隐私是人类的普遍需求,对隐私进行法律保护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但各国立法和司法对隐私的界定和保护的范围都有不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原本就脆弱的隐私权遭到侵犯的可能性有增无减.而隐私权与知情权、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历来一直是讨论隐私绕不开的话题.本文阐述了隐私权的产生背景、欧美及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司法实践、隐私权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以及新媒体时代给隐私权保护带来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技术背景下,侵犯个人隐私权事件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技术的异化、网络操作主体的道德失范和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对此,应当加强网络主体伦理原则渗透,加大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技术控制,构建一体化的政府网络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0.
如何对公民的隐私进行保护已成为时下人们的热门话题,本文就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 众所周知,隐私权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没有赋予它一种独立的权利,只是在一些法律和法规中间接地体现对隐私的保护,尤其是民法规定的大简单,更没有同其他法律部门协调而对隐私权加以保护。 所谓隐私权是指一个人享有私生活秘密的权利,即不让其私人事务被他人知道或不让其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爱好公布于众。在现代社会中,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就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这也正是一个社会文明和健康的标志,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扰和矛盾,使人际关系在更合乎礼义的层次上得到发展,使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该花的地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