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杰出的戏剧诗人曹禺 ,赋予其作品诗的情感内质、诗的显在体征和文体精神 ,这使他的戏剧创作从审美意义上真正具备了“剧之诗”与“诗之剧”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2.
从抗战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12年,是中国话剧的辉煌一纪:话剧运动持续开展,成为战时社会动员的有力手段,话剧艺术也在普及的演出中获得全面提升,话剧创作迎来了全面的繁荣.除了成就显著的历史剧外,左翼剧作家的写实剧在人性开掘和社会讽喻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浪漫剧则拓展为传奇的情节剧和抒情的情调剧,为在战火中坚守苦熬的观众们提供了多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汪道昆及其杂剧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子方 《学术界》2003,(6):194-202
汪道昆是一个颇有影响但亦颇多争议的作家。作为一个改修儒业的商家子弟 ,他的出身经历多少有些不被正统认同的血缘 ,这实际上也牵涉到人们对他成就和地位的认识。汪道昆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和下层市俗社会距离较远 ,又由于他在高雅文化方面所受到的长期熏陶 ,即很自然地将传统诗文含蓄蕴籍的表现手法引入了杂剧创作 ,《大雅堂杂剧》作为明代南杂剧成熟的标志之一 ,总体上可归入剧诗的范畴 ,是“剧体诗”而非“剧中诗” ,更非纯粹的案头之曲。“淡雅蕴籍 ,简洁凝练”是汪氏作品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高度而科学的归纳。  相似文献   

4.
明中后叶,传奇剧坛兴起了为负心书生开脱罪名的翻案剧,究其原因,可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统治者对演剧内容的禁限;明中叶以来哲学思潮的影响;创作主体与接受客体的审美倾向;传奇体制的内在要求,这四个方面是相关联的、共同影响促成了明翻案剧的兴起.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制作和购买模式,定制剧是在特定的电视剧市场环境或语境中对各方关系尤其是制作和播出关系的一种解决方案:播出业向制作业上游推进。作为制播双方的一种深度合作,西方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电视剧定制模式;而我国的定制剧实践近年来才兴起,目前正在探索中。定制剧是市场竞争和制播博弈的产物.而电视剧投资的理性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了定制剧的发展。对定制剧而言,资金实力是重要基础,同时成熟的运作理念、经验丰富的工作团队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明代神仙道化剧沿袭元人创作,在题材、种类上有所拓宽,在思想内容由愤世逐渐向 崇道、济世转变,这一转变集中体现在由元入明作家、明初皇室成员和无名氏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7.
徐小立  胡筱 《云梦学刊》2012,33(3):144-147
从2003年央视八套引进的由当前大红的泰星PONG主演的影视剧《俏女佣》初次试水中国市场的失败,到2009年安徽卫视引进播出的泰国偶像剧《天使之争》意外掀起一阵“泰风”。时隔六年,泰剧才能在中国市场立足,在中泰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是什么在推动泰剧在中国的传播?从泰剧“粉丝”身份转变的角度解读泰剧在中国的传播规律,发现从被动型“粉丝”到“主动型”粉丝的转变是泰剧在中国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播出平台的多样化、网络交互传播的便利、“明星脸谱化”扩大的粉丝认知、文化接近性增进的粉丝文化认同等方面则是粉丝身份转变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分别从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的商业化、元杂剧作家地位出路才情等社会的角度,观众对历史题材的欣赏偏爱的观众接受角度,以及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本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元杂剧历史剧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影视作为一种媒介已经越来越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流行趋势,道德取舍也便以这样一种视觉的形式进入了人们的思维。电影,电视剧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食粮,人们渴望在娱乐身心的同时更多的得到具有思想价值的养料。在电视剧的领域里,有这样一种剧作形式,它很引人关注,但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就是时下大肆盛行的"翻拍剧"。本文正是通过对时下几种类型的"翻拍剧"进行分析,来深入探讨国产"翻拍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以其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段闻名于世,拟人是莎剧修辞的主要辞格之一,其翻译亦是修辞翻译的一大难题。以莎剧《麦克白》和《李尔王》中的拟人修辞为语料,考察现有译本的相关翻译,以"辞格翻译方法模型"分析这两个剧本中拟人修辞及其汉译,分析各翻译家的汉译特色,探讨拟人修辞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杂剧起源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依据新发现的资料 ,证明唐玄宗时期即有杂剧 ,将杂剧的历史由晚唐上溯到中唐。然后 ,从社会观念和语言环境的角度探讨了杂剧得名之由 ,并对杂剧产生于唐代的原因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还认为 ,杂剧得名之际本为类名而非专称 ,其初始形态涵括甚杂 ,此后 ,便一直处于演变之中 ,其演变的趋向是“杂”消“剧”长。而且 ,这种消长是一个由“剧”不断吸收“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自2015年以来,随着国内电竞行业的蓬勃发展,以电竞为题材的影视剧集随之诞生,并迅速成为行业投资制作的热点,引起网民们的较大关注与反响,开辟了电竞在中国传播的新路径。分析国内热度较高的三部电竞剧,发现电竞剧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对电竞合法性的正名,将电竞与打游戏加以区隔,冠以电竞“专业体育”的头衔,对电竞选手的个人价值与体育精神加以赞赏;电竞剧对电竞中的暴力等非理性元素进行纠偏或规避,并将叙事主题升华为对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颂扬,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文化不谋而合。但当前电竞剧在创作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不仅忽视了电竞自身的特性,同时也回避了对电竞发展中存在隐患的探讨。影视的视听语言与叙事模式对游戏屏幕文化的解构,剧集对电竞性别歧视现象的加剧呈现,以及对电竞职业精神的误读等问题,使电竞剧的传播陷入困境,在电竞迷群的声讨下电竞剧的创作热潮也慢慢消散。未来电竞剧的创作应以尊重电竞自身文化为原则,以尊重原创内容为底线,发掘电竞与科幻、商业等元素的融合,融入游戏化叙事模式;坚持对电竞行业的理性反思,坚持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创作理念,塑造更加立体的电竞选手形象;注重电竞剧海外市场的开发,让电竞成为跨文...  相似文献   

13.
琼瑶电影虽然已于1983年落幕,但是其对中国大陆、台湾,甚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开拓了青春偶像剧的先河,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琼瑶电影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科学时代的戏剧""——重读布莱希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和实践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称之为叙事的、反亚里士多德式的、反心理主义的戏剧叙事,是一种开创现代戏剧的尝试,即为现代"科学时代"提供一种戏剧.他不断探索戏剧的创新形式,追求旨在哲学认识的审美方法,如叙事化、陌生化、历史化等,都源于他的审美原则和主要着眼点,即"旧"与"新"的区分.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5.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传承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汉语的北方话和南方话的形成,有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等多种原因,其文化在根源上虽然具有同一性但又存在差异。重庆方言属于北方话的西南片区,它与北方话内部交流基本上没有障碍。因此,重庆方言剧作为推广重庆话的一种渠道,要走向全国,应从剧本、创作者和语言应用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事小说与时事剧的新闻传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小说和戏曲都有反映现实的传统 ,大量出现在明中后期至清初及清末的时事小说和时事剧是这种传统的集中体现 ,不仅起到了知识、教化和娱乐的作用 ,而且具有了传播新闻的新功能 ,不同程度地具有新闻传播所要求的特征。时事小说与时事剧不仅在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且是官方新闻传播系统的有力补充和极大的延伸。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前夕到1952年初是“人民电影”的初创期。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将电影业由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造为由国家主导、资源归国家调配、创作服从于政治需求的“人民”体制。但这一重建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困难重重,充满了各种博弈、对抗、让步、妥协和权宜之计。自身积累薄弱的“人民电影”的建设,既要改造商业电影的强大传统,又要探索建构属于自身的艺术语言,在短期内发展壮大,解决供需失衡的燃眉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剧影间的互动,尤其是电影向戏剧借取资源,就成了“人民电影”产业重建的主要路径。由此,戏剧与电影的互动方式也在“十七年”时期出现了与此前迥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26年,闻一多发表《戏剧的歧途》,猛烈批评挪威戏剧家易卜生问题剧在中国的发展,提出很多具有创建性的观点,如反对一味灌输思想,强调艺术最高目的是要达到纯形境地,以极端唯美追求与艺术功利价值取向相对抗.易卜生和闻一多都是复杂的存在,前者中期的现实主义是在诗化中表现的,后期的象征主义则淡化了社会问题;闻一多则在后期转而强调文学的社会效能.他们的这些转变并非历史的宿命,实为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使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咏剧诗。其中一部分咏剧诗记述了曲家与艺人、曲家与曲家、诗文家与曲家及艺人之间的交游活动。曲家与艺人的交往,反映了他们之间超越声色之娱的深厚情谊,并有助于戏曲艺术形象的塑造;曲家与曲家切磋戏曲艺术,有益于戏曲理论的发展;诗文家与曲家及艺人的交游,对于戏曲艺术的品鉴、传播及艺人表演艺术的提高则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郑宜庸 《东南学术》2005,(6):145-150
不同的社会期待造就了观众角色身份的多重性,本文将观众角色细分为作为观看者的观众、作为表演者的观众以及构成剧班的观众群三种类型,并分析群体规范对于个体观影心理的影响,以及观影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功能是如何得以共享、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