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位作家对于自己写作的定位,决定了他对于小说艺术探索的限度。吕幼安说:“我的小说是写给自己看的,是写给朋友们看的。”这个目标决定了他不可能是先锋派,他追求的是写给大多数的读者看。无论哪一种写作,就其本质而言,都是满足于写作者心灵需求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正因为如此,吕幼安又说:“小说是诞生于作者心底的神话,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情景。”他在这里强调了一个事实,无论文本的表现形式如何,作家描写的其实都是他的内心生活。  相似文献   

2.
2009年2月,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和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了“吕幼安作品研讨会”,部分省市作家协会领导、大学教授及知名评论家与会。这里选刊的论文,有对吕幼安中篇小说的综论,有对具体文本的细读。作家吕幼安是“悠然的文学守望者”(蔚蓝),高校教师的身份,使他更容易以理性思辨的力量,提升小说的思想意蕴。他将小说的受众定位为普通人,追求让小说回归故事,让故事变得“好看”(吴艳),“好看”是一种可以使“日常意识垂直中断”的审美吸引。  相似文献   

3.
作为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杰出代表,伯尔选择了以写作的方式来反思社会现实的阴暗,并积极承担起对社会和民众的责任.他将"反抗的政治"与文学的想象力、与诗学结合起来,倡导一种"作家的政治".以此来反观当代中国作家和读者的现状,伯尔的写作姿态不失为一种警示.  相似文献   

4.
马尔克斯强调具有"现代"色彩的《百年孤独》是一部用密码写就的现实,是对世界的揣度,它以生活中的现实为依据,就跟梦境一样,从而奠定了作家本人文学认知的主基调:从生活中的现实出发进入到想象的奇异现实。马尔克斯的文学观和创作思想,其中对涉及到中国作家对人的观念的调整,思维中心的转移和艺术模式的突破与创新等方面,其产生的影响力表现为激活或唤醒。分析这种影响力对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异质化作用,在于弄清它是怎样激发出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写实中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重视作家个人独有的精神文化品质和对中国文学地域性血缘文化进行新的追寻的。检讨这种在马尔克斯创作思想的启迪和反思中的文学探索,是怎样在背负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历史重任的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实践中,将那种所谓的"思考后"写作与"思考前"写作融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有着大学教师和作家双重身份的人,吕幼安的小说创作从来不缺少对文学审美性的追问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授业解惑的教师职业让他一直站在讲解、研究文学审美性的道路上,而作家的天生使命感则使他敏锐地注视和捕捉着现实生活中的闪光细节。在这两者的一路碰撞中,吕幼安的小说创作便具有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贴合的便利性,并由此衍生出对一些文学命题的独特探索。  相似文献   

6.
1947至1949年,南来作家于香港开展了以大众化为目标的方言文学运动,包括理论论争和创作实践。在理论上,作家们讨论了方言文学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与写作方式,提倡为了普及而写、为了工农而写以及完全用方言写作。在创作上,出现了一批用广州话、潮州话和客家话写作的各类文体的作品,但它们在艺术上并不成功。方言文学运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既由于作家们对大众化的理解不够清晰,也和他们过于重视读者的阶级性而忽视了香港本土现实有关。  相似文献   

7.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关于犹太人雅各布一家在经历大屠杀后逃亡的过程中身份探寻的一部备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丽贝卡,掘墓人雅各布的女儿。欧茨是美国女性作家中最善于用暴力因素创作的,暴力描写原属于哥特主义的特点,在欧茨笔下的暴力却不仅仅体现血腥、黑暗,欧茨试图通过暴力描写给读者展现一种历史现实,巧妙地将哥特主义的写作方式与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融合在一起来帮助她表达她所想展现给读者的宗旨。整篇小说以哥特现实主义的写作特色来带领读者探寻犹太人的身份抉择,将哥特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效融合,既体现血腥暴力,又让人反思犹太人在经历大屠杀以后的生活困境及身份抉择过程,更有效地呈现给读者当时犹太人在美国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先锋作家余华对于现实的关注和理解,突破了常规世界对于“现实”的束缚,他赋予“现实”一种新的内涵。在80年代的创作中,他以“局外人”的视角,冷漠地对暴力和死亡进行精确的叙述,构造出“自我世界”中的现实一种;90年代创作的变化,使作家由一个“局外人”转变为现实世界的介入者,运用含而不露的幽默与温情,透过现实的险恶、苦难,从平凡人类的灾难经历和内心世界中,发现生活的坚韧。  相似文献   

9.
艺术作品当然要有吸引人的地方,否则受众就不可能停下来欣赏,或者即便是停下来,因为不好看,会立即改弦更张——换找别的对象。“好看”可以宽泛理解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一种可以使人“日常意识垂直中断”的审美吸引。小说要让谁觉得“好看”,关系到作家的潜在读者:是小众还是大众。比如大诗人艾略特,他的《荒原》对许多读者来说是不好看的,作家的潜在读者是小众的,其艺术富有实验性或者先锋性。吕幼安曾经明确表示,他小说的读者是大多数、是普通人。  相似文献   

10.
近三十年来,女性作家在书写成长时倾向于以个体真实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为原型,以自叙传的叙事方式来摹写与虚构“我”的成长故事,表现“理想的自我”与“体验的自我”之间的反差。在成长叙事中,主体性别意识的自觉往往与真实的历史情境相融合,女性成长文本与作家的现实经验构成一种相互指涉、相互映照的关系,使自叙传这一叙事方式呈现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