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V的V”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通过动词(或动词词组)叠用而形成的主谓结构格式。它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的”前后的动词或者动词短语相同,功能上主要作并列分句或者并列谓语。“V的V”式常通过该格式的叠用,表达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意义。其基本语用特征是描述存在多种情况的场面,这也是通过该格式的叠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左……右……”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的一个固定格式。这一格式最早见于上古汉语,发展于中古汉语,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表现出较强的孳乳能力。从现代汉语平面考察,进入“左V1右V2”格式的动词以单音节为主,语义上需具有自主性、持续性特点;格式构成的词语除表达一定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具有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语法意义以及一定的形象色彩义;此格式构成的词语在句中以做谓语为主。  相似文献   

3.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4.
关于“N 的 V”结构的性质,语法学界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主要观点有四种:主谓短语、名词性偏正短语、谓词性偏正短语、“的”字短语。本文对这四种观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主谓短语、谓词性偏正短语、“的”字短语三种观点的问题所在,认为名词性偏正短语的观点既符合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保持了汉语语法分析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5.
述宾短语“看 NV 不 V”格式是由一个“看 N”加上一个正反问的常用格式“V 不 V”构成的,多出现在口语和白话文小说中。就笔者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前人已对其做过颇多的研究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本文笔者将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看 NV 不 V”格式中的积累分布和语用含义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V在了N"结构(如"放在了桌子上")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兴的语法格式。文章试图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这一格式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着重从语法化角度来说明"V在了N"结构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名词性“底”字短语产生于唐代 ,晚唐五代运用逐渐增多 ,其内部构成初具规模。南宋时 ,“底”字短语大量运用 ,其内部构成类型已基本完备。从宋代开始 ,助词“底”出现了“的”的形式 ,到元代基本完成了对“底”蹬取代。《元曲选》“的”字短语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变化 ,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相比 ,亦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9.
“A了个B”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网络上新兴的短语“我了个去”、“猫了个咪”等。通过分析指出,“A了个B”是近代汉语文献中大量出现的“V了个X”结构的一种变体,“了个”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插入到“AB”之中形成“A了个B”网络流行语。说话者使用“A了个B”是为了表达对某个事物或某件事情的一种强烈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而这种主观情感是通过“个”表现出来的。此外,还从社会文化学领域所提出的“模因论”视角探讨了“A了个B”的传播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所”字短语的语法结构进行探讨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订二版 )中对此短语定义的阐述、结构的分析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这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此笔者把它提出来进行探讨 ,并以此就教于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1.
“夫妻双双把家还”一类把字句非常特殊,我们概括为“s+A+把+O+V单”式把字句。文章从构成特征、语体分布、存在条件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句式表达的语法意义是说话人强调施事主体以特定方式或在一定的行为背景下对关注的目标或重要客体实施了特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配价语法理论 ,分析“对 N 的 X”短语的歧义问题。指出不论x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 ,“对 N 的 X”短语发生歧义都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充分必要条件 :1.x是二价实词 (动词、名词或形容词 )。 2 .与X发生语义关系的两个配价成分都可能是指人名词。 3.N是指人名词。  相似文献   

13.
“V+N+的+O”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N+的+O结构有甲、乙、丙三种格式,其句法来源是V+(N+的+O)、N+(V+O)和(V+O)+N.甲式为V+O的自然扩展式,N是领属定语;乙式和丙式为N强制性地裂割V+O并插入其中而造成的离散式,N是准定语.为了满足语用需要,N从主语位移至定语位,N+(V+O)变换成乙式; N从宾语位移入定语位,丙式成为被抑制格式(V+O)+N的一种自由的补偿形式.对同一语义结构的不同句法形式进行选择,是语用平面的核心内容;同义句式维持着语义平面动核与题元关系的大同,体现着语用平面不同交际需求的小异.  相似文献   

14.
S +V +O1 +O2是双宾句的模糊集合 ,该模糊集合的中心是S将O2转移到O1 ,O1和O2没有语义句法关系 ,是隶属度为 1的双宾句。当S从O1处得到O2时 ,S +V +O1 +O2处于双宾句和单宾句的边缘地带 ,但句法形式上O1和O2之间不能插入虚词“的” ,在语义意义上O2的领属关系处于游移模糊状态 ,是隶属度为 0 .8的双宾句。当S将动作的结果O2转移到O1时 ,S +V +O1 +O2中的“给予”义是模糊的 ,是隶属度为 0 .9的双宾句 ,句法分析仍应看成双宾句。  相似文献   

15.
首先将非逻辑 have谓语句 NP1+HAVE+A+NP2中的 NP2切分成五种不同的情况:即当NP2分别是NP1的组成部分,性质,领属物,信息品级,以及后接不定式 to do。然后再根据乔姆斯基的“空范畴”等理论详细阐释了在不同情况下,该句式所表达出的不同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6.
被动句式“NP1 被 NP2 VP1 VP2”中“被”的管辖范围有两种可能,这就造成“被 NP2 VP1VP2”有两种可能的语法关系,当“被”只管辖“VP1”时,“被 NP2 VP1 VP2”是连谓结构;当“被”既管辖“VP1”管辖“VP2”时,“被 NP2 VP1 VP2”是状中结构,这两类结构中的“NP1”、“NP2”和“VP1”、“VP2”之间具有不的施动、受动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对语料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运用语法化理论从历时的角度对“V+他+数量+(……)”结构中“他”的虚化进行分析,再追溯“V+他+数量+(……)”结构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总结出“V+他+数量+(……)”结构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S+V+R+O”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 +V +R +O”句式中 ,充当补语R的词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 ;同时 ,该句式中的歧义现象 ,大多因R不同的语义指向而引发。尽管该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非常复杂 ,但是制约语义指向的因素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在+NP1+VP+NP2”这一结构四种不同的层次分析方法,总结不同层次中NP1和NP2的意义和表达形式,用30余万字的语料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检验,目的是试图为计算机识别这一结构提供语言形式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一元二次矩阵方程X^2 AX XB C=0的解,分别得出可对角化解及一般解的构造性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