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夏元明 《河北学刊》2002,22(6):94-97
汪曾祺小说受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影响很大 ,汪氏小说的人情味、朴素的语言和自然的结构 ,特别是“闲中着色”的笔法 ,都与归氏散文存在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2.
李梦圆 《理论界》2015,(3):123-127
归有光(1506-1571)与李贽(1527-1602)均为明代重要的文学家。学界从未将此两人作一比较研究。从生卒年上看,归有光早于李贽而生,且归、李两人存在数十年的人生交集。细究而看,两人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人的人生道路均坎坷多舛;两人均独抒己见,勇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言论;两人均受庄子思想和阳明心学的影响,推重真,主张从心而发,创作出情真而动人的文学作品;两人均有对奇的好尚,显示了包蕴性的艺术思维。人具有丰富性而不只有一面,应还原单向度的人为丰富性的人,通过对两人相通性的探究,更能从多层面加深对看似迥然有异的归、李二人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屠凯 《浙江社会科学》2022,(9):47-56+157
中国古代在封建制与郡县制之争框架下所提的地方自治学说,特别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观点,仍影响着包括法学在内的当代社会科学。封建制与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允许地方统治者世袭,至少要由本地人治理地方社会,而后者的实施则依赖流动性较高的普通官僚。支持封建制的理由包括:其可防范和化解中央政权的危机,减轻人民负担,本地统治者更加亲民等。支持郡县制的理由则包括:封建制加重人民负担,导致外侮,使人才无法脱颖而出等。民初以来,学界一般认为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地方自治设计意在限制君主权力,而忽略了他们的创见实际是结合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优势,利用边疆的地方政权抵抗外来侵袭。这虽是一个权宜之计,但颇值得重视。至于对抗专制统治,则并非此种地方自治的主要意图和现实功能。  相似文献   

4.
学风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警惕和防止教条主义,仍然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整顿作风的一项重要任务。抛弃主观主义学风,宏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崑威 《船山学刊》2010,(1):120-122
明清之际社会上出现了一股由虚返实的实学思潮,从学术层面上说,这股实学思潮实质上是一种反思理学思潮,是对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及其末流的一种批判。针对理学"束书不观"、"空谈心性"的弊端,明清之际的实学家们一致强调学以经世的为学宗旨;针对理学无根游谈、空疏不实的弊端,他们在为学方法上倡导征实之学。这些共同体现出实学"崇实黜虚"、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6.
亢学军  侯建军 《河北学刊》2005,25(5):129-133
从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背景看,明代中晚期考据学的复兴与清代考据学在时间的衔接,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学术成果的继承与发扬上,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这一时段考据学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明中晚期考据学复兴过程中,一些学者批判宋明理学的流弊及空疏学风,倡导怀疑和求真精神,用实证考据的方法从事学术研究,对明清之际学风由虚向实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元代中叶科举考试的恢复,奠定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从而引起了元代中期学术风气的变 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三个特点,即趋于正、趋于实、趋于古。这种学风,对元中期雅正文学 思潮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嘉时期,汉学家埋头考据,忽略经世;崇尚汉儒,排斥宋学。书院教育则一味追求时艺,思想僵化。扬州学派领袖阮元为扭转不良学风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任学政时,改革考试内容,倡导经史实学;任会试副总裁时,所出考题皆有关国计民生;先后创办新式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培养通经致用的真才实学之士;在学术界,阮元倡导通儒之学,主张汉宋兼采和经世。阮元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所倡导的新风得到了焦循、凌廷堪等著名学者的认同和呼应。以阮元为首的扬州学派所倡导的汉宋兼采和通经致用的学风对清末学术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清末汉宋合流和经世思潮的兴起进行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风建设简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学风建设日益引起高校内外的关注,科学定位学风建设的目标、意义、内涵和功能,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风建设与诚信之间,理应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二者时常处于相互游离的状态。诚信意识和诚信机制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瓶颈。用诚信的理念引领学风建设,用诚信的方式运作学风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定义文化消费的内涵.说明文化消费在明清时期已经产生,并分析其蓬勃发展的原因.接着,从书籍、教育、祭神和旅游这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明清时期文化消费的内容,最后,基于明清时期文化消费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得出中国有需求也有务件发展文化消费的结论,并给出政府应引导群众进行健康的文化消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闵宗殿 《学术研究》2001,(9):102-107
明清时期的海洋渔业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海洋捕捞业和海洋养殖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为近代海洋渔业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研究我国明清时期的农业史时,这一时期的海洋渔业,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明清贸易领域中的"客店"、"歇家"、"牙家"等名异实同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贸易领域中,"客店"、"歇家"、"牙家"、"牙歇"等,都是采取"客店"与"牙行"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且都有"开肆"的功能,它们在贸易领域经营方式的内涵,实际上是名异而实同.因在文献中见之最多是"歇家",故将这类模式称为"歇家牙行"模式.由于"客店"、"牙家"、"园亭"、"歇店"、"牙歇"等都有称为"歇家"的记载,故可把它们称之为"歇家"之异名.  相似文献   

14.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延斌 《齐鲁学刊》2003,(1):115-120
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 ,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 ,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 清代后期 ,虽然传统家训走向衰落 ,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性教育的出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清初史学史上的贰臣——兼谈贰臣的社会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贰臣,因违背封建社会标榜的忠义之道而备受清初社会舆论谴责,对该社会群体的文化功能研究往往因其政治行为而被忽略.本文拟探讨贰臣在清初吏学史上的作为,并分析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清初史学发展的进程中所显现出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论明清江南婚嫁论财风尚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婚姻观念也因之发生嬗变。此种现象在江南地区尤其明显。婚嫁论财风尚的流衍与扩布,便是此种社会变革在婚姻领域内的反映。文章厘清了明中期至清代的江南区域婚嫁论财风尚的变迁轨迹;指出此风尚的产生除了经济因素是其根本动因外,江南社会传统的奢靡之风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江南士大夫在婚礼消费上树异于人,富商大贾则求同于人,而普通民众则盲目模仿从众等等,也是婚嫁论财风尚积淀生成的社会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7.
明清戏曲审美风格理论中总体上贯穿着两种审美观念:一是诗论色彩较浓,侧重于华丽美意义的观念;二是剧论色彩较浓,侧重于素朴美意义上的观念。两种审美观念的冲荡融合激发出明清戏曲风格理论中包含了尽可能多的“真理的颗粒”的思想见解,即以汤显祖、吕天成、王骥德、李渔等人为代表,对素朴关、华丽美这两种最基本的审美风格的同时肯定,以及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并互相融通的审美理想的倡扬。明清戏曲审美风格理论的发展态势,在戏曲雅俗的种种讨论中也得到深入表现。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开明的士大夫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人群在当时的活动,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综述这些人群栽体的活动,了解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