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的道德内化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社会道德准则被个体掌握的过程,也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形成道德动机或道德信念的过程。本文在简要介绍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归因理论等学派对道德内化问题的不同看法的基础上,从道德内化的成分、过程、标准、心理障碍等方面分析了儿童道德内化的内在机制,讨论了成人的教导方式在儿童道德内化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影响儿童道德内化的三种教导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如何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儿童、青少年良好的内在品德,形成个体的道德人格,已成为德育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德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近20年来,道德内化的问题逐渐成为国内伦理学、道德发展心理学和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道德内化的含义、过程、心理机制、途径及促进策略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蜕化     
道德蜕化是人们将曾经内化的合理道德原则规范又外在化的过程,它是外在道德情境变异与主体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蜕化是个体精神败落的机理所在。因此,在社会腐败不断漫延的今天,如何从社会制度支持与个体道德修养提升的角度积极阻滞道德蜕化的发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是促进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观念、产生道德动机、完成道德行为、磨练道德意志的“催化剂”。那么。在班级组织与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将采取怎样的策略去激发、唤醒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  相似文献   

5.
爱情道德观是爱情观的基本要素。我国大学生对爱情道德以及处理爱情道德关系的原则与规范的认识,既明确又模糊,道德情感呈现多极,道德意志表现脆弱,正是大学生们爱情道德心理矛盾冲突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梁玉山 《新天地》2011,(12):242-242
学生的品德形成,不是靠一种教导,而是靠一种熏染,是通过体验来感悟和内化,从而进行道德认知和践行的。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创新,从而走好人生之路。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价值,就应该体现在“引领”和“体验”上。下面围绕“引领”和“体验”,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  相似文献   

8.
“认识 (知 )、情感、意志”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三个侧面 ,它为人们提供观察、了解、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 (知 )过程 ,帮助我们确立情和理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我们必须经常考虑“知、情、意”相统一的心理活动 ,要看到认识 (知 )对情感、意志的决定作用。在工作中加强理性与逻辑力量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型活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道德赏罚作为社会道德调控的一种特殊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成社会道德自由,即实现社会道德秩序与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有机统一。所以,道德赏罚的内在本质必然通过两方面的功能表现出来:一是社会功能,即道德违规的防范功能、道德权威的维护功能、道德风尚的倡扬功能、道德价值的导向功能及社会公正的保障功能等;二是个体功能,即道德行为的强制功能、道德认识的推动功能、道德情感的培养功能、道德信念的维护功能及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