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黄克剑同志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分期论要》(载《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4期以下简称《论要》)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1843年初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之后,就径直走上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道路,并不存在一个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决裂的“第二次转折”;青年马克思“接受的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是他的“人本主义的道德说教”。由此他断言,“那种认为青年马克思有过一个费尔巴哈思想阶段的传统看法,是既没有社会历史依据,也没有理论逻辑依据的。”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点发展过程中,“青年马克思”这个概念表示他在创作成熟期以前的整整一个历史阶段。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马克思学家关于有一条鸿沟把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截然分开的论点,能否经得起检验?换句话说(说得更尖锐些):成熟的马克思是否背叛了他的青年时代?这个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用相应的事实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3.
异化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即从青年马克思的“道德评价优先”转向成熟时期马克思的“历史评价优先”,而这一视角转换的前提则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由于这一实质性的视角转换未被揭示,把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等同于整个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误解则不可避免,从而埋没了成熟时期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大价值。本文认为,惟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认真地解读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著作,才能发现其异化概念发展中出现的这一视角转换,从而全面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以及它在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的发表,为重新解释马克思提供了原始依据和确切的材料。这种解释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关心人类异化问题、特别是工人阶级异化问题的思想家。虽然,最初只是一些突击青年马克思的作用的人持有这种新观点,但是那种认为青年马克思和撰写成熟经济学专著的马克思之间存有分歧的观点是不应长期继续下去的。尽管大家都知道,“异化”一词在马克思1845年之后的著作中极少出现,但是许多人认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何建津 《唐都学刊》2014,(3):102-10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和《莱茵报》期间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莱茵报》期间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使他意识到存在领域的问题比意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有决定意义;费尔巴哈哲学颠覆了青年马克思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而马克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尔巴哈.当他从实践来理解什么是存在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完成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使他对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途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与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6.
伊壁鸠鲁体系所澄明的个别自我意识表征了哲学对人的自由、个性和能动性的尊重。青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这不同于希腊传统理性的人道主义,但又相似于黑格尔以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在现实性上,包括马克思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是一种变革现存世界的伦理原则,彰显人对自身内部和外部世界的价值诉求,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意识”终因没能获得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撑而陷入抽象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7.
张亮 《求是学刊》2006,33(1):26-31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时代早期创作的诗作是在德国浪漫派的思想影响下完成的。这些诗作蕴含细微但却重要的思想差别,它们见证了马克思“理想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确立及其在“现实与应有之间的完全对立”的压力下经历危机并走向瓦解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问题,一向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喜欢谈论的题目。他们或者从正面攻击马克思主义“反对个人自由”,诬蔑说“压制信仰、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①;或者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名,行歪曲马克思主义之实,奉行“以共产主义之道,还治共产主义之身”②的策略,抓住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否定马克思的晚期著作,制造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对立,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这个为资产阶级津津乐道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口…  相似文献   

9.
“偶然性”是青年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理论与现实复杂多元的当代背景下,对马克思偶然性概念做进一步挖掘有着显著意义。在传统解释模式的基础上,偶然性与自我意识存在着张力。自我意识与偶然性虽同为表述原子偏斜运动的概念,然而与自我意识的主观性、内在性特征不同,马克思明确提及了偶然性所代表的客观性、可能性,由此两者也就产生了视角上的差异。因而,偶然性就难以被看作观念哲学中必然性的阶段和附属,不能化约为必然性。在这一视角下,阿尔都塞接续了马克思的偶然性思想,并据此指出“偶然的唯物主义”才是哲学的应有之貌。这种互动表明,以偶然性为代表的青年马克思思想仍具有相当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首次发表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份重要材料,《手稿》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们,竟然把这样一份仍然是片断状态的、没有最后完成的手稿,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主要关节点”,“马克思的中心著作”,“给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全部理论的起源和本来的真正含义,提供了完全新的基础”。根据他们对《手稿》的研究,发现青年马克思是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深受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刻影响.进一步而言,是在扬弃包括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因而,其理论底蕴和内在逻辑潜含在它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之中.青年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理论并非空中楼阁,其直接思想理论来源在于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来自青年黑格尔派主体性哲学的思想影响很大,正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体性原则蕴含了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之出发点.透过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主体性观点,可以发现其与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之内在关联.因此,青年黑格尔派对于马克思而言,是可以超越却不可绕过的.毕竟,在给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影响方面,青年黑格尔派是不可或缺重要一环.对于马克思立场鲜明地与包括青年黑格尔派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决裂进而猛烈批判的过程,可以看作是马克思自我清算哲学信仰、自我超越进而前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代立梅 《社科纵横》2015,(1):126-129
阿尔都塞从其"认识论断裂"出发,认为1842-1844年时期的马克思即青年马克思在思想转变上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阶段,这不仅表现在青年马克思在思想表达上借用了很多费尔巴哈的概念和语句,而且表现在二者在总问题上都是十分一致的,还表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表达的思想倾向还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然而,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历史脉络,阿尔都塞的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认为青年马克思在思想转变上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曲解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丰富性、立体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理论家施米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提出了社会与自然的双向中介关系论。他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理解之上正确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 ,以反对青年卢卡奇的社会存在 (关系 )本体论 ,可是 ,他用以反对关系本体论的法宝却是自然唯物主义的“自然倒退”说。这种论证其实是对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的非法挪用。一方面 ,施米特口口声声反对一切哲学本体论 ,另一方面 ,他又在自然必然性的基始性中坠入最陈旧的自然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1842年10月15日马克思就任《莱茵报》主编。新主编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干扰:一方面是总督冯·沙培尔在时刻监视着报纸的动向,不断向柏林报告报纸“变得越来越恶劣,越来越敌视政府”;另一方面则是“自由人”团体。这是一伙青年黑格尔派,他们之中有布鲁诺·鲍威尔、埃德加·鲍威尔、布尔、梅因·施蒂纳等等,这些人都是马克思的熟人,是《莱茵报》的经常撰稿人。但是,他们那种政治浪漫主义,那种恃才傲物的气势和狂妄的自我吹嘘,招致了马克思的反感。马克思以严肃的政治斗争的责任感,坚持捍卫《莱茵报》的民主主义路线,坚持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自由  相似文献   

15.
战后西方对马克思的探讨往往集中于两个问题: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哲学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应该看成统一的整体,还是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乍看起来,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似乎是很简单的事情。人们可以把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和非科学性同晚年马克思的科学性进行对比。但奇怪的是,两个方面的探讨朝着根本矛盾的方向在进行。在探讨人道主义的青年马克思时,人们强调非经验主义的黑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而阿尔都塞的学说则强调马克思放弃了他早期的经验主义,转而赞成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中,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问题。迄今在这个问题上所引起的种种争论,与其说是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如说是青年马克思的著作本义呈现出来的现象形态是极为复杂的。  相似文献   

17.
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马克思在世时的“缄默抵制”和马克思逝世后20余年的“非难”与“攻击”,转向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新研究”,乃至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沟通——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某些学者——不管是采取褒扬、还是采取贬责态度的——在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沟通一融合”中,一般都是以“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研究”马克思思想为旗号的,并在很大程度上自诩为“发展”了马克思思想。然而,这种所谓的“发展”究竟是把马克思理论推向前进,还是扼杀了马克思理论的生命力?这需要我们作出冷静的思考。一、西方学者“重新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两个阶段纵观近50年来西方经济思想史,人们不难发现,西方学者“重新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沟通”乃至“融合”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思潮,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危机为契机的;当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危机只是西方现实经济危机的结果。一般地说,同起始于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实践中,已有的研究往往只强调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给马克思思想转向带来的理论支撑,却忽视了青年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人物鲍威尔之间的紧密联系,弱化了鲍威尔思想给马克思带来的启迪因素。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渐被学界所认识,并形成了研究鲍威尔思想之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共识。目前,经由麦克莱伦为主导的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中的费尔巴哈和鲍威尔之争,迈向了将鲍威尔思想置于马克思哲学理性的现实化意义上进行思想定位之观点演进。通过对观点的梳理,发现以往对鲍威尔与马克思思想关联的研究,没有做到以鲍威尔最初的理论奠基为基础,来理解鲍威尔思想之于马克思走向现实的积极意义,导致抹杀了鲍威尔思想中可能存在的正义方面,因此未能撼动费尔巴哈主导说。在此基础上,反思费尔巴哈的“主体”在历史性上的缺失,从而引申出鲍威尔革命的意识形态之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青年时曾经同诗歌结下一段不解之缘。1836年马克思初进柏林大学,当时他沉溺于一个“新的世界、爱情的世界”,把对燕妮的热恋的感情完全倾注在足足写满三册诗歌之中。它们的标题是《诗歌集》、《爱之书》(第1部)、《爱之书》(第2部)。对这些诗,马克思本人不久也就作了十分苛刻的评论:“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纯粹是从脑子里虚构出来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完全对立;修辞上的斟酌代替了诗的意境”。以后,马克思就把自己的精力、时间和兴趣转到研究法律,特别是哲学方面了。尽管如此,马克思仍然对诗和诗人怀有比较大的兴趣。据燕妮·马克思在《动荡的生活简记》中提到,在巴黎时,马克思就和德国最杰出的诗人海涅有过密切的交往。正是由于这种交往,这位杰出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而且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历史科学。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包含以下三重内涵:其一,世界是“打上人的烙印”的,因而马克思的世界观是“属人的”的世界观,而不是自然的世界观;其二,“属人的世界”不是“物质”的,而是“历史”的;其三,历史的规律不只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